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無論是個人、企業乃至大到一個國家希望做大做強出人頭地都是一種普遍心態。拿破侖曾說過:“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麽如果某個國家的領導人不想把自己的國家建設富強就不是好的領導人。中國要實現民族複興之夢,美國號稱要再次偉大,俄羅斯要在20年內建設強大國家,法國、德國渴望作爲歐盟的主導者,土耳其嚷嚷著要恢複奧斯曼帝國的榮光,越南雄心勃勃想要成爲下一個世界工廠,韓國人都快要把自己吹噓成宇宙第一大國了……
由此可見“大國夢”並不是某個國家所特有的産物: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印度、巴西、土耳其、韓國、越南這些國家哪個沒有自己的“大國夢”?當然有些國家的“大國夢”是務實的,而有些國家的“大國夢”則讓人覺得荒誕可笑。這其中印度的大國情結特別強烈,同時印度的“大國夢”又讓人覺得特別荒誕可笑。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曾在《印度的發現》一書中對印度在未來的國際格局中的地位進行了明確而清晰的界定:“印度以現在所處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
早在上世紀50年代印度剛獨立不久尼赫魯就提出了他所謂的“天定大國”論。尼赫魯所謂的“天定大國”論指出印度有如下六點優勢:印度是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印度是世界上講英語人口最多的國家;印度是適齡勞動人口最多的國家;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是世界上民族成分最複雜但又能和諧相處的國家;印度是世界上唯一走社會主義道路的資本主義國家。尼赫魯據此總結:“印度要麽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麽就銷聲匿迹。中間地位是不能吸引我的,我也不相信任何中間地位是可能的”。
在尼赫魯的設想中當時的兩個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自然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級大國,而繼美、蘇之後能真正登頂世界強國的只有中國和印度。印度之後的曆屆政府幾乎全都繼承了尼赫魯這種“天定大國”論。2003年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宣布:印度將2015年之前實現載人登月。2004年印度前總理辛格上台時曾揚言:“孟買將在5年之內超過上海!”2015年剛上台不久的莫迪就豪情萬丈地宣稱要在2020年以前讓印度成爲20萬美元經濟體(當時印度的經濟總量約爲2萬億美元)。
2018年印度媒體在視頻網站上發表了一個名爲《超級大國2020》的視頻。該視頻表示隨著印度各方面的發展預計將在2020年步入超級大國的行列。像這樣按計劃成爲超級大國的說法成爲了2019年國際網絡上的一個大梗。如果說印度高層吹牛是爲了取悅民衆獲得支持,那麽印度普通民衆吹牛就實在是發自內心的“自信”。印度的基層民衆由于受教育程度偏低且普遍並未出過國,所以他們對外部世界的實際真實情況基本上是不了解的。這些人只能通過媒體的報道了解關于外部世界的資訊。
印度媒體往往爲了迎合印度人的自大情結進行誇大虛假的報道。像什麽“孟買再不努力就要被上海超越了”、“中國沒什麽了不起,只要我們印度開始發力就超過你們了”之類的說法在印度比比皆是。Quora上曾出現過這樣一個問題:中國人知道印度是亞洲最強的國家嗎?一個來自安得拉邦的印度網民回答說:“包括中國在內的全世界都知道印度正在成爲超級大國”。與此類似的問題在Quora上還有很多,令人驚奇的是支持印度的回答還不少。可能其中一部分是印度網民自己的回答,另一部分則可能是反串黑。
盡管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自己的“大國夢”,可像印度這樣自大膨脹的國家還是不多見的。有時牛皮吹破了難免被打臉:印度宣稱在2015年之前實現載人登月,可現在都2021年也沒見印度實現啊。2004年印度宣稱要讓孟買在5年之內超過上海,可現在17年過去後孟買超越上海了嗎?2005年印度宣布要讓第一艘國産航母在2011年之前建成下水,如今都2021年了也沒見印度的國産航母完工下水。2018年印度說自己將會在2020年成爲超級大國,那麽像印度現在這樣是不是“超級大國”呢?
然而印度人卻從不因爲牛皮吹破而臉紅。印度人總是在吹破一個牛皮之後緊接著開始吹下一個牛皮。就拿上面提到的印度國産航母這件事來說:印度人一看不能在2011年之前按期完工就宣布推遲計劃到2014年完工,可等到2014年的時候工期又大幅延誤了,于是印度人又宣布在2018年以前完工。就這樣一直拖到現在都沒完工。合著印度人制定生産計劃就是用來延誤修改的嗎?印度人爲何這麽愛吹牛呢?其實一個民族的性格往往是由其曆史文化所決定的。
印度盡管號稱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然而印度作爲統一國家的曆史其實並不長。在漫長的古代歲月中印度更多只是一種地理文化概念,而從來都沒能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在英國人到來之前印度始終都是一盤散沙,所謂民族國家的概念從來就沒在印度人的心中生根發芽。中國曆史盡管曾經曆過多次分分合合,但不能否認的是統一始終是中國曆史的主流;相比之下分裂卻是印度曆史上的常態化現象。正是英國人首次把一盤散沙的印度整合在了一起。
英國在印度建立的殖民政府是印度數千年來第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盡管這是一個由殖民者建立的政府)。正是在英國殖民時期印度人才真正萌發了民族主義的意識。印度最早的民族主義者恰恰是由英式教育所培養出來的。尼赫魯就曾說過:“我在精神上更像是一個英國人而非印度人”。獨立後的印度領導層在思想幾乎都有明顯的英國色彩,所以印度自從獨立以來就始終以大英帝國在南亞的殖民遺産繼承者自居。當年的英屬印度在地理範圍上其實是包括並超過了現在的印度共和國。
如今的緬甸、阿富汗、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都曾一度屬于英屬印度的範圍內。當時英國把印度作爲一個重要的殖民據點:東非的肯尼亞、阿拉伯半島上的英國殖民地、印度洋上的一些島國當年都是英屬印度總督所能影響到的範圍。盡管當時的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然而印度卻由此産生了一種莫名的優越感:舊上海的英租界內印度巡捕就自诩爲僅次于英國主子的二等人,而上海本地人在他們眼中則是地位低于自己的三等人。這種心態同樣存在于當時的香港、新加坡等地效力于英國殖民政府的印度人意識裏。
當時的英國自诩爲稱霸全球的日不落帝國,而印度人則認爲自己同樣享有日不落帝國的輝煌。印度人以日不落帝國的大管家自居:盡管在英國主子面前低人一等,可在日不落帝國的統治體系中印度人的地位也就僅次于英國主子。印度自己宣稱是有幾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還在近代曆史書上把觸角擴張到世界各地。日不落帝國的米字旗飄揚到哪兒就意味著印度人追隨他們的英國主子到了那兒。盡管日不落帝國不是由印度人所統治的,可人家好說歹說畢竟是帝國的大管家。
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領導人聖雄甘地以及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接受的都是純正的英國精英教育:甘地取得了倫敦大學的法學學位。尼赫魯的中學時代是在英國頂級貴族學校哈羅公學度過的,之後又考入了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因此視印度爲大英帝國遺産的繼承人這種思想對印度建國精英的影響非常大。因此印度自從獨立建國後以尼赫魯爲首的政治精英們就認爲自己應當是一個世界重要國家。印度的大國情結首先表現爲要跟世界上最重要的國家起碼是平起平坐。
冷戰時期美國是北約陣營老大,蘇聯是華約陣營的老大,所以印度就跳出來爭當不結盟運動的首領。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印度的尼赫魯與埃及的納賽爾、南斯拉夫的鐵托並稱國際不結盟運動中的“三劍客”。以世界級大國自居的印度並不願過度親近任何一個大國,而是試圖以靈活的外交政策在大國博弈格局中坐收漁利。印度因此得以避免卷入美蘇之間的兩極對抗,在此後的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裏印度得天獨厚的地緣戰略優勢使其得以在國際外交舞台上左右逢源。
冷戰結束後印度成爲了爲數不多的同時與美、俄兩個大國保持密切關系的國家。然而印度在鄰國面前卻是一副截然不同的模樣:以反殖民、反霸權、不結盟形象示人的印度卻堂而皇之以英國殖民遺産繼承人自居,在南亞-印度洋地區推行擴張主義政策。印度獨立以後始終堅持維系與尼泊爾、錫金、不丹三個位于中印邊境喜馬拉雅山麓的內陸小國的特殊關系;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大打出手;要求繼承英國殖民者非法劃定的麥克馬洪線……
1961年底印度調集3萬軍隊擊潰了駐守果阿地區的葡萄牙軍隊,在經過48小時的激戰後成功收複了果阿。果阿戰爭的勝利使印度信心大增,于是在第二年印度又在中印邊境制造事端。盡管遭受打擊後的印度暫時有所收斂,卻並沒放棄獨霸南亞-印度洋地區的野心。1971年印度利用巴基斯坦國內矛盾策動東巴基斯坦地區獨立,由此引發了第三次印巴戰爭,戰後東巴基斯坦地區成爲了獨立的孟加拉國,印度由此完成了肢解戰略對手巴基斯坦的目標。
1974年印度成功在拉賈斯坦邦的博克拉進行了代號爲“微笑的佛祖”的核試驗,由此成爲繼美、蘇、英、法、中五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後全世界第六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1975年印度又吞並了錫金,與此同時印度仍保留著對尼泊爾和不丹內政外交的指導權,從1983年9月起印度又插手了斯裏蘭卡內戰。迄今爲止尼泊爾、斯裏蘭卡、馬爾代夫等國的新領導人上任首站必然是印度。印度這種咄咄逼人的擴張主義國策使其與幾乎所有鄰國均存在一定的領土爭端和邊境沖突。
在國際政治舞台上以反殖民反霸權形象示人的印度卻在南亞-印度洋地區積極擴張看起來似乎是矛盾的,然而這實際上是印度一以貫之的大國思維的體現。從1991年7月起印度政府開始進行全面經濟改革:放松對工業、外貿和金融部門的管制,經濟自由化全面展開。印度改革的十年內GDP取得了5%至6%的年均增長率。在這一過程中湧現了塔塔集團、比爾拉財團、博拉集團和安巴尼集團等大型集團公司。印度的軟件外包、制藥、電影、航天等産業在這一時期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進步。
近年來印度的經濟發展勢頭比較迅猛:2020年印度的經濟總量已超過英、法,從而成爲僅次于美國、中國、日本、德國的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可印度對這個全球第五名的地位不滿意,所以就通過更改彙率算法把自己說成是僅次于美國和中國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盡管印度這種算法並沒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然而印度自己就是執意要在勢頭上跟美國和中國齊頭並進。印度不僅要在經濟勢頭上與美國、中國齊頭並進,在政治軍事領域同樣也要爭當大國。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印度的國防開支一直占GDP的2.5%以上。印度是二戰後第一個擁有航母的亞洲國家,也是繼美、蘇、英、法、中之後第六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如果說發展軍力體現了印度在軍事上渴望與世界大國平起平坐的心態,更改GDP算法體現了印度在經濟上渴望與世界大國平起平坐的心態,那麽執意想要成爲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則體現了印度在政治上渴望與世界大國平起平坐的心態。除了印度自身這種強烈的大國情結之外西方國家和媒體的刻意吹捧進一步助長了印度的自大。
自從21世紀美國提出“重返亞太”戰略之後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就把印度視爲自己重點拉攏的戰略對象。什麽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世界第四軍事強國、下一個世界工廠之類的高帽子一股腦往印度頭上戴。本來就有著強烈大國情結的印度聽到西方國家和媒體的這種可以吹捧自然更加覺得自己了不起。目前占印度人口絕大多數的中下階層對外部世界的看法是被自己的主觀臆斷所支配的——他們在長期的自我陶醉和西方媒體的刻意吹捧下完全迷失了方向。
只有極少數實地造訪過外部世界的印度人能比較理性地看待印度和外部世界的差距。印度《商業周刊》的記者曼吉特在造訪中國的上海後曾有如下描述:“上海橫跨了黃浦江,宛如鳥的翅膀上的閃亮羽毛。在我所住的美麗街道前國際會議中心屹立著,還有原來的殖民者的建築,閃閃的玻璃,還有花崗岩的塔立在遠處。想象一下紐約、巴黎、新加坡合在一起是什麽景象,上海比這個還漂亮。這是我最持久的印象——這個國家正在騰飛。你不看到這些不會認爲21世紀屬于中國”。
當曼吉特在印度國內采訪時看到了與上海完全不一樣的情況:孟買政府打算在孟買的派達路盡頭修建新路,當地居民嚎啕大哭著抗議這一計劃,因爲他們認爲新路會汙染他們的生活環境,于是這個計劃不得不暫停。曼吉特總結道:“這就是本質的區別——上海與孟買之間或者說中國與印度之間一個在高效地制定政策並付諸實施;另一個在各種抗議聲浪和推诿扯皮中得過且過。不過像曼吉特這種能理性客觀看待印度與外部世界差距的印度人實在是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