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齋節,亦稱“肉孜節”或“小節”。與“宰牲節”同爲伊斯蘭教兩大節日。時間在伊斯蘭教曆10月1日。穆斯林在萊麥丹(第9月)全月齋戒,齋月最後一日尋看新月,見月次日開齋,即爲開齋節;如未見新月,則繼續封齋,節期順延,一般不超過3天。此日穆斯林們穿上節日盛裝,到清真寺參加“會禮”和慶祝活動,恭賀“齋功”勝利完成,互道節日快樂,並饋贈禮品。“會禮”後,分頭遊祖墳,念經文,追悼亡靈。
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在馬來西亞的開齋節美食。
糕點
首先糕點是必不可少的,開齋節的前期,街上、商場和超市裏,到處都是賣糕點的。開齋節糕點也是馬來傳統節日不可或缺的美食之一
黃梨撻
螞蟻窩 (Sarang Semut)
番婆餅 (Kuih Bangkit)
竹筒飯
除了糕點之外,在開齋節必不可少的美食就是竹筒飯(lemang)。做之前會先將糯米用水泡一下,泡軟之後放適量鹽、油和少許椰漿攪拌均勻,然後把攪勻後的糯米放入竹筒,再放入火中烤熟。這樣的竹筒飯,新鮮幹淨,柔軟味美,而且竹子的清香與糯米的芳香融爲一體,真是香氣襲人,噴香可口,令人垂涎三尺。
馬來粽(ketupat)
還有一項我非常喜歡的美食就是馬來粽(ketupat)。馬來粽是一種東南亞傳統食物,在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等馬來族居多處歡慶伊斯蘭開齋節常見食物,且被認爲開齋節主要象征之一。通常所見的馬來粽大抵可分兩種:一種是采用羽狀棕榈葉(daun tupat)包裹的,另一種是用椰葉紮成。
用來包紮馬來粽的棕榈葉子與槟榔葉子大同而小異,長約二尺,每根羽葉擁有骨幹三四支,張起來可有約三四寸的闊度,所以一粒粽子只須一根羽葉便足。其次,由于棕榈葉子骨幹細幼而韌,因而事先無須削去骨支也可包紮。首先是將葉子攤開,打成活結樣子的三角形粽囊,然後從空隙中塞入糯米(事先在糯米中放入適量椰漿並煮至半熟)。當空囊被塞滿後,活結便加以縮緊,使葉子堅牢包紮住米粒;爲了避免在烹煮時脫落,末端須要打上個小結。紮妥後的粽子便是三角形,不似華人粽子的立方三角,而是略扁的等邊三角形。
在下鍋之前,所有的粽子也分作三五只綁成一束,以便提攜和計算,不過從頭至尾無須任何繩子綁紮,因爲細長的葉子不但足以包紮,而且還有余葉可供綁束。
今天的開齋節美食分享就先到這裏啦!
馬來的美食多種多樣,大家有機會的話歡迎親自來大馬一一品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