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浪教育、微博教育、博辭教育聯合主辦的“新浪&微博2022國際教育春季擇校巡展”在北京歌華開元大酒店圓滿落幕,幫助參展家庭科學規劃孩子的升學路徑,全面了解國際化學校的辦學情況及入學信息。
展會當天,北京60+所優質的國際化學校參展,北京十一學校、北京一〇一中國際部、清華附中國際部、北京鼎石學校等辦學優質的學校紛紛亮相。此外,近20位國際化學校校長、教育大咖圍繞國際教育理念展開演講,分享了國際化學校的辦學特色、擇校技巧、北京升學政策等全方位信息,令參展家庭受益匪淺。
升學規劃專家 斯琴參加了本次活動並帶來了精彩的演講,以下爲演講實錄:
大家好, 我是斯琴,是一名升學顧問,也是一個7歲小朋友的媽媽。我的孩子去年進入小學,作爲一個在國際教育行業裏摸爬滾打10多年的教育顧問,當時沒有太多糾結就義無反顧的給孩子選擇了國際學校。
剛才聽了各位校長的辦學理念後,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其實留學也好,在國內選擇國際學校,雙語學校,公立學校的國際部也好,都是可以的,主要還是在于孩子所學的內容,方法,價值取向和教育理念是否能與您的期望一致。
以下我簡單分享自己對國際化教育的幾則理解和心得。
第一個就是國際視野。面對世界範圍的優質教育資源,選擇的機會更多,未來也更加多元。我本身也曾是留學生,出國以後把我的表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也都帶了出去。還記得在美國創辦留學服務公司的那年我才剛30歲,專門服務海外的初高中生,有次一位客戶在看完我們的服務清單後問我孩子幾歲,我回答道不到1歲,她當時非常驚訝。接著我說因爲是家裏的大姐,最多的時候我一周要給弟弟妹妹們開4場家長會,所以我很知道高中生需要什麽樣的支持。時至今日,我的弟弟妹妹們已然活躍在全球的各個國家各個領域,而他們身上最大的優點就是知識信息全球化,以及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成長下生出來的自信。他們在倫敦,新加坡,紐約學習和工作時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強的掌控力,因爲語言和文化都不陌生。疫情總會過去,國際關系趨于平和的時候,全球化的視野更是顯得尤爲可貴。因此,不要因爲小朋友以後要在國內工作,而有了不上公立學校或不參加高考就會不合群的擔憂,世界在變化,國家也在發展,在未來孩子們面對的世界和父母當初是截然不同的。更不用說咱們國家在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中也提出公務員群體和國企中要注入國際化人才的理念。
第二個就是思維方式。 首先就是批判性的思維方式。所謂批判性思維,就是學生對世界,人生,價值,即我們說的三觀形成自己的看法,不輕易被別人左右,並且有能力從海量信息中篩選出最合理和最好的部分。其次就是多元化思維。當下我們社會中“非黑即白”的思維模式非常嚴重,進入一個學校或者一個新的群體就總會讓人互相對峙。其實很多接受國際化教育的學生常常是秉持更爲開放的心態,追求超越自己的眼界、思想、行爲、准則和文化意識的路上,也向別人學習和借鑒。即便意見不同,也很難走向極端和對立。
第三個就是個性化的培養。這也是我堅定不移給孩子選擇國際路線的主要原因。我的孩子如果從早到晚都和別人上一樣的學科,那除了基因層面,我便也不能再給他更多的影響了。我希望他能有更多的嘗試,在更多的機會面前我也可以通過對他的觀察更加精准的給與支持和幫助。前幾年,有次我問起家長他們孩子最突出的優點和品質是什麽?家長回答道數學好,因爲上個學期考了滿分。 讓我想起我和孩子一起參加面試的時候,我說到我的孩子有毅力,因爲在跑步、滑雪、網球和閱讀上都體現出這同一個特質。即便不是滿分,甚至在打網球時幾乎是最菜的那個,我也一樣能分辨出來孩子的特質。千人千面,尤其是孩子在能力培養的階段,國際化教育會給他們更多選擇與嘗試的機會,以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孩子不是成年人,時間尤爲寶貴,有空間的時間管理在中國的教育中非常珍貴。
最後一個就是自我價值 。關于這一點我簡單舉一個例子,我曾經的學生一路從頂尖的高中到大學畢業,父母也是非常成功的,孩子畢業典禮時父母想要送她一套曼哈頓的公寓。結果我的學生拒絕了,她要去新澤西買,而且要自己付首付還貸款。當時孩子爸爸忍不住就開始了國罵,然後孩子說:我也想靠自己的努力創造我的生活,你經曆過的成就感我也需要。最後這個學生的爸爸在回國的飛機上發信息給我說:斯琴,我雖然失望,覺得自己沒用,但我很高興,我女兒一定不會爲了豪車豪宅動搖她的夢想。 我禮貌安撫,我說您有用,您努力創造的精神是她的榜樣。
第二部分,我想說的就是擇校,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選擇學校幾則提醒:
1,訪校非常有必要。出于學生安全和隱私的考慮,學校通常不會都有實景的VR視頻,如果有機會就還是要親自去學校看看,其實很簡單就是你去看看在校學生的狀態和風貌,問問自己:我想不想我的孩子將來也成爲這樣的學生。其次是學校的課程設置,強弱優劣一目了然。 每個國家都有中學的排名,但其實在中學階段,最重要的是Match & Fit,也就是匹配,孩子是否喜歡這樣的學校,家長和學校的教育理念是否一致,三方的認可很重要。有很多美高的家長去訪校之前嘴上都說非排名前十的不去,去了以後發現自己孩子根本不適合去這樣競爭很激烈,而且學校每個學生都很強勢各自已經非常有想法的學校。有的家長則非常明智,還記得之前帶他訪校完孩子從一個排名15的學校換到排名125的男校,但是孩子非常快樂,而且那所男校的計算機系統模型項目也讓他非常感興趣。今年這位小朋友本科申請錄取到加州大學伯克利,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等全美頂尖的大學。
2,長期培養。 如果急于求成就很容易踏入唯結果導向的教育模式。就比如你希望孩子數學好,就讓孩子拼命刷題,請老師補課,甚至超前學習等等,這些我都不提倡。甚至很多孩子在父母身邊成績很好,一離開父母的監管成績就退步明顯,這就說明學習對他來說只是機械的活動。學習分爲知識和能力兩個部分,能力的培養是需要時間和打磨,而不只是粗暴的堆積。所以很多家長在猶豫選擇國際學校的時候說他們的數學那麽簡單,太耽誤孩子。其實只是看到了表象,我們應該深入的去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在小學階段可能還不明顯,到了高中和大學就尤爲突出。
3,家長要做的其實就是觀察孩子,觀察他成長中的優勢和不足。如果都不明顯就看他的興趣點。如果興趣也不明顯,就帶他多體驗和嘗試。然後開始坐下來思考自己,是我們太關注結果,還是方式方法有哪裏不對,以及接下來應該怎麽調整。但我覺得養孩子是最沒有標准答案的,每個學校培養出什麽樣的孩子不是流水線生産,也未必適合每一個小朋友。
4,這裏我們再補充一點,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出國。 有的孩子習慣了我們的教授模式,老師負責制的教育,那他出去不會探索就會失去之前“貴爲佼佼者”的自信。有的孩子沒有養成很好的習慣,在國內成績不好,你指望學校讓他麻雀變鳳凰,也不現實。還有一些家庭出國是很大的負擔,不只是經濟上,更是親情依賴比較重的,同樣也不適合。那其實成功的留學是深入了解孩子,設定合理的期望值,然後找到一所特別匹配的學校,父母和孩子一起努力面對所有的成果和挑戰,在若幹年後當他走上社會時,你關切但不擔心,這是最終的意義。
第三部分,我想分享的是關于早准備,至少心裏有數,有選擇的時候可以棄選,但如果臨到最後一刻發現連選擇的機會都沒有,才真是坑娃。父母是否負責任還體現在對差異化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判斷。
比如,我們先說英國。 大家很快就會想到哈羅中學,伊頓中學等等,其實除了九大公學,還有很多精英中學在名校申請率上同樣不遜于公學。但如果你說我除了學術關注,我還喜歡這種百年名校的氛圍,氣質,還有其他什麽吸引你的地方,就是要提前准備。3年級,最多4年級 就要跟學校注冊,然後6年級開始考試,考完2輪以後面試,最終9年級才能入讀。如果錯過了注冊,就不能考試,錯過考試不能面試,所以英國的中學不是簡單的提前一年申請就可以的,除非你特別學霸,另有通路。另外,英國每所學校的截止日期考試流程都不一樣,一定要早些找到專業的老師來給到足夠的支持。
那美國,學校基本上是固定的截止日期,統一的申請系統和固定的放榜日期,只有極個別跳tone的。但是美國更加多元一點,學習,活動,哪怕個性都差異很大。所以選學校是最有技術含量的,不是你考多少分才去報志願。理論上無論你怎麽優秀,都還有更優秀,與其卷來卷去,不如在標化考試過了門檻,多觀察孩子突出的特質,找到適合的學校。
瑞士,我以前覺得真的就是只有豪華。但這麽多年下來,我發現在瑞士讀中學的孩子被保護的很好。不用特別多的AP考試和標化成績卻每年都錄取到很好的結果。原因我想除了競爭壓力,就是瑞士中學的全面性了,三種官方語言讓在瑞士讀書的孩子們幾乎除了英語,第二外語也都特別流利。最後,瑞士地處歐洲交通樞紐,藝術的積累很豐富,自然環境優異,簡單的日常瑞士就贏了。本科申請中需要的獎項和活動,瑞士讀書的小孩甚至都不用刻意去積攢就足夠了。
新加坡,優秀完善的教育體系讓新加坡孕育出多所世界級的大學和各類優秀的中學。因爲對國際學生的歡迎程度高,中學階段通常是中國學子的首選,同時新加坡有數量衆多的政府公立,私立和國際學校可以選擇。新加坡的教育體制分爲小學6年,中學4年或5年,和2年的初級學院(類似于國內的高中階段),中學4年制是爲成績較好學生就讀的快捷班;五年制則是普通班。選擇政府學校的學生需要准備每年2月和10月的新加坡中小學生入學考試(AEIS),能讀幾年級取決于當年1月2日前)孩子的周歲年齡(如1月2日滿12周歲對應中學一年級);16歲以上的學生就只能通過新加坡統一的中考O-level考試來進入政府高中了;而新加坡的私立或者國際學校則基本都是8月開學,大多數學校都接受3-18歲的學生,由于每個學校都會設立各自的入學能力測試,所以也都至少需要提前一年來做出相應細致的准備。
最後,我想用一個媽媽的話來做總結:所有的選擇都沒有對錯,只有得失。即便做了一個正確的選擇也會隨著時間推移需要去調整。求學路上不是一定要從一而終,也不要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一所學校上,如果能夠找准並堅持下去自然是最好,但如果發現苗頭不對也要及時轉場和修正。希望諸位家長朋友和莘莘學子能在未來的求學擇校路上理性,開放,讓教育成爲家庭的快樂和資産。
新浪聲明:以上所有會議實錄均爲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本文內容來源:新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