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玉昆
一、媽祖文化的形成
1、福建海外交通的發展促進媽祖文化的形成。
福建東臨大海,海岸線曲折,形成許多優良的港口,爲發展海外交通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勤勞勇敢的福建人民具有優良的航海傳統,正如宋朝蘇東坡所說:“福建一路,多以海商爲業”。古代福建海外交通發展,促進媽祖文化的形成。
絲綢之路不僅是東西商業貿易之路,而且是中國和亞歐各國間政治往來、科技文化交流的通道。唐代中期以後,絲綢之路由陸路轉向海路,促進了福建海外交通的發展,泉州成爲唐代中國四大對外貿易港之一,福州也是重要的外貿港口。
宋元時期,福建的海外交通達到鼎盛時期,北宋在泉州設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標志著泉州港海外貿易地位的提高,元代的泉州港成爲與埃及亞曆山大港齊名的東方第一大港。
媽祖信仰正是在宋代福建海外交通興盛時産生的,隨著福建人商業活動的足迹,不僅傳播到祖國各地,也傳播到東南亞和世界各地。
媽祖信仰是一種精神力量。媽祖生前在海上救助遇險的漁民,救治病人,勇于在海上拼搏的精神,激勵人們勇于冒險,宋人王十朋詠泉州詩雲“大商航海蹈萬死”。劉克莊《泉州南郭吟》也說:“海賈歸來富不赀,以身殉貨絕堪悲”。明清時期,福建人的拼搏精神進一步發揚。明人謝肇淛說:漳泉之人“東則朝鮮,東南則琉球、日本,南則安南、占城,西南則滿刺迦、暹羅,彼此互市,若比鄰然。又久之,遂至日本矣。夏去秋來,率以爲率,所得不赀,什九起家。于是射利愚民,以爲奇貨”。
福建人勇于拼搏和冒險精神,促進航海事業的發展。而航海事業的發展推動媽祖信仰和媽祖文化的發展。
2、媽祖史迹是媽祖文化形成的基礎
媽祖廟的建築,保存各地建築的風格,各種建築構件,建築物同時也是精美的藝術品,是研究建築史、雕刻藝術史的寶貴資料。爲媽祖聖誕節日演出而建的戲台,是研究建築史和戲劇史的實物資料。
山東長島縣廟島天後宮、遼甯大孤山天後宮、泉州天後宮、莆田港裏、晉江東石媽祖廟、台灣鹿耳門聖母廟等供奉的船模,莆田涵江霞徐天後宮的星圖,天津天後宮清同治年間造的“水機”(滅火機)等,是研究科技史的重要資料。
中國曆史博物館收藏的《天後宮過會圖》,描繪清代天津天後宮廟會的盛況,反映當時的商品交易和民俗活動。連雲港新浦天後宮、青島天後宮、澳門媽祖閣的碑銘,反映天後宮的興建促進貿易和城市的發展。遼甯興城天後宮的壁畫,反映清代興城海外貿易的盛況。許多地方的媽祖廟作爲會館,是聯鄉誼、議事和商品交易、儲存之所。泉州天後宮、甯波靈慈宮、海南崖州天後宮都發現商業活動的秤砣。這些都是研究社會經濟史的珍貴資料。
南京天妃宮禦制《弘仁普濟天妃宮碑》、劉家港天妃宮《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迹碑》、長樂天妃宮《天妃之神靈應記》、南平鄭和鍾等,是研究鄭和下西洋的重要資料。泉州天後宮《重修泉州天妃宮碑》,赤灣天後宮《重修赤灣天妃廟碑》,記載張謙出使渤泥、張源出使暹羅的曆史。長樂廣石天妃廟《廣石廟碑記》、福州怡山院天後宮于光甲碑等,記載董旻、張祥、陳侃、高澄、郭汝霖、李際春、于光甲奉使琉球、修複天妃廟。這些是研究中外關系史和海外交重要參考資料。
華僑在海外及家鄉修建媽祖廟。媽祖廟碑刻如印尼巴達維亞鹹豐八年(1858年)《巴陵重修天後宮碑》、同治三年(1864年)《吧城修天後宮碑》,記載修媽祖廟及南洋華僑祭祀媽祖的習俗。香港荃灣天後廟《重修天後古廟碑記》,記載旅居美國舊金山、光尾架(牙買加)、檀香山、新加坡、木角多那、暹羅、呂宋、新金山達士爹埃倫等地一百多位華僑捐款修廟的史實,是研究華僑史的實物資料。
海峽兩岸媽祖廟裏保存許多閩台關系的文物,是研究閩台關系史的資料。台灣媽祖廟的修建,忠實地記錄了台灣的開發曆史,是研究台灣地方史的佐證。
媽祖廟裏的神像、簽詩、媽祖經和有關文獻資料,是從宗教學角度研究媽祖信仰的第一手資料。
媽祖廟裏的祭器、銮駕、鹵簿、《天後宮過會圖》等,是研究各地媽祖民俗實物資料,如莆田湄洲等地流傳的媽祖髻、媽祖服、媽祖面、媽祖祭典、有關媽祖的傳說、民諺、民謠、以媽祖的神名、神格、廟命等命名等民俗,這些都是研究民俗學的資料。
媽祖廟的匾額、楹聯、壁畫、碑記等,是研究媽祖信仰、地方曆史、詩詞文學、書法、繪畫等的參考資料。
研究媽祖文化離不開這些媽祖史迹。媽祖文物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和研究價值,媽祖史迹還是重要的旅遊資源,因此必須加強對媽祖史迹和文物的保護和研究。
二、媽祖文化的特色
媽祖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它具有自己的特色。
1、媽祖文化具有海洋文化的特色
中國是一個陸地國家,又是一個海洋國家。中國大陸的東面和南面都是大海,有廣袤的領海,長達18000多公裏的海岸線和6000多個大小島嶼。古代中國不但有大陸文化,而且有燦爛的海洋文化,他們是相輔相成,互爲補充,互相促進的一個整體。
中國人很早就開始海上活動,在很長的一段曆史時期,中國是一個海洋強國,爲人類征服海洋做出了重要貢獻,正如英國著名的學者李約瑟所指出:
中國人一直被稱爲非航海民族,這真是太不公平了。他們的獨創性本身表現在航海方面正如在其他方面一樣,中世紀和文藝複興時期西方商人和傳教士發現的中國內河船只的數目幾乎令人難以置信,中國的海軍在1100-1450年之間無疑是世界上最強大的。
中國舟船文化源遠流長,幾千年來,從對海流的認識到舟船的誕生與發展,指南針的發明和應用,航海技術的發展;對海洋資源的開發,海洋自然災害的防治;中國人開拓海洋,移居海外以及通過海洋進行的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世界各種宗教在中國的傳播,中國宗教傳播世界各地,海神媽祖信仰影響深遠;海洋政策、海戰、海洋風俗、海洋題材的文藝作品、海外交通著作等構成了中華海洋文化的內涵。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航海曆史。古代人們駕著木船,憑藉自然風力,依靠信風航行,“北風航行南風回”。海上風雲變幻莫測,危險性大,經常發生船翻人亡的海難,航海安全成爲航海者的主要問題。當時對這些自然現象既不能完全掌握,又無法用科學方法來解釋,在心理上産生畏懼,把希望寄托于神靈的保佑上,認爲“舶之至時與不時者,風也。而能使風之從律而不愆者,神也”。于是出現各種海神、地方神祇作爲航海保護神。
我國古代有許多直接從江、河、海幻化而來的河神、海神,屬于自然崇拜,進而把它們動物化,如海神的形象多爲半人半動物形。秦漢時期,海上交通日趨頻繁,將海神列入朝廷祀典。隋唐時期,海外交通興盛,對海神的祭祀日漸重視,統治者有封四海龍王之舉。宋元時期是我國海外交通的頂峰時期,出現人格化的海神媽祖、通遠王等。
海神媽祖是航海者海上活動的精神支柱。在他們心目中,媽祖是一個有求必應的航海保護神。
媽祖信仰誕生在湄洲,是有其曆史和地理淵源的。湄洲是一個海島,人們以海爲業,經常遇到危險和海難,他們希望得到神靈的保佑和庇護。媽祖出生于湄洲,生前爲裏中巫女,曾救助鄉人于海難和疾病中,受到鄉人的崇拜,羽化後當地人建廟奉祀,因此,就産生了媽祖信仰。
媽祖信仰産生後,隨著航海者等的活動迅速向外傳播。從宋朝開始,媽祖信仰由福建向南邊的廣東和北邊的江、浙、山東等地傳播。隨著海上交通的發展,福建人到各地經商、移民、做官,媽祖信仰傳播到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東南亞和世界各地。
媽祖廟是供奉媽祖、祭祀媽祖的地方,而且也是海事活動中心。
媽祖廟的創建是爲了祭祀的需要,朝拜的人很多,香火很盛。各地來的船只帶來各地的商品,在這裏進行交易,形成集市。如明代澎湖媽祖宮前開了一個墟市,叫媽祖宮市。琉球下天妃宮前爲那霸居民市易之所。天津、大孤山等天後宮都有廟會。
有些地方原爲海濱漁村,後因船舶停靠,建媽祖廟祭祀,形成集市貿易市場,逐漸發展爲城市。如連雲港市即如此,《創建新浦天後宮記》雲:
余童年至此,茅屋星散,帆樯環之,廟東則更荒冢累累于蒿萊,一望間而已。至是廟落成,商業日興,經營乃有今日。聞諸老言:新浦之興,自有天後宮始。
有些城市的發展與天後宮有密切的關系。如同治四年(1865年)《青島天後宮碑》雲:“竊聞青島開創以來百有余年矣,迄今旅客商人鱗集而至于湖下者,實難枚舉,是人力全賴神明之默佑”。說明青島城市的發展與海神媽祖信仰有密切關系。
澳門是商船停泊的海灣,後來泉漳等地人莅止,建媽祖閣而發展成爲中西交通樞要。誠如澳門《媽祖閣五百周年紀念碑》所雲:
澳門初爲漁港,泉漳人莅止懋遷,聚居成落。明成化間創建媽祖閣,與九龍北佛堂門天妃廟、東莞赤灣大廟鼎足,輝映日月。居諸香火滋盛,舶舻密湊,貨殖繁增,澳門遂成中西交通樞要。
明清時期,由于工商業的發展,各地工商業者爲了在商品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各行商中組織行會,有的組織同鄉行會,創建會館。許多媽祖廟作爲會館,是同鄉商人“聯鄉誼”的地方,同時也作爲商人議事和商品儲存、交易之所。泉州天後宮保存的青糖砣,爲清嘉慶七年(1802年)蘇、甯、福郊商使用的砣,銘文:“泉郡蘇、甯、福青糖砣”、“嘉慶壬戌年公訂”。海南島也發現一秤砣,銘文:“崖州天後宮會館槟榔馬秤壹佰斛”。1982年,甯波市文管會發掘甯波靈慈宮(媽祖廟)遺址,出土一個石制秤砣,銘文“砝碼三百三拾斛,溫陵糖幫冰糖公砣,同治甲子建置”。這些反映媽祖廟是商業活動的中心。
2、媽祖文化具有獨特性
我國沿海許多媽祖廟供奉船模,爲研究中國古代造船史提供獨特的資料。
古代木帆船在海上航行主要靠風力,由于對天時變化不能完全掌握,于是把安全的希望寄托于媽祖等神靈的保佑。在船上供奉媽祖,船在海上航行遇到危險時,如果化險爲夷,就認爲是媽祖保佑的結果,就要制作一只船模,送到附近媽祖廟供奉,這樣就能繼續得到媽祖的保佑。古代造船廠建有媽祖廟,造新船前先要造船模送媽祖廟供奉,這樣造出來的船能得到媽祖的保護。
我國沿海許多媽祖廟供奉船模,最多的當推山東長島縣廟島天後宮。該宮原有船模350多只,其中包括福船、沙船和中日甲午戰爭中鄧世昌贈送的“威遠號”軍艦模型,這些已被破壞。該宮現辟爲長島縣航海博物館,珍藏幾十只船模,有元末的燕飛、明初的關東船、改撬、風網船、大瓜簍、大椎子、東海船、沙船、青島寶、機帆船等。遼甯東溝縣大孤山天後宮、泉州天後宮、莆田港裏媽祖廟、晉江東石媽祖廟等,均保存有船模。台灣鹿耳門聖母廟內有莆田制作的帆船模型。香港北堂天後宮正殿中門懸有木刻帆船,正殿天後神位前桌旁左右牆邊各有一中國式帆船模型,船上裝有古炮及天後像。澳門媽祖閣原有一只仿明代萬曆年間漂流來澳門的閩人貨船模型,殿旁有一只用巨石雕刻的石船等。這些船模是研究曆代造船史的獨特資料。
莆田涵江霞徐天後宮星圖,不僅是祭祀的供品,而且是天文文物,爲研究中國天文史提供了獨特的證據。該圖補充了從宋到清的古星圖的某些缺環,對有些星官的認證很有幫助。該圖是明末清初莆田一位航海者兼天文愛好者實際使用過的天文文物,已收入《中國古代天文文物圖錄》。
海神天妃是鄭和下西洋的精神支柱,又是順應下西洋水手和士兵等信仰海神的心理,仰求神佑,以輔人力,以達到民衆對下西洋的支持。鄭和下西洋前,沿途要祭祀天妃,平安歸來後要酬謝天妃,而且修建南京、湄洲、泉州、長樂、太倉劉家港天妃宮等。鄭和還把下西洋的經過立碑于天妃宮:永樂十四年(1410年)明成祖禦制《弘仁普濟天妃宮碑》立于南京天妃宮,對天妃護佑“遺使敷宣教化于海外諸番國”加以褒揚;宣德五年(1430年)鄭和立《婁東劉家港石刻通番事蹟碑》于劉家港天妃宮;宣德六年(1431年)立《天妃之神靈應記》長樂天妃宮等。碑文記載鄭和下西洋的時間和前六次航海經曆、寶船船只、人員編制、修船設備等,爲研究鄭和下西洋提供重要的資料。
3、媽祖文化具有兼容性
宋元時期,儒、釋、道三教鬥爭趨向緩和,呈現出“三教合一”的發展局面。媽祖文化兼容有儒釋道思想文化,體現了“三教合一”的思想。
媽祖文化中的佛教因素,如《敕封天後志》說媽祖之母王氏齋戒禮佛,祈于觀音大士,夢中授藥丸,服而生媽祖。又說媽祖五歲能頌《觀音經》,民間流傳有《觀世音說天妃救苦靈驗經》。明朝有人把媽祖當作佛教觀世音的化身。黃淵《聖墩順濟祖廟新建蕃釐殿記》雲:“妃族林氏,湄洲故家有祠……泉南、楚、越、淮、浙、川峽、海島,在在奉嘗,即補陀大士之千億化身也”。
媽祖的護法神千裏眼、順風耳,是受佛教“六通”中“天目通““天耳通”的影響而塑造的。
有的天妃宮由僧人住持,如元代的天津慶國利民廣濟福惠明著天妃祠,吳僧慶福主之。錦州天後宮、遼甯莊河縣天後宮、青堆子天後宮、台灣鹿耳門媽祖廟、赤嵌天後宮等,也是由僧人住持。
媽祖文化中的道教因素,如《敕封天後志》說她十三歲由道士玄通授予玄微秘法,窺井得符,後來才成爲神通廣大的神。明成祖永樂七年至十年(1409-1412年)出現的《太上老君說天妃救苦靈驗經》被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類中。崇祯十三年(1640年),加封天妃爲碧霞元君,這是道教的封號。
許多天妃廟歸入道觀,如太倉靈慈宮“舊屬昆山清真觀”。有的由道家主持廟務,如山東榮成石島、裏島等“五十二處,道家主持”。有的將《道藏》庋藏于天妃宮中,天津天妃宮,“正統十年,參將相節重修,禮部付道士邵振頤《道藏》一部”。
媽祖是儒教的典範,她孝順父母,友愛兄姐。人們將她稱爲孝女,光緒《婁縣續志》雲,“天後宮,祀宋孝女林氏”。1935年出版鄭貞文的《閩賢事略》中收錄,<孝女林默事略>。1929年,莆田縣縣長李赓初呈請“天後宮名稱改爲林孝女祠”,經民政廳批准備案,並呈請內政部通令各省保存孝女祠。
媽祖信仰的兼容性反映在神衹的社會功能上,媽祖成爲多功能的神,既是海保護神,也是地方守護神,而且兼司孕育、保護兒童、禦災捍患、治病、滿足功名利祿等。這樣,媽祖信仰易爲各種宗教信徒和各階層的人所接受。
媽祖信仰也爲穆斯林所崇敬,如蒲壽庚、蒲師文、鄭和等。
伊斯蘭教反對崇拜一切神靈偶像,提倡安拉是獨一無二的。但是,在媽祖由人變神的過程中,穆斯林蒲壽庚、蒲師文、鄭和起了很大的作用。
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世祖“制封泉州神女,號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這與蒲壽庚降元後,元政府急于恢複海外貿易,蒲壽庚以所擁有之海船助元軍擊滅南宋殘部,應蒲壽庚奏封而決定的。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世祖遣蒲壽庚之子蒲師文再次冊封天妃。蒲師文爲正奉大夫、宣慰使、左副都元帥兼福建道市舶提舉兼冊封使冊封天妃,其目的是祈求天妃“保護海道、舟師漕運”。
鄭和下西洋前沿途祭祀天妃、平安歸來後酬謝天妃,而且修建天妃宮,把下西洋的經過立碑于天妃宮等,說明他對天妃的崇敬。
蒲壽庚、蒲師文、鄭和崇信天妃,與伊斯蘭教中國化有密切關系。
任何一種外來宗教要在中國得到生存與發展,如不接受中國文化是難以生存的。伊斯蘭教在唐初傳入中國,很快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唐宋時期,不少穆斯林接受中國傳統文化,並卓有成就,入元以後,伊斯蘭教中國化日益明顯。蒲壽庚父子、鄭和等認識到,包括媽祖文化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有廣泛的群衆基礎,只有吸收中國傳統文化,尊重中國傳統文化,外來文化才能在中國生存與發展。這就是他們崇信媽祖的原因。
三、弘揚媽祖文化,發展海洋經濟
媽祖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要保護、開發、利用媽祖文化資源。
媽祖文化蘊藏著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豐富資源。中國人民在革命時期,曾利用天後宮作爲革命活動場所,因此今天可利用來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媽祖信仰在世界上的影響非常廣泛,媽祖廟宇遍布世界各地,日本、朝鮮、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尼、挪威、丹麥、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都有媽祖廟,媽祖以一個和平使者,溝通了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
媽祖是華僑信仰的主要神祇。華僑在離開家鄉時將媽祖神像或神符香火隨身帶到僑居地,建立廟宇進行祭祀。有的華僑爲了報答媽祖的庇佑,出國平安、生意興隆,回家鄉修建媽祖廟。媽祖信仰促使華僑與故鄉親人保持密切聯系,他們身在異國,心懷祖國。
海峽兩岸人民血肉相連、語言相通、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相同。台灣的媽祖信仰十分普遍,台胞三分之一以上信仰媽祖。媽祖信仰是海峽兩岸人民聯系的紐帶。
福建是媽祖信仰的發祥地,具有傳承媽祖文化的獨特優勢。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我們要培養海洋意識,增強海洋觀念,把福建經濟建設的重點放到開發海洋資源上來。
福建省海洋資源豐富,又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海洋文化曆史悠久。要全面開展海洋文化,包括媽祖文化的綜合研究和開發,進行多學科相結合,進行多方位研究,爲把福建建成海洋經濟大省服務。
福建有豐富的海洋文化遺迹,包括媽祖遺址,但長期以來,海洋文化沒有作爲一個文化體系來研究、開發和保護利用。今後要加強海洋文化的研究,充分利用和開發與海洋有關的史迹,如古代港口、宗教、造船、航海等,特別是媽祖史迹,打造“媽祖文化”品牌,整合有關媽祖史迹作爲旅遊景點,提升福建旅遊業的競爭力。
參考資料:
①蘇轼:《東坡奏議》卷6,《論高麗進奉狀》。
②謝肇淛:《五雜俎》卷4,地部二
③王十朋:《王忠文公文集》卷38,《提舉延福祈風道中有作次韻》。
④劉克莊:《後村大全集》卷12,《泉州南郭吟》。
⑤江山、沈思:《誠論媽祖神話在港澳深地區的影響》,朱天順主編;《媽祖研究論文集》鹭江出版社1989年
⑥李約瑟:《科學技術史通論·科學與中國對世界的影響》,《李約瑟文集》遼甯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年版,第258頁。
⑦真德秀:《祈風文》,《西山真先生文忠公文集》卷50。
③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調查組:《天妃史迹的初步調查》,《海交史研究》1987年第1期
⑨徐曉望、陳衍德:《澳門媽祖文化研究》,澳門基金會出版,1998年第73-74頁
10、蔣維:《涵江天後宮星圖述略》,《莆田文史資料》第6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