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將及時評估氣候變化對金融穩定和貨幣政策的影響,並將通過商業銀行評級、存款保險費率、宏觀審慎評估等渠道加大對綠色金融和碳減排的支持力度。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以視頻方式出席博鳌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金融支持碳中和”圓桌會議上稱,央行將在動員資金支持低碳轉型、管理因氣候變化引起的金融風險和國際協調合作三個方面,繼續完善關于綠色金融的頂層設計。
在動員各方資金參與低碳轉型方面,央行的主要工作首先是完善綠色金融標准體系。央行在2015年、2018年分別制定了針對綠色債券和綠色信貸的標准,即將完成修訂《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刪除化石能源相關內容。其次是完善綠色金融標准體系、強化信息報告的披露和構建激勵機制。易綱表示,信息披露方面,未來將分步建立強制的信息披露制度,覆蓋各類金融機構和融資主體,統一披露標准;激勵制度上,易綱稱,已將綠色債券和綠色貸款納入央行貸款便利的合格抵押品範圍,並將創設碳減排支持工具,激勵金融機構爲碳減排提供資金支持。此外,央行還將通過商業銀行評級、存款保險費率、宏觀審慎評估等渠道加大對綠色金融和碳減排的支持力度。
易綱強調,央行將繼續擴大金融業開放,便利國際投資者參與中國綠色金融市場。將在全面實施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外資金融機構業務範圍,擴大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增強中國綠色金融市場對國際投資者的吸引力。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等亞洲發展中國家仍處于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目前中國宣布的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較歐美發達地區要短得多,碳中和曲線斜率更陡峭,因此我們要付出更加艱苦的努力、提前做好應對,也要督促金融機構盡早轉型。”易綱在前述場合表示。
在央行層面,央行將在外彙儲備中繼續增加對綠色債券的配置,控制投資高碳資産,在投資風險管理框架中納入氣候因素。
金融機構層面,將鼓勵其盡早做准備。據了解,金融機構面臨的氣候變化風險主要分爲物理風險和轉型風險,前者指發生氣候異常、環境汙染等事件可能導致的企業、家庭、銀行、保險等機構的資産負債表嚴重受損,進而影響金融體系和宏觀經濟的風險;後者指爲應對氣候變化和推動經濟低碳轉型,或出現技術革新等引發高碳資産重新定價和財務損失的風險。
氣候變化是系統性風險已經成爲一種共識,金融機構需要開展氣候風險壓力測試,以評估各自面對的氣候風險,這已經逐漸成爲國際主流做法,也是目前中國央行努力的方向。但氣候風險壓力測試的方法、標准、術語尚未有國際共識,仍需探索。
主權財富基金、養老金等大型資産所有者提升綠色資産配置,對提升整個市場綠色偏好有積極影響。目前,國際清算銀行正在推動全球各國央行共計6萬億美元外儲綠色化,鼓勵部分投向碳中和領域。中國外儲的相關投資也備受矚目。
易綱表示,中國央行繼續落實綠色投資原則。2018年底提出《“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鼓勵金融機構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充分了解環境、社會和治理(ESG)風險、做好環境信息披露、運用綠色金融工具等,已有39家中外金融機構加入。中國央行將繼續鼓勵金融機構在“一帶一路”投融資中深化落實,特別是要評估環境和氣候風險,加強信息披露。
易綱同時坦言,目前的綠色金融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如部分資産的價格未充分體現環境的負外部性。他認爲,這一方面是由于一些企業的環境信息還沒有有效披露,另一方面是許多行業還沒有納入碳定價。
“我們將要求金融機構做好有序、漸進的綠色轉軌。在轉型過程中,安全第一,節能優先,在充分考慮現有基礎設施設計使用壽命和折舊的前提下,加快綠色轉型。”易綱表示。
最後,在國際合作方面,易綱主要介紹了亞洲區內合作情況。他介紹,主要經濟體已積極行動,韓國政府于2020年推出“綠色新政”,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等均提出了減排目標,日本已頒布《綠色債券指引》。
“區域層面的合作也在有序推進。”易綱表示,在東亞及太平洋中央銀行行長會議組織下,各方正探討通過亞洲債券基金投資本地區綠色債券。在東盟與中日韓財金合作機制下,各方正研究綠色和可持續基礎設施投資。近期,東盟財長和央行行長決定設立綠色分類標准委員會,制定符合本地區需求的多層次綠色金融分類體系。可見,亞洲經濟體對綠色轉型有需求,合作潛力巨大。
作者:■本報記者董潇
來源: 中華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