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曆史博物館的第二部分是博物館專設的“故土情深——泉籍華僑華人奉獻史”展覽,展覽共分“革命志士抗戰英豪”、“僑界翹楚群星璀璨”、“投資家鄉發展經濟”以及“情系桑梓熱心公益”四個篇章,主要講述了泉州海外華僑華人對家鄉和祖籍國的貢獻。
“參天大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泉籍華僑華人遍居世界各地,雖與故土遠離千山萬水,但無論走得多遠,心中時刻不忘他們的“搖籃血迹”“故國家園”。他們對故國有著深厚的感情,始終把中華的興衰與自己的命運緊緊維系在一起。在中國締造共和和民族解放的曆史中,有著他們慷慨解囊,輸財助饷,回國參戰,流血捐軀的垂古英名;在推動家鄉的經濟社會發展騰飛中,有著他們興學育才,築路修橋,行醫濟世,急公尚義的不懈努力。他們爲祖籍國的富強昌盛,爲家鄉的繁榮興旺,爲父老鄉親的幸福安樂,無私無悔地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光一份熱。走進新世紀,海外僑親支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構築沿線國家互學互鑒、互聯互通新絲路激情高漲,活力迸發。他們的赤子情懷,共和國永遠銘記,故鄉人民永遠銘記。
辛亥革命和抗日戰爭中,泉籍華僑積極投身其間,許許多多人出錢出力,毀家纾難,前仆後繼,英勇獻身,在共和革命和民族解放的曆史進程中寫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共和肇始
孫中山在海外開展革命活動時,泉籍華僑就是其事業的堅定支持者。許多泉籍華僑在居住地加入當地的同盟會組織,尤其是東南亞地區的泉籍華僑更是成爲這一地區同盟會的骨幹力量。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泉籍華僑積極響應,晉江籍旅日華僑陳清機組織的“革命軍”領導群衆發動“安海暴動”,打響了福建辛亥革命第一槍。同時,以華僑爲主要力量的泉州同盟會,于11月18日逼迫清協台反正,光複泉州。
晚晴園,始建于19世紀末,原名珍廬。1905年華僑富商張永福買下,原爲其母親頤養天年之用,取名李商隱詩句“夕陽戀芳草,人家愛晚晴”二字,改名“晚晴園”。當年,孫中山來新加坡,張永福將之作爲孫中山的下榻之所。1906年,孫中山在新加坡組織同盟會新加坡分會,設址于晚晴園,並在此策劃幾場起義及反清革命活動。1908年,新加坡被選爲中國同盟會南洋總支部,晚晴園更是成爲辛亥革命的重要活動場所。辛亥革命後,房屋易主。1937年,原同盟會會員李光前等6名僑商集資購買並將之獻給新加坡華僑總商會,用于陳列孫中山革命活動文物、資料。日據時期,遭到破壞。1966年,修葺後作爲紀念館向公衆開放展示。
陳楚楠
陳楚楠祖籍福建廈門,別號”思明州之少年”,1884年生于新加坡一個木材商人之家,家境富裕,早年與兄長合營樹膠種植業,屬當地頗有名氣的工商界人物。
陳允洛
陳允洛(1890~1981年)世居泉州城內,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閏二月初九日生。6歲入私塾,16歲赴童子試,縣、府考俱獲選,未及院試科舉廢。嗣就讀清源書院,公立泉州中學。宣統元年(1909年)往仰光任益商學校教員,參加中國同盟會,從事革命活動。翌年,參加仰光同盟會所辦《進化報》編輯工作。
莊銀安
莊銀安(1855-1938),字吉甫,號希複,福建同安縣祥露(今屬廈門市同安區祥平街道)人。青年時往仰光經商。1903年,與徐贊周先後創辦中華義學和益商學校,後任《仰光新報》經理。
吳宗海
吳宗海(1892-1965),安溪人,1910年在緬甸勃生投身革命事業,秘密發展同盟會會員,進行革命活動,成爲勃生埠最早參加和組織同盟會的先輩和骨幹。
鄭聘廷
鄭聘廷(1872~1944年)字席珍,別號石津(珍)。惠安縣山腰下敦村人,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生,光緒十一年(1885年)起,在家鄉基督教會學校就學。光緒十五年遷居廈門。光緒十七年畢業于廈門鼓浪嶼神道學校。旋在泰山和汀州基督教堂會任傳道和牧師。光緒二十三年,應聘南渡槟榔嶼,任聖公會傳道。翌年,轉任新加坡中華基督教會首任華人牧師。
沈鴻柏
沈鴻柏(1873~1950年)曾用名林海秋,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生于泉州市區清軍驿。幼隨父遷寓廈門禾山,弱冠南渡馬六甲。在柔佛東甲墾荒千畝,種植碩莪。19世紀末響應陳齊賢、林文慶倡議,與閩僑李俊源、曾江水等在馬六甲亞沙漢創設聯合馬六甲膠園,嗣又與曾國辦、邱仰峰等合辦志成發土産公司,自創明新印務公司,並將碩莪園改爲膠園,成爲馬六甲殷商。
王靜祥
王靜祥(1872-1922),金門籍旅日富商,作爲同盟軍早期會員,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的忠實追隨者,多次捐輸巨資,支持革命活動。
顔如雲
顔如雲(1873-1960),永春籍旅越華僑,受孫中山革命思想影響,成爲同盟會會員。
孫成贊
孫成贊(1874-1940),惠安籍旅菲華僑,積極支持孫中山革命,中華民國建立曾獻石修築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
蔣以麟
蔣以麟(1890~1960年)又名以琳,泉州新門外樹兜村(今屬鯉城區江南鄉)人,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生。父報策(1868~1928年)在荷屬泗水謀生,先後加入光複會和中國同盟會,任泗水中國同盟會財政,爲泗水明新閱書報社創辦人之一;大力捐助革命經費,參與領導廈門、泉州辛亥光複之役,並參與創辦樹兜明新小學、明新師範和泉州華僑公會,是泉州華僑公會第一屆會長。爲保護華僑權益,推動華僑投資家鄉建設做了大量工作。
陳清機
陳清機(1881-1940),旅日華僑,在家鄉晉江安海發動組織“革命黨”,領導轟動全省的“安海暴動”,打響了辛亥革命福建第一槍。
參與光複泉州的同盟會會員中的華僑一覽表
鄭燕趁馬來亞霹雳華僑籌赈祖國難民委員會收條
李金瓯救國公債勸募隊經募報告單
蔣以麟《辛亥革命泉州光複回憶錄》手稿
王振邦
王振邦(1881-1947),南安人,青年時隨父習醫,後往印尼泗水、新加坡行醫,在新加坡結識汪精衛、田桐,接受孫中山的革命理念,于1907年加入同盟會,1908年後到泗水開展活動、組織明新閱書報社、舉行演講會。1911年奉命回廈門,爲同盟會廈門分會主盟人之一。往來廈門、泉州活動,爲漳、泉光複不遺余力,籌款資助,協同籌劃。此爲王振邦于1912年1月向中央政府報告的手稿。
盛九昌,福建省南安碼頭人。14歲時南渡新加坡,師從國牙科醫生,後加入同盟會,參加革命活動,孫中山授予“衛生之一道”。後回國在泉州開美升牙科,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受人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