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住院的時光
大概是人生中最難熬的了吧
大部分的時間只能呆在床上
跟外界隔離
還要忍受生理上的痛苦
想想就難受…
如果這個時候
再沒有好吃的飯菜陪伴
那對于吃貨來說
簡直跟坐牢無異啊~
幸好新加坡的醫院餐
都挺不錯的
今天我們就到陳笃生醫院的
中央廚房去看看
都有什麽不爲人知的秘密吧~
高規格的配置
陳笃生醫院的中央廚房
位于醫院的地下樓層
有三個籃球場那麽大
裏面有100多位員工
每天需要准備4000多份餐食
工作量還是挺大的
因爲病人來自各個種族
所以這裏的醫院餐菜單超級豐富
有中餐、馬來餐、西餐和印度餐
還有40多種特殊餐食
比如低脂餐、低嘌呤餐、無麸質餐等
菜單要花兩年設計
因爲要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包括病人、工作人員和醫生
還要照顧到不同的身體狀況
所以醫院餐的設計並沒有想象中容易
一般需要專門的團隊籌備兩年
菜單的輪換期是14天
在這14天內病人不會吃到重複的菜色
保證住院時間長的病人不會吃膩
另外食材的選擇上也會
盡量考慮更多人的需求
比如一道雞肉
應該是膽固醇高的人和糖尿病人
都可以吃的
食物質地有講究
除了食材和口味之外
醫院餐的食物質地也是有講究的
因爲要考慮到病人的咀嚼能力
一般來說醫院餐分爲四種質地
普通、易咀嚼、濕軟和糊狀
易咀嚼的食物是容易被搗碎的
每一塊面積不超過1.5平方厘米
而糊狀食物類似于嬰兒米糊
是特別爲吞咽或咀嚼困難的人准備的
裏面不能含有碎塊
濃稠度要剛剛好
否則萬一被吸進氣管可能危及生命
認真檢查食物
廚房的工作人員
會每天嚴格檢查食物的質地和味道
如果質地不合格或味道過重
會重新調整後再分發給病人
除此之外,擺盤也要好看
才能讓病人有胃口
每個月都會有專門的團隊設計擺盤
確保餐點的一致性
團隊間相互合作
醫院的廚房跟其他廚房可不一樣
不是廚師一個人說了算的
必須通過各個團隊相互配合
包括營養師、質檢團隊和食物組等
雖然廚師經常會有自己的創意和想法
但是也必須征得其他成員的同意
做出來的餐食必須符合要求
最重要的是保證食物的安全
這對于廚師來說其實是挺有挑戰性的
團隊之間的摩擦也時有發生
但大家的本意都是做好醫院餐
所以最終還是能達成一致
攜手把每天的餐食做到最好
悉心聽取意見
除了用心做好每一餐之外
病人的意見也是十分重要的參考指標
因爲生病時味蕾會受影響
可能嘗不出食物的味道
所以廚房接到最多的反饋
就是飯菜口味太淡了
盡管工作人員都知道是因爲生病的緣故
但也要悉心聽取病人的意見
所以一般會用儀器來測量
食物的鹹度
對于胃口不好或者挑食的病人
廚房也會想盡辦法
讓他們多吃一點
比如提供美味的飯後甜點
或是用黑糯米粥代替蔬菜
好看好吃又有營養
用機器取代人工
新加坡智慧國的腳步
已經延伸到了社會各界
醫院當然也不例外
越來越多的自動化機器入住醫院廚房
取代人工,提高工作效率
就拿洗米洗菜來說
以前都是有專門的人來做的
一般都是年紀較大的安哥安替
光是一天要洗的米就重達270公斤
還要仔細挑出裏面的蟲子和石頭等
這讓他們很辛苦也很費水
後來醫院從日本引進了
煮飯機和洗菜機
比人工做得更好更幹淨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除此之外醫院還有15台智能餐車
每台餐車可以放15份餐食
它們沿著規劃好的路線
把食物送到護士手上
再由護士送到各個病房
它們有自己專屬的電梯
還會繞開障礙物
除了運送餐食之外
它們還會被用來運送床單
和收拾餐具等等
原來看似簡單的一頓醫院餐
背後藏著這麽多秘密
有這麽多的專業人員
爲病人的營養和健康
付出了許多的心血和努力
來源:國際護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