威尼斯建築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現場圖
「 前言 」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較之藝術雙年展有自己的局限性:參展建築不能全部在有限的場地中重建,一部分便采用了模型和影像資料的展示形式——視覺觀感會不及一些藝術作品震撼。
但“建築被單獨從藝術分類中拿出來展示”這一舉動,就證明了它的多樣性和重要性。作爲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品,其本身的存在就是對于社會的一種思考,具有特殊意義。同時,越來越多的裝置作品和空間構建出現在了被精心設計的場館中。
新加坡館《No More Free Space》
「 什麽是威尼斯雙年展?」
擁有百年曆史的威尼斯雙年展是歐洲最重要的藝術展覽之一,它和德國的卡塞爾文獻展、巴西聖保羅雙年展並稱爲世界三大藝術展覽。1895年,這場由市長卡多·塞瓦提可提案策劃的展覽,第一次在威尼斯拉開帷幕。
“一年藝術展,一年建築展”與“國家館和主題館雙重展示”的形式,爲當代藝術建立了新的市場。今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主題是“自由空間”。
雙年展負責人伊馮娜·法雷爾&雪萊·麥克納馬拉
La Biennale di Venezia畫廊總裁保羅·巴拉塔(右)
「 他們以什麽概念獲得了金獅獎?」
2018重量級獲獎名單
最佳國家館金獅獎:
瑞士館——Svizzera 240,House Tour
特別提名:
英國館——Island
第16屆國際建築展覽會頒獎典禮,威尼斯
瑞士館
瑞士館作爲2018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最大贏家,何以讓評審們青睐有加?官方給出了回應:瑞士館交出了一份引人注目的建築答卷。
瑞士國家館《Svizzera 240,House Tour》
他們把建築以裝置的形式呈現,提供給了觀者一種有趣的體驗,並研究了其國內租賃空間的問題。他們關注沒有家具的現代住宅內部,仿佛打造了一場“愛麗絲房屋之旅”。
瑞士國家館《Svizzera 240,House Tour》
由于大多數瑞士人長期處于租房和搬家之中,只有30%的人擁有自己的房産,因此瑞士甚至被稱爲“租客之國”。建築師們對這一現狀展開了思考和研究,他們發現在過去的100年裏,建築本身沒有發生多大變化,只是空間中的平面布局變了。
瑞士國家館《Svizzera 240,House Tour》
于是,他們讓每個房間不具有特定的功能,但改變其窗、門等配件尺寸,來讓觀衆關注那些被忽視的白色牆壁、塑料窗框和木地板的裝飾。
瑞士國家館《Svizzera 240,House Tour》
“使用常見的出租公寓配置,但改變構件尺寸的全新做法”被一致認爲會受到參觀者的歡迎。其獨特的娛樂性、挑戰性和對社會問題的持續探索,也是打動評委的重要原因。作品《Svizzera 240》把不同的空間配件和不同尺度的房間融入與人類的對話,探討了人類和當今社會的關系。
瑞士國家館《Svizzera 240,House Tour》
英國館
英國館這次給觀衆創造了一個“空”的空間,除了和各領域藝術家合作進行表演時會占用空間,在通常情況下,場館呈現爲空置狀態。
英國國家館《Island》
主辦方認爲這是一次相當大膽的嘗試,並涵蓋了許多主題,包括廢棄、重建、庇護、英國退歐、殖民主義和氣候變化等。這個故意修建的英國展館是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英國國家館《Island》
而紮哈·哈迪德建築師事務所的負責人舒馬赫,卻在Facebook上發表了質疑的聲音,他認爲英國館的展覽就是爲了發表有關英國退歐的聲明,並不是在展示建築。一些網友卻不認同他的看法,覺得他是在爲自己沒有贏得金獅獎而生氣。他們認爲雙年展最棒的一點就是:被選中的建築師可以用他們自己的方式诠釋每年變化的主題,而不是以競賽的形式。
英國國家館《Island》
但無論如何,英國館以一種大膽的形式表述了對社會進程的思考,其意義是正面而積極的。回顧兩個獲獎展館,其都以全新的方式對已有社會現狀做出了相應的探討或者回應。
「如何讓展示效果和社會意義並存?」
對于這個向大衆展示自己的好機會,每個國家館和主題館都並使出了渾身解數以求達到最佳展示效果,來進一步更好地傳遞自己的社會思考。
北歐國家館《Another Generosity》
北歐國家館想要探索自然與建築環境之間的聯系,于是通過四個在一定環境條件下膨脹和縮小的巨大氣泡,來展示人類如何創造與環境共生的建築。這四個夢幻的氣泡讓北歐館成爲了Instagram上備受矚目的國家館。
北歐國家館《Another Generosity》
而當你走進澳大利亞館的時候,仿佛就走進了維多利亞州東南部的原始草原。這一自然環境極大地挑起了人們的好奇心。
澳大利亞國家館《Repair》
策展人Mauro Baracco和Louise Wright談到這個展覽的初衷是呼籲政府重新評估維多利亞自然景觀的價值——在1788年歐洲殖民時期,僅有1%的草原被保留了下來。
澳大利亞國家館《Repair》
相比澳大利亞館讓你走進真的原始草原,阿根廷國家館則給你打造了一個假象——一個巨大的鏡面花園出現在阿根廷館的中心。建築師希望把內容限制在一個玻璃盒子裏,開辟一種感知空間的新途徑。這是對于自1983年國家恢複民主以來,創建的公園和社會空間的一種反饋。
阿根廷國家館《Vertigo Horizontal》
另外,梵蒂岡作爲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今年第一次參展就備受關注。依托于本身的宗教背景和今年藝術圈的宗教時尚風潮,其建造了十個不同的小禮拜堂來探討21世紀教堂的意義。
梵蒂岡國家館《The Morning Chapel》
這些教堂都各不相同,唯一統一的特征就是聖壇和講台。參觀者每路過一座不同的建築,都會發出驚歎的聲音——梵蒂岡館仿佛給大衆提供了一段朝聖之旅。
梵蒂岡國家館《The Morning Chapel》
而在機器人能夠承擔人類傳統工作的時代,人類將如何平衡工作、身體和休閑?這是一個經常被討論的話題。
荷蘭國家館《a Narnia-like locker room》
設計師奧特羅·維齊爾(Otero Verzier)把儲物櫃看作納尼亞世界裏連接其它空間的窗口,邀請參觀者打開門、窗戶等來感受進一步的內容。橙色作爲荷蘭的象征,讓我們感受到了這個想法的活力。
荷蘭國家館《a Narnia-like locker room》
與之前的傳統話題相比,“Cruising”這個詞代表什麽呢?它指的是在一個空間裏隨意尋找一個臨時的性伴侶。”巡遊館”這個不屬于各國的展館,就這個未被充分表達過的話題展開了自己的建築探討。同時,它也成爲了最讓人驚訝的一個展館。
巡航館《Gay sex》
總的來說,以上場館無一不是把想要表達的主題具象化後,通過一個主要元素進行了美學放大,來實現自己的藝術思考。
「 中國館主題——我們的鄉村」
主展作品
《丙丁柴窯》,張雷
《新寨咖啡莊園》,華黎
《一座舊的新房子》,林君翰&Joshua Bolchover
《西店記憶:一座記憶的小鎮》,劉宇揚
《山居,水居,林居》,董豫贛
《竹裏》,袁烽
《雲市》,袁烽
如今,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著,也成爲了外籍建築師們的“實驗田”。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館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
中國國家館展覽現場
此次的國家館策展人是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副院長李翔甯,他談到這次展覽的目的不僅僅在鄉愁,更是對中國文化發源之地的一種追尋,對未來鄉村的一種展望。
中國國家館展覽現場
城市化發展的同時,普通群衆也感受到了壓力——一線城市房價越來越高,這讓很多人有了“歸田園居”的想法。而中國當代農村的多形態和新的發展趨勢,給建築師們提供了自由創作的空間,也讓更多新技術融入到了社區中。
林君翰&Joshua Bolchover《一座舊的新房子》
“業、旅、社、文、居、拓”分別爲中國館的六大板塊,展示了近年來建築師的鄉村實踐作品。而袁烽作爲唯一一位有兩件主展作品的建築師,以先進的數字化現代技術給我們展示了鄉村的無限可能,和對于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中國國家館,袁烽《雲市》(局部)
其作品《竹裏》受到了極大關注。這座800余平米的鄉村建築建成僅用了52天,不僅在這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上展出,也受邀參加了芝加哥建築雙年展。
中國國家館,袁烽《竹裏》屋頂模型
建築師完美完成了“竹內有築、竹裏有院、竹外有田”的詩意畫面,讓數字藝術與自然村落産生了融合碰撞。在最大化保留周圍竹林和樹木的前提下,實現了“無限(∞)形”的拓撲找形,進一步完成了對鄉村的探索。
中國國家館,袁烽《竹裏》
本次雙年展“自由空間”這個主題是希望人們反思現有考慮問題的方式,爲使用者設計出更舒適並滿足其內在需求的空間。建築對于我們來說不僅僅是一件藝術品,更是見證社會發展的一個媒介,對社會意義思考的一種手段。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展出地點,軍械庫
建築師們的作品入選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可以說是一個成就,但接下來他們反映在作品上的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對自身的不斷超越,才是其真正被認可的開端。另外,在威尼斯雙年展舉辦期間,還有很多展覽同期舉辦,這個時候的威尼斯可以說是一座不折不扣的藝術之城。
正在展出
展覽:“Biennale Architettura 2018”
地點:威尼斯軍械庫及綠園城堡
精彩回顧:
沈忱:四年畫灰色,才重新認識墨色!
寥寥數筆就賣5億!爲何“至上”藝術這麽貴?
[編輯、文/裘純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