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泰院踩踏事故中,由于事發小巷只有頭尾兩個出口,而且寬度不到4米,兩個相反方向的人潮無可避免地對沖在一起,一旦有人跌倒,就會像骨牌效應一樣,一發不可收拾。
最後,如果陷入人潮,特別是有人群從反方向沖來,切記要用手臂撐起一個三角形,雙肘撐開護住前胸,讓自己有呼吸的空間。
正常人都能自主控制自己的行進路線,就算人潮再密,似乎也不至于擠作一團,釀成慘劇。
10月29日晚,韓國首爾梨泰院的萬聖節派對發生嚴重踩踏事故,造成至少151人死亡。就在10月初,印尼足球場也發生踩踏事故,造成數百人傷亡。
這也是爲什麽,在踩踏事故中,人們會露出難以呼吸的表情,而且大部分遇難者可能都死于窒息。
其次,身體應該蜷縮,降低受沖擊面積,也要隨時注意站起來逃生的機會。
其次,雖然個體在人群密集場地很難控制自己的軌迹,但還是要盡可能“隨波逐流”。就算自己的目的地在另一方向,也不要逆人流移動,給自己造成危險。
如果遇到人流擁擠的情況,應該如何自處?要是踩踏事故已經發生,能怎麽應對?假如不小心被人群擠倒,又有哪些保命方法?
如果發現人群越來越密集,而且已經沒法離開,就要四下尋找掩體當緩沖。通常可以拿牆壁、燈柱,這類穩定且不會被擠壓倒的物體,當做保護自己的緩沖。不過,要注意遠離櫥窗等玻璃制品。
一份2007年的研究發現,無論空間密度如何增加,人流速度都不會歸零。也就是說,就算人流極端堵塞,行人還是會被擠著移動,形成“紊流”現象。而一旦人流紊亂,平均10分鍾內就會出現踩踏事故。
若紊流出現,踩踏事故無可避免,冷靜的頭腦是生存關鍵。
根據計算,踩踏事故中的人群沖擊時,釋放的力可以瞬間達到4500牛頓(Newton),相當于被一頭公牛擠壓著胸腔。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每呼出一口氣,胸腔就會再被壓縮,直到窒息爲止。
因此,大型活動的場地管理者往往通過柵欄、路障等裝置區隔人流,例如國慶慶典或農曆新年活動時行人在封控的路上看到的景象。
然而,當大規模人群從不同方向彙聚,一個個體往往就無法完全控制自身行徑,而被淹沒在人潮中。
再次,要用雙手抱頭,保護自己的後腦和後頸,一旦這兩個部位受到猛烈撞擊,會造成難以估量的傷害。
如果還能跟著人群緩慢移動,主要提防的是避免窒息。可是,有時人群紊流來襲,路人不斷推搡,身邊又找不到能支撐的物體,就很容易跌倒。
走得好好的 爲什麽發生踩踏事故?
萬一不小心摔倒,就算身旁其他人想要保護,往往也有心無力,最後被別人踩著走,或是被又跌下來的人壓住,危及生命。
首先,摔倒後要保持側身,不能仰臥或俯臥,把自己身體脆弱的部分暴露在外。
對此,也有一套摔倒後的自我保護動作,避免進一步受傷。
不慎跌倒 應該如何自救?
最後,雙膝應該盡量向上,保護身體重要器官的位置。
(制圖/張進培)
整體而言,跌倒時的保護動作是爲利用相對堅固的身體部位,保護較脆弱的地方,同時將自己可能受外界傷害的面積降到最小,提高生存可能。
此外,隨人群移動時,千萬不能彎腰或蹲下。有時因爲手裏的物品不慎跌落,或者是自己的鞋子被旁人踩掉,想要低頭去撿。可是,一旦身體降低,重心偏移,很可能被四面湧來的人潮推倒。
此外,兩只手肘相對堅固,可以向前伸,護住太陽穴。
最重要的是,無論被人潮裹挾,還是不小心摔倒在地,都要保持冷靜,這樣可以降低氧耗跟代謝率,換取更多時間和精力,等待救援。
根據赫爾賓2000年發表在《自然》期刊的研究,人群擁擠時,一個人的期望移動速率越快,整體疏散的速度反而更慢。因此,要是在混亂的人潮中沖動地推搡他人,企圖讓自己快速離開,或轉移到相對松散的場地,反而會得不償失。
回顧曆史,世界多地都曾發生類似事故。節日慶典、體育文化活動和封閉的人群密集場所,都是踩踏事故高發的危險地點。一旦發生踩踏事故,後果往往不堪設想。
當不同方向的大量人流交彙,這三種力會驅使行人和前往同個方向的人群形成一個群組,爲了避免碰撞而共同前進,形成條紋狀的人潮。
根據德國科學家德克·赫爾賓(Dirk Helbing)在1995年提出的社會力模型(Social Force Model),每個人的行動軌迹都由三個因素決定。首先是引導自身前往目的地的“自驅動力”,其次是在行進過程中,避免自己和他人或其他物體碰撞的“人人排斥力”跟“人物排斥力”。
踩踏事故無可避免 要如何應對?
延伸閱讀外交部:目前沒有新加坡人在首爾踩踏事故中傷亡人多、巷窄、斜坡……首爾梨泰院萬聖節慶如何變成踩踏慘禍 (制圖/張進培)
不同方向的人流交彙,特別是朝相反方向對沖時,就有很大概率發生踩踏事故。尤其在場所相對狹窄的空間,踩踏的概率就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