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西湖區轉塘街道糧食銀行
這是一家沒有櫃台、沒有自動取款機、也不辦理其他金融業務的銀行。它有的是擺滿各種食物的貨架,但它確實就叫銀行。
這家銀行位于杭州市北山街道,是杭州第二家糧食銀行。正對著王家弄菜市場,3間連續的鋪面挂著綠色的招牌,上面寫有“西湖糧食銀行”字樣。從各地募集而來的可能被浪費的食物在這裏被打包、派送給北山街道困難家庭。
86歲的老奶奶從貨架上領了一袋雞蛋面。60多歲的大伯隨後進來,“拿走”了10包康師傅牛肉面。一位30多歲的男子,要了一瓶烏龍茶。溫暖透過糧食銀行的店門,撲面而來。
糧食銀行,是個“舶來品”。在國外,此類糧食銀行屬于“食物銀行”的一種形態,早已家喻戶曉。上海曾開出國內首家“食物銀行”。如今,“食物銀行”開始有了“浙江版”。杭州試水的“糧食銀行”是一種,金華也有類似機構,取名“共享糧倉”。
△杭州市西湖區轉塘街道糧食銀行志願者整理食品。
“糧食銀行”裏的食物從哪來?
“西湖糧食銀行”100多平方米的貨架上,擺放著各種家庭所需的食物,既有米、面、糧、油等家庭必需品,也有餅幹、飲料等零食。
杭州第一家糧食銀行誕生在去年10月。曾有志願者做過餐館、面包店、便利店的調查報告,目前食物存在驚人的浪費現象。75%以上的普通居民家庭存在不同程度仍可食用的食物浪費現象;便利店、中小型超市的鮮食類、零食類、飲品類等食物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費,因臨近保質期而提前下架的情況不少。
爲余量食物尋找“綠色出口”,是全世界面臨的一個難題。美國每年大約有700億磅可食用的食品被浪費,其中包含了60億磅的新鮮産品。但是以減少饑餓爲目標的公益組織“餵養美國”通過“食物銀行”解決了這一問題,這也是杭州糧食銀行設立的初衷——善待食物,找到合適的捐贈及分享方式。
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食物從哪裏來?
西湖糧食銀行成立之初,西湖區轉塘街道經過嚴格比選後,轉塘農貿市場、永輝超市、轉塘街道食堂成爲首批捐助單位。農夫山泉、盒馬鮮生也與西湖糧食銀行簽訂了公益合作協議。
金華更多是尋求社會力量。市民或者企業把短時間內消耗不完、又在保質期內的食品送到“共享糧倉”,免費分享給有需要的市民。共享糧倉形式多樣。它既是設在酒店等公共場所的一個愛心冰箱,也是面包店內一個貨架,一些仍在保質期內的烘焙食品會被集中收納。
其次還必須保障食品的安全。西湖糧食銀行運行後,實行全流程閉環式管理,同時市場監管部門會對蔬果生鮮類食品進行“每日快檢”。記者在現場看到,捐贈的糧食入庫後,都會貼上一張“糧食碼”,用手機掃一掃這張碼,就可以看到這份糧食的相關信息:生産商、生産日期、捐贈人、入庫日期、經手人等等,全程可溯源。
每天傍晚,把剩余食品放進店裏專門的共享冰箱,並標注好食用期限和注意事項,已經成爲金華市山山家産品經理申賽賽的一項“工作”。“爲確保食物的安全衛生,金華每個點均有志願者專人接收和管理。”金華市精神文明建設指導中心主任華剛介紹,食品的來源、信息、食用方法和注意事項都要標識清楚,做到每份食物在送出去時,品質都能得到保證。
△金華市山山家面包店雙龍北街共享糧倉點,工作人員清點臨期食品。
杭州模式VS金華模式
杭州市西湖區糧食銀行和金華市共享糧倉的探索已經半年有余,記者走訪下來發現,這是在實踐中摸索出的兩種不同路線選擇。
對很多捐助者來說,一個頭疼的問題是不知道上哪兒去捐。“如果捐助者需要大費周章去完成這個事,那效果必然是大打折扣的。”一位業內人士稱,對捐助者來說,越方便越好。
在杭州市西湖區,北山街道和轉塘街道各有一家糧食銀行,“西湖糧食銀行”的綠色招牌十分醒目,你可以清楚知道它們所在的位置,甚至可以打開高德地圖一鍵導航直達目的地。
但是在金華,想找到身邊的共享糧倉,則需要費一番力氣。對于許多普通市民而言,並不清楚離自己最近的共享糧倉在哪裏。雖然共享糧倉的布點已經達到25個,有冰箱、貨櫃,推車……但要找到“它們”,仍需要一點小運氣。
但在發放時,金華則是“不問姓名,不問情況,只要需要就可以領走一份”,而去西湖糧食銀行領取食物,現在還需要用“幸福幣”兌換。“一袋大米55幣,一瓶礦泉水5幣……”幸福幣是由當地民政部門定向發放的一種“虛擬貨幣”,也就是說,西湖糧食銀行的食物目前只能是由登記在該區域內的低保群體獲得。
如果說杭州模式是平台型“食物銀行”,那麽金華模式則是共享型。相比較而言,金華模式體量小、資金投入少,是一種低成本的靈活運行模式。而杭州模式有規模有影響力,食品的種類和數量也比較穩定,平台背靠政府,由政府以購買服務的形式委托給杭州市健康社區服務中心負責運營。
轉塘街道的西湖糧食銀行設立時,場地是利用街道的一處閑置房屋,由街道出資進行了簡單裝修後,街道工作人員兼職管理。牽頭負責這項工作的西湖區改革辦主任沈瑜維認爲,政府運營難免限于“條條框框”,所以當糧食銀行有了一個雛形後,還是要交給專業的第三方去維護和運行。
“需要專業社會組織來打理。”負責西湖糧食銀行運營的杭州市健康社區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原雪怡介紹,在他們接手後,不僅打造統一的標識、統一的食物進出要求,而且專門設立了公益法律顧問,專業律師全程參與糧食銀行的運行,及時研判可能出現的法律風險和輿情風險。
△金華市蘭溪門市場共享糧倉點,菜農將當日銷售後余量蔬菜放入共享糧倉點。
探索更多“食物銀行”模式
有多位政策專家表示,浙江建設“食物銀行”的時機已經到來。浙江經濟基礎好,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公益氛圍濃厚,完全有基礎像發達國家那樣設立“食物銀行”。
要在全省範圍內推廣“食物銀行”,有些問題是擺在眼前的:缺人缺物、食品安全監管難題、成本投入、政府和第三方機構以及志願者的角色分工等。
上海綠洲食物銀行,就是一個完全由第三方主導的“食物銀行”,募集余糧後,再委托社區和慈善組織發放給有需要的人,工作人員由公益組織和街道社區的志願者擔任。
浙江有沒有這樣的志願服務氛圍呢?記者在金華采訪時,看到了由此衍生出的志願行爲。
今年1月,餓了麽外賣小哥加入金華共享糧倉愛心志願者團隊,公司征集志願者爲困難群衆送愛心餐,需要每天堅持,沒有酬勞。幾個外賣騎手算了一下時間和距離,利用一天當中相對空閑的時間,主動接下了這份任務,餓了麽外賣騎手夏爭東已經義務送餐1個多月。
如今,曾經是夏爭東義烏送餐對象的盲人馬師傅,自己也成爲志願者。他不僅常常自己到酒店來取餐,自己也成爲一個“中轉站”,將餐食分發給小區裏的困難群衆。
一個事實是,這樣的志願服務不具備系統性。國外“食物銀行”,比較普遍的現象是義工帶著孩子到“食物銀行”工作,一做就是一整天。國內境況則截然不同,項目人員要回答的三個常見問題是,“你給不給我報酬?給不給我報車費?給不給我包餐?”大多時候項目人員只能無奈地笑笑,再次普及“食物銀行”的惜食理念。
此外,募集食物與群衆所需也有一定偏差。記者在西湖區糧食銀行采訪時,企業捐助的食品有些並不是老百姓日常所需。本著節約的理念,“食物銀行”在尋找食物時,不能讓捐贈再次淪爲浪費。
相關政策專家認爲,要想讓“食物銀行”走得更遠,就要凝聚三方合力,擴大社會力量參與的基礎,強化企業、個人、社會組織激勵。對貢獻突出者可以給予榮譽評價等方式予以鼓勵,也可以將群衆捐贈視頻和志願者參與管理運營納入志願積分或者地方信用積分;在社會組織激勵方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予以支持,培育壯大一批社會組織,專業的事交由專業的人去做。
西湖區已經邁出了這一步。西湖區將參與“食物銀行”作爲企業獲評年度慈善大使的重要指標,激勵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在個人激勵方面,下一步,西湖區將探索群衆志願參與管理運營行爲納入志願積分,並設立兌換機制,比如轄區內公共課程、健身場地的使用權等。
有專家建議,浙江可以建立平台型“食物銀行”爲“幹”,共享性“食物銀行”爲“枝”的實體平台網絡。具體由所在地鎮街落實平台型“食物銀行”的場地,社區負責共享型“食物銀行”的布點,待條件成熟或運營上軌道後,統一移交給專業社會組織管理運營,由政府購買服務方式保障。
無論如何,杭州模式和金華模式已經在省內開始“破冰”。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希望能有更多的“食物銀行”在全省“冒出來”,名字和形態可以各取所需,尤其是11個設區市的中心城區,如果能自發進行“食物銀行”的探索,可以豐富杭州和金華之外更多的模式。
食物零浪費,人人有其食。倘若浙江能夠打造一張“食物銀行”網絡,這必將提升浙江的社會文明程度。
△金華市電力食堂鳳山街共享糧倉點,環衛工人正在領取當日食堂余量菜品。
浙江新聞+
西歐國家普遍建立了完善的“食物銀行”體系。以比利時爲例,“食物銀行”是民間機構,由政府扶持,全國體系呈塔狀分布,塔尖是9個省級“食物銀行”,塔基是散布在各地的600多個慈善組織,比如布拉班特省“食物銀行”上連700家供應商,既有食品生産廠,也有食品銷售商,負責收集幫助特困人群的食品,下接120家慈善組織,覆蓋省內近2萬生活特別困難的人。
布拉班特省“食物銀行”全部工作人員46人,其中24人屬于沒有任何報酬的志願者,另外22人屬于等待入籍的移民,他們除了領取每月800歐元的最低生活保障費外,另外領取150歐元的工作補貼,兩項收入合計相當于比利時最低工資標准。同時,這些“特殊人員”必須與政府簽署最短6個月、最長18個月的爲“食物銀行”工作的契約,因此成爲“食物銀行”穩定運轉的中堅力量。爲了收集到更多的食品,“食物銀行”可謂動了不少腦筋。如他們和比利時航空公司簽訂了協議,機場有專人負責將當天每個航班未消費掉的套餐食品統統回收,及時發放下去。
在新加坡,來不及食用且即將過期的食物不用扔掉,可以“存”入“食物銀行”,由“食物銀行”提供給需要它們的人。爲了確保國家食品安全,新加坡政府2019年推出一項計劃,用10年時間逐步提高本國食品産量,減少食品進口依賴。
“食物銀行”是新加坡一家慈善機構。該機構從食品生産商那裏收集保質期至少爲一周的食物,或者包裝有誤、稍有破損但仍能安全食用的食物,或者民衆提供的未開封的和保質期至少爲四周的食物,通過再循環的方式,捐贈給私人和公衆救助機構,盤活這些可能被廢棄的食物,避免浪費。
有意捐贈者可以將食物送到“食物銀行”的倉庫,也可以將食物放進“食物銀行”在部分商場、學校、公寓和寫字樓等地設置的80多個收集箱內。“食物銀行”工作人員會對這些物品進行分類和食用安全檢查,然後將它們送給有需要的人士。
來源:浙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