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英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特約記者 李 珍 伍铎克 辛 斌 桂 林
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實時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7月2日,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達1069萬例,人們在與傳染病作鬥爭的同時,受隔離政策等因素的影響,也出現了一系列其他健康問題,需要引起更多人重視。
日本六成上班族變胖。疫情期間,由于移動辦公的普及和政府呼籲減少不必要的外出,日本街頭民衆明顯減少。5月25日,日本全面解除緊急狀態,終于可以自由出行的人們,脫下寬松的家居服後,發現原本外出穿的衣服小了一碼。日本健康管理企業統計了2899名上班族疫情後的體重,結果發現,超過半數人胖了。 6月2日,日本NHK電視台報道稱,截至5月16日的手機應用數據顯示,與1月相比,57%的用戶體重增加,有人甚至在短短幾個月內增重10公斤。與此同時,疫情期間,日本民衆的每日行走步數大幅減少。
對于這一情況,日本築波大學健康政策專家久野譜也表示,雖然移動辦公得到普及,但運動不足的狀況照此持續下去的話,可能會引發糖尿病和高血壓等疾病。他呼籲企業應積極管理員工健康,避免他們的身體受到進一步損害。
四成英國人沒睡好。睡好覺才能保證一整天有精神,但自從遭遇新冠疫情以來,半數英國人承認自己沒有睡好覺。
5月,英國咨詢公司聯合倫敦國王學院,對2254名16~75歲的英國居民進行調查,發現四成受訪者自述比疫情前多夢。一些人,特別是年輕人表示雖然睡眠時間比疫情前多,但睡眠質量不佳。研究人員分析發現,人們睡眠出現問題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響:一是長時間看手機,帶來了各種焦慮情緒;二是以往的生活規律被打亂;三是在有限的空間裏長時間共處,增加了家庭成員間的摩擦幾率,破壞了睡眠氛圍。
倫敦國王學院研究員鮑比·達菲說:“與新冠病毒一樣,這場危機對人們的影響也因人而異,其中包括生活中最基本的方面,例如睡眠。”約2/3的受訪者表示,疫情和居家隔離讓他們感到不安,睡眠受到影響。鮑比表示,睡眠不足或紊亂通常是由壓力引起的,睡不好又會反過來增加壓力,形成惡性循環。建議大家即便處于非常時期,仍應盡量保持規律的生活狀態,白天不要小睡,可以到人少的地方做做運動。
新加坡人身心失調。疫情期間,長期在家生活,突然改變的生活習慣會令人情緒不安;接受隔離的人,情緒更容易大起大落;上班族因害怕被感染,坐立不安……新加坡《新明日報》稱,28歲的陳女士自從聽說同事從疫區出差回國後,就開始感到胸悶氣短,緊張得睡不著覺,檢查排除感染後,被轉診到心理科。
新加坡創傷壓力研究專家周伯翰表示,目前臨床有很多新加坡人出現了類似陳女士這樣的問題,心理學上稱之爲“集體歇斯底裏”,就是群體內部的一部分或所有人聚集在一個充滿焦慮與高壓環境中,出現相同的身心失調症狀。新加坡臨床心理醫生韋戴思·齋分析說,人們被迫困在家裏,久了會逐漸感覺無聊,特別容易出現焦慮、恐慌和偏執等負面情緒,進而引發軀體症狀,比如呼吸系統疾病、腸胃紊亂、偏頭痛等。若疫情無法在短期內緩解,恐怕會有越來越多人患上抑郁症。
爲了解決這一問題,4月10日,新加坡社會及家庭發展部開通全國關愛熱線。由心理學家、輔導員、社工組成的專業團隊,根據求助者的需要,爲其提供適當援助。韋戴思·齋表示,抗疫期間,讓隔離者獲得清晰、透明的信息有助管理情緒壓力,這也是政府正在做的工作。建議大家給自己定一些目標,比如學習新技能、閱讀書籍,做點有意義的事,來充實生活,緩解壓力。
澳大利亞人借酒澆愁。疫情的焦慮、失業的壓力、孩子的吵鬧,打亂了澳大利亞人的正常生活秩序。在社交隔離政策下,不少人開始通過視頻與親友推杯換盞,互訴衷腸。
6月10日,澳大利亞ABC廣播公司報道稱,調查發現,近20%的人在疫情封鎖期間飲酒量多于平時,本來只在周末喝酒的人,現在天天舉杯。澳大利亞人從3月底就開始囤酒,酒鋪銷售額比去年同期高34%。澳大利亞酒精和藥物基金會的拉勒博士對1000名家長進行調查,發現孩子們隔離在家,父母需要同時扮演老師、家長和玩伴等角色。加上疫情、失業、入不敷出等因素,導致“壓力山大”的父母酒量大增。調查顯示,因爲承受著比以往還大的壓力,媽媽的飲酒比例甚至高于爸爸。拉勒博士說:“如果你感到壓力或焦慮,最好避免飲酒,否則會加劇負面情緒。”
爲了應對民衆的酗酒問題,澳大利亞政府加強了喝酒有害健康的宣傳力度,越來越多酒鋪自願加入限購行列,許多人也開始自覺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