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說文》“四通道也”。現在一般指交通功能完善,兩邊有房屋,比較寬闊的道路,開設了商店的地方曰街。
街,即市也。長壽街舊時的概念比現在的長壽鎮管轄的範圍要大,比原先的長壽區範圍也要大,它是一個地域的經濟圈、文化圈的概念。在筆者印象中,長壽這地方何止是街,何止是鎮,何止是區。在明清時代,其張力遠超了一個普通縣城的規模與影響。名聲在外,允執其中,有名有實。
圖源網絡
長壽街古街道有模有樣,有“四街八巷”之稱。四街即:東來街、西進街、南福街、北清街。八巷有:羅家巷、登仕巷、次青巷、永竹巷、傍斜巷、衙巷、複興巷、老衙巷。街巷井然有序,青磚黑瓦,階沿整齊清潔,鋪面門窗招牌各異,伸張有致,豎列橫陳,疏密通暢。盡顯典雅平和之象,市民熱情好客,民風純樸,別有一番南國山城的風味。
長壽街是一個活力很強的經濟圈,是湘、鄂、贛邊界極具活力的一個經貿中心。舊時其行政管理特設長壽司巡檢署,巡檢署衙門,有正廳、吏房、儀門、牌坊、公廨、教場等設施,即現在的“衙巷裏”。這排場應是享受副縣級之待遇。上管虹橋、龍門、木金,下管加義獻沖等區域。其經濟圈幅射到通城縣、修水縣、銅鼓,萬載等縣。
一 長壽街的繁華
長壽街古樸典雅,青岚環擁,汩水如帶,潺流交錯。山青水秀,氣候宜人,物産豐富,堪稱物華天寶,秀甲一方。
圖源網絡
長壽街的富裕有兩件事給我印象深刻,八十年代長壽發現窖藏銅幣,數量之巨用噸位來計算。這是宋代富有的見證。清代長壽街的叫化子都設有錢莊,票號名稱“呷苦堂”,其票其號都是硬通貨,在縣城與長壽街隨時都可兌現。可見其信譽度相當高。錢幣用噸記,叫化子開錢莊,足可以證明曆史上長壽街的富裕程度。
長壽的富有體現在經濟實力上。長壽街的經貿張力遠超舊時的縣城,試想當時的長壽街有江西會館,即萬壽宮(如今的農業銀行的地方)有福建會館,即天後宮(現在的工商所)廣東客商在長壽設立商貿行三家。廣東、江西與福建的客商能在一個小小的邊區小集市建立會館或商行可見其吸引力與影響力,其經貿圈輻射之張力。
圖源網絡
試想當時就長壽的一個碼頭,從河南橋至陡壁裏一帶,千帆競發,桅樯林立,一次停泊過五百多條商船,專門從事碼頭搬運的工人就有一千多條扁擔。高峰期揀茶女工從湘陰、通城、修水蜂湧而至,人數一萬有余。每天的客流出進上萬人,每當夜幕降臨,這條兩裏長的河街,燈火闌珊,笙歌婉轉,畫舫穿梭于水面,好一條長壽街的“秦淮河”。成千上萬的客商流連往返于長壽街。街上店鋪林立,商店,飯鋪、旅館、茶樓、煙館、青樓一應齊全,把長壽街的生意支撐著如火如荼,長壽街固有“小南京”之稱緣由此。
明清時期特別是晚清時期長壽街爲什麽呈現這樣的繁華景象呢?
長壽街獨特的地理位置是原因之一。當時的湘鄂贛邊界,交通閉塞,沒有公路,地域比較封閉,商品流通渠道很少。而長壽街在這一區域中交通運輸相對于其他地方較方便,水運、碼頭爲長壽商品的流通提供了方便。許多産品、山貨就是通過長壽水路運出去,而老百姓生活必須品也通過航運走水路運進來。像江西銅鼓、修水到長壽街進貨,比如食鹽、洋油(煤油)洋布等生活日用品還是屬于方便的,是這一帶的商品集散中心,資源能合理有效的配置,促進了長壽地區的經濟繁榮。至1965年有了公路運輸以後,長壽的水運碼頭吞吐量每年還有十二萬擔的規模。
長壽街有幾個打得出去的拳頭産品是支撐長壽經貿繁榮的原因之二。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市場的繁榮必須要有産品支撐。
圖源網絡
黃金在曆史上讓長壽街風光無限,長壽是塊風水寶地,遍地黃金。黃金洞金礦開采至今七百年曆史了,仍然是我國南方重點金礦,黃金産量居全省第一。千百年來,長壽街民間“土湯金竈”提煉黃金和沙金淘洗有過曆史上的輝煌。
茶葉是長壽街的主打産品之一。據明朝隆慶三年(1569)縣志記載長壽街茶葉生産和銷售就頗具規模,商業興旺。至清光緒十八年(1893)長壽街有茶莊17家,其中廣東客商開設的“謙受益”茶行就有三家,江西、福建客戶的茶行多家。每年長壽街的收茶點有十多處。地方名謠曰:“長壽街,街又長,拆了茅房蓋茶行。前面架起收茶秤,後面開起婊子行。”從民謠中可見其茶行和茶葉收購點生意之旺盛。長壽街的“甯紅”茶定采摘、加工、收購、外運、銷售一條龍服務。來自湘陰、修水、銅鼓等地的揀茶女工一萬有余,安化不少人來長壽打工,學制茶技術,現如今安化的黑茶可能還能找到長壽街“甯紅茶”的影子。其紅茶遠銷歐美和俄羅斯。
圖源網絡
長壽街的平術、百合都是在國內外挺有市場的名牌産品。明隆慶元年(1569)《嶽州府志》載:“平江産有白術,以紫花者爲上,取有平術之稱。土之宜物,供上者用,平江起運到京五十三斤四兩四錢。”可見平術在明朝就是貢品之列。李時珍1578年將其編入《本草綱目》《中國藥典》:“平術有健脾益氣、去濕利尿、止汗、安胎的功效。”素有“北參南術”之稱。土之宜物,可見長壽、木金、龍門、虹橋等地是平術之鄉,特産之地。長壽街的市場獨享地之宜物,自李時珍編入《本草綱目》後,全國客商紛至沓來,形成了全國唯一的市場。至清•光緒三十四年,長壽街吳佑清等人在香港皇後大道西街246號設駐港貨棧,銷售平術,公記壽星老人的采藥商標,五斤廳裝,銷港澳市場、轉銷新加坡、印尼、菲律賓、舊金山、越南、緬甸等國家。每擔洋銀開始20元,因受客戶歡迎,聲譽鵲起,次年猛漲至每擔洋銀402元。出盡了風頭,爲長壽街帶來了不少財富。
長壽醬幹,出舌的味道,是一道美味可口的傳統小吃,而且吃出了長壽街的風味與名聲,並堂于皇之登上了湘菜系列的品牌。這得益于清•鹹豐年間何維豐老人的首創。采用長壽街的傳統鹵制與烘烤工藝相結合的方式,燒制出方寸大小、銅錢厚薄、烏黑油亮、芳香四溢的豆腐幹。每十片用棉線一匝,謂之一串。味道醇厚,耐嚼爽口。至今仍是長壽街一道特産,一塊品牌。味覚的記憶是原始的,想起了長壽街往往記住了長壽的醬幹子。
長壽街是林區,盛産樟、梓、楠木、杉樹、楠竹。上春豐水期,長壽街的竹筏、木排鋪江蓋岸起運,順水而下,成汩江一道風景。
二 長壽街之長壽
圖源網絡
長壽街原名永甯,坊間傳宋淳佑三年(1243)同裏中有張袁氏、鄧黃氏,壽年105和103歲。十年以後,魏測,宋理宗寶祐癸醜年(1253)壽百歲。知縣王有先禮聘公宴,宴請魏測。《同治平江縣志》載:“上聞,改裏曰“期頤”,坊建仁壽台,頒赉有差。”《同治平江縣志》對張袁氏、鄧黃氏沒有百歲老人的記載。自魏測(1253)年起至清朝同治年間1875年622年其間,平江有名有姓的百歲老人共三十二位。是否是三壽星同出一裏無考。但後人都傳三壽星同出一裏,故名長壽裏。由此看來“長壽裏”並非皇上所賜,長壽“期頤牌坊”和“仁壽台”確系皇上所封,古迹猶在,亦是長壽之名的注解。長壽鎮的全域旅遊景點打造,還有什麽景點能超過“期頤牌坊”和“仁壽台”這兩塊金字招牌呢?長壽街的長壽有名有實,一直延續至今。長壽街的長壽文化又是長壽街的一道曆史風景。
長壽街的長壽傳說也充滿詩情畫意,很有畫面感。長壽老人叫翁伯文,生于宋代淳熙五年(1178)爲人清心寡欲,不近女色,45歲才娶妻韓氏。曾有一子乳名芳僧,但在十六歲時出家當了和尚。一次翁伯文夜合山檢柴,突然雷鳴電閃,急風驟雨。翁站在峭壁中躲雨,忽從洞中飄來一枝草,出于好奇,翁伯文將草含在口中嚼食。恰在此時,一條大蟒向他撲來,嚇得伯文跳下懸崖,不料身子卻輕輕落地,毫發無傷。似有人用手托著他。回頭一望,一位白發老人轉身離去。後來聽說他吃的是千年靈芝。活到150歲那一天,來了一個算命先生,說翁還能活30年。並給他一個錦囊,囑咐他30年後,等江西一個姓劉的貴人來了,讓他打開看看。轉眼三十年過去了,翁伯文老人180歲大壽這天,果真從江西來了一位姓劉的客人,便叫家人從閣樓上取下錦囊交于劉。劉打開錦囊邊看邊念道:“身逢三甲子,眼觀九代孫。若問送終子,江西劉伯溫。”翁伯文老人面帶笑容,連說三聲“好”,無疾而終。來者正是明朝劉伯溫。劉將老人送上山,將永甯改爲長壽,以紀念這位壽高三甲子的老人。此傳說長壽街家喻戶曉,老幼皆知。
圖源網絡
平江先賢李元度在“耆壽篇”曾曰:壽高而多皆“上之恩德所休養而生息者也。平爲山川,雲氣多壽,幕阜連雲之間,泉甘而土厚……”元度先生所言,前句有牽強之感,後句倒是實話。
長壽街洞天于群山峻嶺,平川于山環水繞。其水如練,其山如黛。處北緯二十九度至三十度之間,是最適宜于人居的環境與緯度。氣好、水好、土厚。
連雲、幕阜兩山之間夾一平川,氣凝而爲山,氣融而爲水。所謂風水,以山爲龍,氣行乎其中;以水爲脈,用水導之,有水以養之。四面八方崇山峻嶺,逶迤而至,從容而平和,地生祥瑞之氣。從濁江、金坪、店頭、邵陽、太平塅、大水塅等從上而下一馬平川,紫氣東來,至瓜泥嶺收窄,藏氣聚氣。山厚水豐氣闊。用現代話講,空氣好,方圓幾千平方公裏都是山區,基本上沒有什麽大工業汙染,青山綠水,空氣濕潤清新,富含負氧離子,是一個天然大氧吧。
圖源網絡
泉甘而土厚是長壽街長壽的又一基因。長壽街的水正處于修水黃龍山至浏陽大圍山之中的一個地下斷裂帶,其下有豐富的優質水,富含鉀、鈉、鈣、鎂、偏硅酸等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長壽街的飲用水大都是井水和黃金洞之水,水的滋潤是長壽街人延年益壽的基礎。再加上長壽街人樂觀開朗的性格,平和包容的生活態度以及“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方式,演繹了長壽街人的長壽之道。
三 長壽街厚重的曆史人文
長壽街富饒之鄉沉澱了厚重的曆史文化,現如今不但是長壽之鄉,又是將軍之鄉,又是國家授牌的詩詞之鄉,楹聯之鄉,群衆文化藝術之鄉。
曆史上長壽街有幾位先人是值得我們記憶的。
許旌陽,晉朝人,生于公元239年,傳說活到135歲,至公元374而終。東晉道士,淨明道尊奉爲祖師。南昌人,亦是道教四大天師之一。據明弘治《湖廣嶽州志》卷五《平江山川志》載:“道岩,縣東九十裏,通輿立屋,有龍湫、龍洞、丹台、丹竈,許旌陽修練于此,縣南四十二裏雲蓋山有許旌陽淬劍處。”東晉甯康二年(374)舉家42口,同日拔宅飛升,連家禽家畜都帶走了,留下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佳話。
圖源網絡
田遊岩,唐朝太學生,有文才,辭官不做入箕山,築室修練。唐高宗李治親至其門,遊岩山衣田冠出拜,帝令左右扶止之。敕乘傅赴都,授崇文館學士,進太子洗馬。複出,來到了連雲山築室修練。留下田岩地名至今。
陳希烈,墓在九嶺,唐朝天寶五年(746年)成爲宰相,兼兵部尚書,封許國公。是見過盛唐世面的大人物,在朝廷摸爬滾打三十多年,又是十多年的宰相,處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地位。只是安史之亂他沒有跑得及而被脅迫做了僞相。皇上念及他是前朝寵臣,又是皇子們的老師,而讓他潛隱平江,余度晚年。
吳璋,山西並卅人。好學笃行,拔萃登科。公元875年拜吏部尚書。《嶽州府志》載:“文德元年(888)吏部尚書吳璋棄官隱居昌江縣東鄉。”《平江縣志》載:“吳璋,僖宗時,官吏部尚書。屢诋朱溫,棄官,隱平之鳳棲鄉。”其墓尚在,是爲平江吳姓三大始祖之一。
艾通徽,同治《平江縣志》載:“宋,艾通徽,邑人,煉丹于道岩。有道術,能降猛虎,伏長蛇,若驅犬羊然。今丹井猶存(入通志)。”縣志記載其有降龍伏虎之道術,趕蛇驅虎如趕羊群樣,指東若東,指西若西,有如神助。試想,那需要多麽強大的內定力和控制能力方可。縣志記載是宋代人,傳說中葛、艾二仙是同時代人,葛玄是西晉時期的人。宋代平江人黃浩曾曰:“吳許遺留試劍石,葛艾親制燒丹爐。”由此看來,葛艾是同道中人,也可能是同時代人。
吳雄,字伯英,學者稱陽坪先生,系朱子門生,致力于禮學和學術,不事仕途,不立言,著術多而不傳。後創辦陽坪書院。入《一統志》,元祀君子祠,明、清曾祀鄉賢祠。是文人中的文人。
還有胡天遊、艾穆等曆史文化名人都屬于長壽街曆史文化圈的大伽。
長壽街不僅經濟繁榮,市場活躍,更擁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如此衆多曆史文化名人荟萃長壽,滋潤社會,教化鄉裏,一代一代的傳承,使長壽街的傳統文化獨具魅力而引領一方。
圖源網絡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長壽街是禮儀之邦。2008年造訪長壽街,探討長壽街的民俗文化,從民間禮儀中發現了長壽街辦理喪事中的《招魂歌》使筆者大吃一驚,如此鮮活的湘荊文化,如此原汁原味的楚風楚韻,如此通俗易懂又韻味十足,文采飛揚的招魂歌詞,讀起來抑揚頓挫,歎人生唱起來令人酣暢淋漓,堪稱民間文化瑰寶。每每讀起,深感平江人的文化自信滿滿。平江長壽街喪事中的《招魂歌》歌詞如下:
魂靈渺渺,歌以招之,周行示我,庶己來歸。
東方之歌,東渡扶桑。望大海兮汪洋,休作神仙天際想,十洲三島總茫茫。愁人生苦羁旅,爲求名利發星霜。魂兮歸來,千年大夢醒黃粱。
西極流沙,昆侖蔥嶺路途奢。春風常不度,玉門關外夕陽斜。如今休作公候夢,定遠誰誇,魂兮歸來,莫迷煙柳路三叉。
南屬蠻方,紋身绺發俗殊常。五嶺崇山人面起,須黔迨遞路羊腸,三湘七澤招魂遍,淚灑汪洋。魂兮歸來,雲馬風車認故鄉。
北漠風寒,長城萬裏路漫漫,薊門曉樹盧溝月,激起思鄉淚不幹,誰鑿燕山石,過客心酸。魂兮歸來,塵緣解脫一身安。
中央德黃,忝油麥香是吾鄉。春水桃花矶可釣,秋陰桐影月無涼,悅親叔之情話,雞忝樂無憂。魂兮歸來,應許夢裏䜣衷腸。
圖源網絡
長壽街的語言也是令筆者驚愕不已,其古樸古雅,還保留著許多母權社會的語言。長壽街人叫母親爲“姐姐”。這一叫,叫出了華夏五千年的文明。下平江人也分享了長壽街人的叫法,如姑媽叫“姑姐”、伯媽叫“伯姐”。只有長壽街人叫媽媽,堂堂正正叫“姐姐”。這是最正確的、最原始的、最有文字化的語言,爲長壽人的叫法喝彩,爲長壽人的叫法而驕傲而自豪,這也是平江人文化自信的資本。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爲什麽說叫媽爲“姐姐”最正確呢?《廣雅》是我國較早的一部詞典,是《爾雅》的續篇,是一部訓诂學的權威詞典。《廣雅》曰:“姐,母也。從“女”從“且”。(“且”古時指男性生殖器)字義就是指男女交合繁衍後代。母權社會,群婚制,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姐”就是繁衍後代之母。但讀音不同,普通話讀jie ,平江話讀jia。所以我經常講,平江話長壽街話,一說出來就是曆史,一講出來就是文化。你看這個“姐”字講出來就是五千年曆史了。
“娘”,《辍耕錄》載:“苗人謂妻曰夫娘”。平江人對“娘”稱謂是很清楚的,未出嫁稱“小娘”,出嫁稱“新小娘”,結婚了稱“XX夫娘”,年紀大了稱“官娘”。從字的本意“姐”與“娘”是清清楚楚的。
長壽街的曆史文化我只讀了一首“招魂歌”,講了一個“姐”字,就頗見長壽街的曆史文化源遠流長。歌唱出了楚風楚韻,“姐”字讀出了母權社會的古音古風。一方水土,一方語言,一首歌,一本書,一方食物,一方風俗,就是曆史文化,就是一個地方的“根”。越老的地方這種根紮得越深,如長壽街,留住它,保護它,傳承它,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不應回避和推卸責任,因爲失去“根”,你還知道自己是誰嗎?
庚子年8月28日于平江六味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