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2周年紀念日,“無限江山筆底收——新加坡早期中文報業與中國革命”特展11月12日起在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開展。主辦方以此紀念這位偉大的革命先行者,追溯新加坡早期中文報業的發展史與故事,讓公衆更深入了解新加坡華人社群的各種故事與曆史。展覽由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新加坡國家文物局、新加坡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合辦。展期至2019年2月20日。
展廳一角。
來自新加坡的逾百余幅曆史照片、報刊複制品以及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館藏的館藏文物,重點回顧1880年代初至1942年間新加坡華文報章的曆史發展,以及其中反映的有關中國國內革命的部分情況,揭示出早期中文報紙對于東南亞華人社群的重要意義。
展廳一角。
新加坡:“南洋”中文報章中心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其華人數量占據全國人口的70%以上,與中國的友誼源遠流長。在188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新加坡是“南洋”(今東南亞)地區的中文報章中心。而中文報紙是當時東南亞華僑華人社群了解中國局勢的主要渠道,它對于海外華人保留自己的文化和身份認同,以及引導民意、教育公衆和提高華人社群的文化水平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展廳的胡文虎廣告商標。
大時代:南洋華人辦報宣傳救國
據了解,20世紀初,中國出現一股移民潮,當中大批沒有受過教育或是讀書不多的逃荒者,他們到南洋打工、出賣勞力。那時也正值南洋華人積極辦報宣揚救國愛國思想的大時代,剛剛成立不久的《南洋商報》和《星洲日報》,積極到中國物色有成就的作家文化人南來辦報,他們投身教育與報業,給南洋社會帶來巨大的變化,也爲新加坡華人文化的發展注入生命活水。像郁達夫、胡愈之等作家,他們在新加坡時期所創作的作品已被視爲新加坡文學的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在版式上過去中文報的所有文字都是縱向排列,中國國內1956年全面實行橫排,而作爲海外的中文報紙,《星洲日報》于1979年開始采用橫向排版格式,成爲第一家實行橫排的海外中文報。
一位讀者專注觀展。
新加坡早期中文報和中國關系密切
記者了解到,新加坡早期的中文報和中國有著密切的關系,《叻報》與《星報》等新加坡報章,是東南亞華人社群獲取中國資訊的主要管道。除了能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在多元的異地傳閱中文報刊,可看出華僑在異鄉保有文化認同的重要象征。
展廳現場可見一份早期《叻報》的頭版(1887年8月19日),《叻報》發行于1881年至1932年期間,這份1881年創刊的報紙,是新加坡第一份中文報刊,它追蹤報道中國政局的動蕩起伏,如王朝統治的終結、中華民國的成立及日本入侵滿洲等重大事件。它的發展也是新加坡當地中文報紙隨時代變遷而不斷演進的縮影:從最初讀者有限的報刊,逐漸發展成爲本地一份重要的中文主流報章。尤其後期,其形式無論是從報道形式還是版面設計,都與今日的報紙更加接近。
《叻報》1881年創刊,是新加坡第一份中文報刊。
另有一張1890年2月17日的《星報》,由古友軒出版,古友軒是一家印刷社,其創立時間比《叻報》早了至少10年。過去報紙大多由印刷社出版,而這種印刷社同時也印刷書籍。
《星報》(1890年2月17日)版面。
現場還有一張1899年8月20日的《天南新報》,《天南新報》(1898–1905年)新加坡最早有進步思想的報紙,邱菽園創辦。它是第一份直接從中國主要城市獲取新聞來源的報紙,僅刊登有事實依據的新聞,而不是像《叻報》和《星報》采用道聽途說的消息。
早期康有爲等保皇黨人在海外活動,經費開支浩繁,他們通過發行大量股票籌集經費。展廳展示了一張1904年4月24日,美國汶淺打省中國保皇會聯衛總部發給譚裔森的股票憑證。
1904年4月24日,美國汶淺打省中國保皇會聯衛總部發給譚裔森的股票憑證。
保皇會出具的股票憑證。
1908年,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在日本遭關閉後,汪精衛等人于次年再次複辦該報。因這一工作並未知會原刊主編章太炎等人,章表示不滿,刊文發布了《僞民報檢舉案》。
原《民報》社長章炳麟“僞民報檢舉狀”傳單。
還有一份革命黨人陳威濤1909年5月致新加坡《中興報》報社的信函,對《民報》重辦的來龍去脈進行詳細敘述,希望《中興報》予以報道,以便南洋革命黨人了解內情。
革命黨人陳威濤1909年5月致新加坡《中興報》報社的信函。
文、圖:廣州參考·廣州日報記者 黃丹彤廣州參考·廣州日報編輯 劉桐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