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新聞,說歐洲計劃在半年後停止從俄羅斯進口油氣資源。下面的評論一部分說中國可以全買過來;另一部分說沒俄羅斯的油氣西歐這幫人都會被凍餓而死。我在差不多10年前曾做過一個國際油服公司的物流項目,多少了解些情況,當然不是專業人士,有些專業知識可能說得不太准確。
首先爲什麽說歐洲要在半年後,因爲我估計半年後在西方的制裁下,俄國大部分油氣開采設備就用不了了,或無法滿負荷運行,因爲在10年前俄羅斯的石油生意就是:和歐洲的公司簽合同下單,然後設備由美國設計,用美國的軟件;日本和幾個西歐國家出技術,再包給中國生産機械設備。然後在上海或運到新加坡組裝,再裝船從土耳其海峽運到烏克蘭或俄羅斯入港。然後設備再沿著鐵路運到西伯利亞。當時我就負責協調全程物流操作事宜。
爲什麽這麽折騰,因爲當年供應鏈全球化,這樣是最省錢的。可能有人問爲什麽不從上海運到海參崴入境去西伯利亞,而是偏偏繞半個地球。因爲物流這東西,可以理解爲走的路線用的人越多越便宜,而且全程操作都趟熟了。不然你在地理上省那點距離,一是不夠讓貨輪單獨給你開航線;二是入境港口或是沒設備操作或是海關或港務沒操作過這東西,能折騰死你。就像中國鄭州一直想做成中國的國際空運物流集散地,也率先開啓了包機補助模式,但多數企業還是傾向于從北上廣入出境,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鄭州海關的業務能力沒法和北上廣比,報關員們談到鄭州清關就談虎色變。
所以開采和運營設備還有軟件及方案俄羅斯早就自己幹不了了,只要歐美不提供保養和維護服務,俄羅斯用不了多久自己就要減産了。
另外油氣資源的買賣過程,不能你想買就能買,想賣就可以賣。
先說下油服公司,英文叫oil field consulting and service (石油行業咨詢和服務)。聽著像服務業,其實是實打實的工業。油服行業和石油公司之間的關系有點類似建築業裏的建築商和房地産商的關系。
早年間石油公司都是全産業鏈一條龍的,從勘探,打井到最後賣油,再加上石油化工的再加工。但隨著行業發展越來越細化,石油公司開始把利潤低或不願意幹的工作分出去了一部分,就形成了油服行業。官方的解釋就是爲石油天然氣勘探與生産提供工程技術支持和解決方案的生産性服務行業及石油裝備和器材的制造業務。
油服的工作流程
油服公司業內一般認爲是三大家,分別是斯倫貝謝,哈裏伯頓,貝克休斯。
油田前期的勘探和開采主要靠油服公司的技術和設備,但開采出來只是萬裏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因爲油開采出來後你要運輸和存儲。
油氣類運輸的成本的便利方式爲管道>海運>鐵路>公路。
石油聽著挺貴,其實開采出來時非常便宜。國際上一桶原油定義爲42加侖約160升,按80美元一桶算實際上合4元人民幣一升,比可樂價格還便宜,所以運輸成本是大頭。
油輪的費用在疫情前的租賃費用大概是一天2萬美元,基本上跑哪條路線每月多少條船都是固定下來的。所以你如果要多買幾百萬桶油,也要有多出來的相應的油輪。
至于管道,主要是前期投資很大,基本上是百億級別的,但建好了就不得了了,所以美國和俄羅斯一直就北溪2號打架,當然北溪是運氣的。
運來了只是麻煩的開始,油的儲存才是最難的。因爲油放久了會交聯的,可以放一些抗交聯劑,但是治標不治本。 另外存儲設備造價也是不低,特別是最好的存貯地點就是離使用的地方不遠,比如平原,人多的地方。但那些地方往往地價更高,別忘了石油是一個比可樂便宜的東西。所以最好還是有限存貯,盡快用掉。
爲了能用掉,往往要在進口的地方配一兩個大型石化企業,比如中國的青島。 把原油變成汽油和柴油。然後運輸這些價值比較高的成品油去內陸。 石化企業要針對油品進行優化,是針對優質輕油還是超重油,工藝不一樣,設備就不一樣,所以一個企業定好了從那裏采購油是不能輕易改變的。 港口要有泵機。 當年出現的負油價讓中國銀行賠慘了的那次,就是因爲德州沒有多余的泵機去卸載油輪上的油了,我買你的原油你還給我錢,給的錢就是找泵機,油庫的錢。
俄羅斯的油氣品質不太好,但是很多是陸地井,比海上油田要便宜得多, 在歐洲有競爭力,因爲可以通過管道,特別是天然氣。 但是要往中國走,一個是中國的能源布局已經定了,不可能大改;另一個大量增加也需要一系列的設備的配套改造,而設備這塊又是海外技術拿捏得死死的。我記得十年前在做項目的時候,海外的專家認爲中國油服設備的總體技術水平只相當于美國70年代末期的水准,現在不知道能追到那一步了。
最後說下天然氣,我那會聽到油服公司內部一個詞,說早年間管天然氣叫“石油行業的詛咒”。當年搞石油的想詛咒誰就可以說:祝願你打出一口天然氣井。
爲什麽呢?簡單地說就是:首先是油比氣值錢。其次是開采和運輸的難度天壤之別。
打井如果出來的是石油,最簡單的可以配一個磕頭機(就是泵)加幾輛油罐車就搞定了。
氣就麻煩了,要有管道,要有氣液分離、壓縮冷卻以及其他處理裝置。
還有就是完井處理。井打完了,需要配套設備保障後續的工作,但氣體比液體難處理得多。液化氣流動性太強,又易燃,稍個閃失,就可能爆炸。
但其實上述問題都能花錢解決,對生産商來說最恐怖的問題是天然氣産量不穩定。
大家最喜歡的模式是一口井能穩定地産出。油井過了最初的一年後往往産量很穩,十幾年內産量衰減得很少。但天然氣井往往抽風,一開始往往産量極大,給你存儲運輸造成極大的困難,等你按産量什麽都配置好了,卻常常過了一兩年後又衰退的極快,你好不容易到位的設備又沒有用武之地了。
但天然氣有一個好處就是儲量大,比石油多太多了。具體多多少,當時一個工程師和我說,如果按比例看,總量是100的話,石油大概是10,天然氣是90。 因爲成油的條件太苛刻,多數有機物在地下是成油條件不足的,就停留在了天然氣階段。不過後來我又看到一個理論說先有石油,然後又分解成了天然氣。我不是專業搞這個的,就不判定哪個是對的了。
如果算天然氣,那世界能源的版圖就要有變化了。中國不再是貧油國了,計算的儲藏量大概在世界前三裏。歐洲很多國家,比如波蘭和烏克蘭的天然氣儲量也不低。
天然氣的運輸最好是管道,但管道是運輸工具不是儲存工具。氣體的最好的儲存方法就是不儲存,即來即用。所以發電是一個好用途,另外就是化工上再處理制造其它東西。
非要儲存不可那就麻煩了,氣的密度比液體小1000倍。所以無論如何是要液化的。液化的方法就是降溫或者升壓。 常用的LNG方式是采用低溫加壓儲存。 從常溫的管道裏降溫加壓進入LNG船,低溫運輸,然後再減壓升溫入管道,超級麻煩。
最後說下中國在全世界的油氣布局很多,尼日利亞、巴西、蘇丹、伊拉克都有我們的人在搞,因爲國內的油田地質條件非常複雜,所以我們勘探搞油的理論水平在世界上還是很高的,經常就是別人搞不出來的我們能搞出來,所以常把西方人找過一遍不要的區塊便宜的買下來再繼續搞,比如在尼日利亞就搞出來一個大油田。
所以前期我們投入了大價錢在海外勘探搞出了油,因爲油屬于人家國家的資源,國際上的慣例是如果你能打出油,一般是55或4-6分成的。你如果不采買了改從俄羅斯買,海外那些國家要樂死,反正勘探,打井這些最困難最費錢的工作你都做完了,你不要人家隨便找個下家接著抽油去賣更好。
當然我說的都是經濟因素,政治因素就不在此討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