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約 (441—513)
字休文,浙江德清武康人,齊梁文壇領袖。和謝眺等開創了“永明體”,講求聲韻格律,促成了詩歌由古體向近體的發展。撰《宋書》等,明人輯有《沈隱侯集》。
沈約曾在南朝的宋、齊、梁三朝中爲官,梁武帝時官至尚書令、太子少傅。其先父的墓地則在烏鎮河西十景塘西邊,旁有普靜寺。每年清明,沈約總要從建康回到故鄉掃墓,並守墓數月。梁武帝擔心兒子蕭統因此荒廢學業,但又不能阻止沈約的孝行,于是,只好讓蕭統隨沈約到烏鎮跟讀。太子來讀書,自然得有座像樣的房子。于是,不數月,一座書館在烏鎮青墩翼然而立。太子和沈約就在這個書館裏生活、學習,直到回建康。第二年來又周而複始。這個書館,後來人們就叫它昭明讀書處或昭明書院。這樣稱呼它,當然因爲太子的地位和那一段師生共讀的佳話,更是爲了紀念好學的精神,敬重向學的心靈。
徐昌酩 (1929—2018)
徐昌酩,1929年12月生于浙江桐鄉烏鎮。 徐昌酩自幼求學烏鎮,17歲離開烏鎮。1964年起爲曆界“中國服交會”創作大型壁畫和各類商品冊的設計;1972年獲美國波明代公司設計獎;1973年主編《中國畫》、《海上名畫》、《中國工藝品》等多部畫集;1982年至1983分赴南斯拉夫、菲律賓任“國際博覽會”上海館總體設計並獲獎;1993年作品入編文化部出版的《中國美術五十年》,在國內外多次舉辦個人畫展。作品《詠春》被南海紫光閣收藏。曾在新加坡、比利時、美國等國成功舉辦個人畫展。 原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一級美術師、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理事、上海中國畫院兼職畫師、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客座教授,嘉興畫院名譽院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長期主持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工作,全國第七、八、九屆評委、總評委。 徐先生熱愛故鄉,支持家鄉的文化建設。現烏鎮西柵有昌酩畫苑,展出先生的精典作品和畢生收藏。
茅盾 (1896—1981)
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現代作家、社會活動家,新中國第一任文化部長,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鄉縣烏鎮觀前街。父親沈永錫,清末秀才,通曉中醫,是具有開明思想的維新派人物,母親陳愛珠,是一位通文理、有遠見而性格堅強的婦女。茅盾10歲喪父,童年時代,就接受了母親所教的文學、地理和曆史知識,所以茅盾說 “我的第一個啓蒙老師是我母親”(《我走過的道路》)。
茅盾1913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6年畢業,進入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工作。1920年開始文學活動,曾與鄭振铎、葉聖陶等人一起組織文學研究會。1921年接編《小說月報》,倡導現實主義,翻譯介紹外國文藝。對我國新文學運動産生了巨大的影響。1927年發表第一部中篇小說《幻滅》,它與相繼問世的《動搖》(1928)、《追求》(1928)合爲總名《蝕》三部曲,引起強烈的反響。1933年的長篇小說《子夜》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茅盾爲了和國民黨新聞檢查機構作“韌性的鬥爭”,一生用了一百二十多個筆名,主要有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
新中國成立後,茅盾任第一任文化部部長。曾當選爲曆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曆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和第四、五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茅盾關心家鄉建設,1980年5月在《顛江日報》發表《可愛的故鄉》文中說“漫長的歲月和迢迢千裏的遠隔,從未遮斷過我的鄉思。”當年12月,贈給烏鎮中學圖書一批。他爲家鄉賦詞題字不下十余次,最後一次爲家鄉題字是“烏鎮電影院”。
1981年3月27日,茅盾病逝于北京。臨終時他致函黨中央,表達對共産主義事業堅貞不渝的信念,要求追認爲中國共産黨黨員。中共中央根據其請求和一生表現,決定恢複其中國共産黨黨籍,黨齡從1921年算起。
茅盾著作等身,除翻譯外,留下一千二百多萬字作品。自1983年起,人民文學出版社陸續出版四十卷本《茅盾全集》,收錄其全部文學著作。
茅盾的一生經曆豐富,過程坎坷,但始終圍繞文學和革命這兩個中心。他以天才和努力,跨上了中國現代文學的高峰;而以文學巨匠的資曆擔任共和國第一任文化部長,可謂當之無愧,衆望所歸。
有這麽一位同鄉,烏鎮人自然可以很驕傲。他仿佛是千年古鎮文化精神的典範,是一座後人會不斷前來瞻仰的文化豐碑。
木心 (1927-2011)
木心,本名孫璞。海外華人文化界傳奇式大師,畫家,作家。1927年2月14日出生于烏鎮東柵欄杆橋老宅,五歲時遷居東柵財神灣的孫家花園。
木心是一位在中國並不出名,在國外卻聲名遠揚的當代作家和藝術家。他從小受到良好的傳統私塾教育,1946年進入了由劉海粟創辦的上海美專學習油畫,但沒過多久又轉到了與他的哲學理念更爲接近的林風眠門下,入杭州國立藝專繼續探討中西繪畫。建國後木心一直在京滬展覽界任美術設計工作。
1971年,木心在文革期間被拘留審查,囚禁18個月,所有作品皆被燒毀。文革結束後平反,任上海工藝美術家協會秘書長。
1982年,木心離開中國,旅居紐約。到國外後,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寫作上,自1984至2000,他已出版了12本小說、散文和詩集,有《散文一集》、《瓊美卡隨想錄》、《即興判斷》、《西班牙三棵樹》、《溫莎墓園》、《巴珑》、《馬拉格計劃》、《素履之往》、《木心散文選》等;他的畫作被耶魯大學博物館收藏,這也是20世紀的中國畫家中第一位有作品被該館收藏的,他也是出現在美大學課本中的惟一中國作家。
木心曾在全美舉辦巡回畫展,所到之處,遍收鮮花與掌聲。他的畫冊擺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最醒目的位置,與美術史上的頂級大師並列。
2006年,木心先生的學生陳丹青將先生20年前的舊作《哥倫比亞的倒影》介紹到國內。《哥倫比亞的倒影》是木心先生的第一部簡體中文版作品,內中選編《九月初九》、《哥倫比亞的倒影》、《上海賦》等散文13篇,並全文刊印1986年5月9日紐約《中報》副刊《東西風》發起的“木心的散文專題討論會”文本。書甫出版即引起極大轟動,一時洛陽紙貴。作家陳村讀到木心的《上海賦》時,稱自己“如遭雷擊”,乃爲文宣告說:“不告訴讀書人木心先生的消息,是我的冷血,是對美好中文的亵渎。”他指出:“企圖中文寫作的人,早點讀到木心,會對自己有個度量。”因爲“木心是中文寫作的標高。”
葉落歸根,2006年,木心先生返國定居故鄉烏鎮。2011年12月,木心先生在浙江烏鎮逝世,享年84歲。
他是一位真正觸及藝術最高之美的大家。他的美感臻于純粹,因而融會貫通,在文學、美術、音樂方面均有傑出創作。木心非凡的才情和學識使其在紐約的精英文藝圈中享有很高聲譽,擁有一批忠實的擁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