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是一座城市的“曆史記憶的符號”,而騎樓是廣州人將西洋建築風格和嶺南傳統建築完美結合的産物。舊時的騎樓底下,孩子們彈棋、拍公仔紙、跳橡筋,成人歎茶乘涼、開鋪做生意,刮風下雨時,人們就站在騎樓下避雨……騎樓就這樣見證了廣州近一個世紀的商業輝煌和人文情懷。
騎樓是華僑從南洋帶回嶺南的“混血兒”,源自新加坡、香港等英屬殖民地。早在1878年,香港政府爲改善居民擁擠的住宿情況,頒布了《騎樓規則》,並開始建造騎樓。10年之後,時任兩廣總督張之洞從香港得知騎樓的功用,也想在廣州興建類似騎樓的“鋪廊”。可惜這種“鋪廊”只在給皇帝的奏折裏出現過,張之洞在1889年調任湖廣總督離開了廣州,他的建“鋪廊”之議也只是紙上談兵。
到了1912年,也就是民國元年,陳炯明當上了廣東都督。他頒布的《廣東省警察廳現行取締建築章程及施行細則》中第14條規定:“凡堤岸及各馬路建造鋪屋,均應在自置私地內留寬八(英)尺建造有腳騎樓,以利交通。”這是騎樓第一次出現在官方文獻上,文中的“鋪屋”即是昔日鋪廊之意,而“有腳騎樓”則十分形象地說出了騎樓的樣子。廣州騎樓的大規模興建在20世紀初,1929年,廣州的騎樓街發展到頂點,各種商店總數達2萬多間,當時平均每50個廣州人便有1間騎樓商鋪,時任國民革命軍廣東編遣區特派員的陳濟棠笑言廣州是一個“大商場”。
每當夜幕降臨,璀璨的霓虹燈把現代化的珠江新城裝扮一新,老城區的騎樓們也在夜色中散發出獨特的韻味。今夜,小更帶大家去看看吧~
一 德 路
在白天是繁忙的批發市場,到夜晚變得“乖巧”起來
▲從地鐵6號線的一德路地鐵站出來,右行不久就能聞到一股濃郁的海鮮味。沒錯,這就是從一德路飄來的海味。在老廣心中,一德路有兩個最出名的招牌:一是廣州大名鼎鼎的商業街,玩具、工藝品、海鮮以及幹果的年銷售總額達25億元;二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室聖心大教堂。白天,一德路上人潮湧動,本地人、外地人、外國人,大家都在尋找自己喜歡的味道。到了晚上,一德路就像一個玩累的小孩般安靜,靜靜地躺在母親的懷裏。
上下九步行街
廣州最具特色的傳統騎樓街
(圖/二中兄)
▲上下九步行街是廣州三大傳統繁榮商業中心之一,全長約1237米,全路段騎樓店鋪林立,熱鬧非凡。上下九步行街的商品應有盡有,如果你是一個愛玩、愛逛街、愛美食的吃貨,可以帶上你的男女朋友或家人,晚上一起來逛逛廣州市最熱鬧的上下九商業步行街,感受一下西關美食和曆史文化。
文 明 路
在騎樓下,邂逅廣州地道的美食
▲這條保留完整的騎樓街既有傳統老字號小吃,又有新派創新美食。無論是充滿回憶的甜品還是別出心裁的菜式,美味都是不過時的主題。要是有機會在廣州“跟地膽揾吃“(粵語,跟本地人找好吃的東西的意思),相信任何來過文明路的遊人都會流連忘返。
北 京 路
千年古道也可以很文藝
▲在繁華的北京路步行街盡頭,一幢有著橙色外牆的騎樓格外顯眼。60多年前,這裏只是一個雜貨鋪,現在則變成了廣州一個服裝品牌的旗艦店,但這裏並非販賣衣服的店鋪,而是向公衆開放的會所——鮮花、展覽、咖啡、滿洲窗、花階磚、水磨石米地板一應俱全,這裏是時尚與傳統的交融,是老建築在現代的複活。
恩 甯 路
被譽爲廣州最美老街
▲歲月悠悠,老城依舊,恩甯路默默保留著過去的軌迹,承載著老西關的文化沉澱,是鋼筋水泥賦予的冷漠下的一處安逸,這裏幾經風雨成爲廣州最美的老街。據記載,此路修建時,因必須要連通舊時的“恩洲村”與“甯溪村”,所以被取名爲恩甯路。這條路也如它的名字一樣,恩甯在耳,自有生活恩澤、安甯之意。慢步恩甯路你可以感受到古老與現代相互碰撞:永慶坊的小資情調,銅器店的西關風情,粵劇博物館的文化風韻,最後吃一頓肉質鮮滑、Q彈的炭爐雞煲。百年老街的一晚就完美了!
廣州的騎樓雖有著“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但由于騎樓作爲民間商住功能的建築形式,舊時代的商人們一方面爲了迎合顧客的崇洋心理,另一方面爲了標新立異,常常采用“洋式店面”。其設計建造者大都不是職業建築師,而是普普通通的工匠,面對西方建築,除了吸收一些結構方式和布局方式外,他們看到的更多是各種裝飾。工匠們憑借豐富的實踐經驗,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模仿”,采取放任自由的“拿來主義”態度。這種對西方建築創造性的模仿和大膽的改良就形成了廣州騎樓活潑而有特色的建築風格。如今,在廣州街頭還能輕易找到這些建築風格的代表。
愛 群 大 廈
仿哥特式騎樓
(圖/二中兄)
▲從1937年至1967年,整整30年,愛群大廈都是“廣州第一高樓”。愛群大廈采用美國摩天大樓的設計形式,外形采用垂直形式以突出高聳效果,是廣州第一幢鋼框架結構的高層建築,也是當時廣州繁華鬧市的標志性建築,是當時政要巨賈、上流社會交際應酬聚會之地。如今,這座充滿著廣州記憶的古老建築將迎來維修翻新。愛群大廈修繕將引入新元素,有望成爲廣州新網紅打卡點。但修繕並不會影響愛群大廈樓上餐廳的營業,乘坐電梯直上,依然可以到備受老廣歡迎的旋轉餐廳“歎早茶”。
文明路186號
南洋式騎樓
▲廣東地區很早就有下南洋打工謀生的傳統,這種傳統在騎樓建築上也有所體現。在文明路、海珠路上的不少騎樓,都會在女兒牆上開一個或者多個圓形或者其它形狀的洞口,這原本是爲了預防南洋一帶強烈的台風襲擊,減少對建築物的風負荷的技術處理,最終形成了南洋地區獨特的建築藝術形態。目前文明路186號的底層已經租出去做服裝店、茶葉店等。據了解,業主長期居住在美國,並不經常回來住,樓上大半也出租給租客住,繁華的往事或不可追尋,留在文明路186號的只有時光流逝烙下的深深印記,青磚灰瓦記載的歲月變遷。
新華大酒店
古羅馬券廊式騎樓
▲這種形式的騎樓在其它城市較少出現,在廣州卻能找到不少實例。位于長堤的新華大酒店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底層騎樓爲券柱式,券心處以漩渦裝飾,風格雄偉,線腳明朗,建築細部的內涵豐富。一些部分還運用簡化了的羅馬柱式,使其羅馬風格更爲濃郁。新華大酒店自1932年開始營業至今,已有80多年的曆史。
萬福路114號
仿巴洛克式騎樓
(圖/二中兄)
▲這種外形酷似“羅馬鬥獸場”的騎樓,在東南亞一帶和我國南方城市都比較常見。這些巴洛克裝飾既不同于古典式的嚴謹,也區別于17世紀巴洛克風格的繁瑣與追求曲線、動感,而是在構圖穩定的基礎上加上巴洛克裝飾。在廣州的騎樓中,巴洛克裝飾多運用在山花牆裝飾及女兒牆的曲線中,在下九路、龍津西路、萬福路等都可以找到。
德政南路139號
中國傳統式騎樓
▲這種形式的騎樓延續了我國南方傳統民居的特點,底層沿街挑出,長廊跨越人行道沿街布置,樓層正面牆上並排開著兩至三扇窗戶,立面基本無裝飾,在嶺南地區這種騎樓最爲常見。
圖文✎ 林澤君
部分圖片經攝影師二中兄授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