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中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不論是國內人民需要的東西,還是世界人民需要的,中國都制造的出來。一家制造業廠商在中國打半小時電話就能完成的配套工作,到其他國家可能要半個月。
全球疫情爆發後,中國制造更是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2020年年末,中國出口增速接近15%,貿易順差爲754億美元,是40年以來單月的最高水平。一句話,全世界人都在瘋狂買中國貨。
浙江義烏發往歐洲的班列天天滿載,國內不管是生産小家電、醫療用品、通訊設備的大小工廠,年末訂單量紛紛暴漲。誰也沒有想到,中國制造在這個黑天鵝事件頻發的年份,以扭轉乾坤的姿態,爲全球人民的生活和經濟生産輸送必須的資源。
曾幾何時,人們說起中國制造,想到的就是“領帶大王”、”打火機大王”、”莆田鞋”,甚至連中國人自己也看不起中國制造。在全球制造業産業鏈上,中國企業長期處于中低端。玩具,服裝,家具,紡織等,超過八成的中低端制造,都是中國企業生産的。
而如今,印度、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在低端制造領域異軍突起,勢頭迅猛,中國企業的大量訂單被搶;中國制造自身也面臨著人口紅利消失、轉型升級的陣痛。特別是近十年以來,中國制造似乎停滯不前,前途並不明朗。
中國制造業資深觀察者甯南山,著有一本代表作《未來站在中國這一邊》,他堅定地認爲:制造業的産業升級將引領中國經濟走向光明未來。
歐洲商場裏的中國制造
不看不知道,中國制造早已霸占歐洲商場。德國大賣場裏的聯想的電腦,華爲手機,海信電視,海爾冰箱洗碗機,青島啤酒,科沃斯掃地機器人等,價格低廉,質量上乘,廣受好評。就連老外過聖誕節必買的聖誕樹和聖誕帽,也有超過六成來自浙江義烏。
歐洲人已經完全無法擺脫中國制造,因爲必須忍受的生活不便和代價真是太大了。但是,巨大的體量之下,中國制造的低端化問題,同樣顯著。
近幾年,德國、英國、法國從中國進口的前三大類産品,均爲機電産品、家具玩具、紡織品及原料。這些産業的特點是技術含量低,人通過手工就可以完成,對機器的依賴很小,越南,印度,印尼一樣可以完成。
而我國勞動力工資上漲了、資源價格上漲了,土地成本、環境成本都提高了。勞動密集型産業,如阿迪達斯、耐克等,把工廠轉到越南、印尼一點也不奇怪。它們看中的就是廉價勞動力和土地,所以它們要離開中國,想攔也攔不住。
中國的涉外定牌加工企業,普遍利潤低下。營銷大師科特勒分享過一個案例:一件”BOSS”名牌襯衫,價值120美元,渠道商利潤占六成,品牌商占三成,而中國的制造商只得一成。
連這一成的利潤,也是中國企業打得頭破血流壓低價格爭取來的。中國微波爐生産大戶格蘭仕爲了保證穩定的訂單,自身的收益薄到3%至5%。
長遠來看,這些利潤較低的中低端産業部分外遷,對中國經濟增長和産業升級,反而有利。一方面空出來的土地、設備、人員,可以再利用生産高附加值産品,另一方面也能被動跳出惡性殺價競爭。資源整合完成之後,利潤率會有相對的起色,這對企業經營者和國家來說,是長久之計。
在服裝方面,國産品牌安踏、李甯等,已經改變傳統制造模式,主打原創設計,走上了國際化道路。雖然暫時在歐洲賣場還看不到中國服飾和鞋帽的自主品牌,但是隨著國際電商的發展,相信有越來越多的優秀中國品牌,走向世界。
中國不再是”世界工廠”
在世界經濟發展進程中,産業轉移並不是只發生在中國。上世紀50年代,美國把鋼鐵、紡織産業轉移到日本、德國,後來德國把輕紡織類勞動密集型産業轉移到韓國、台灣、新加坡,最後又有這些地方轉移至中國東南沿海地區,三次轉移都是從生産成本高的向生産成本低的國家和地區遷移,是正常的經濟現象。
發生在中國的這次産業轉移,也僅僅是跨國公司投資的一種選擇而已。中國”人口紅利”漸漸不再,人民幣升值導致部分産業在中國沒有成本優勢,這是中國中低端産業,必須正視的現實。
國際資本漸漸流向東南亞地區,其中,人口龐大、平均工資較低、原材料價格便宜,“印度制造”的競爭力不容小觑。除了紡織、服飾、玩具類低端産業外遷,汽車、電子産品、機械制造等附加值稍高的中端制造業,在中國面臨著另外的困境,産能飽和或産能過剩。
要麽創新,要麽衰退。中國已不再是“世界工廠”。必須正視這些問題,進行結構調整,産生新的産業結構、新的比較優勢。
産業鏈整合,中國中低端産業的出路
危機重重,中低端産業的出路在哪裏呢?由點到面的整合産業鏈。把制造業的重心,從加工制造環節,延伸到技術開發、倉儲物流、零售服務等環節上。
1、資本整合。把制造業的資本化運作,作爲産業轉型升級的戰略之策。如中國化工集團71億歐元收購意大利倍耐力輪胎,既能幫助中國輪胎開拓高端市場,也能帶動中國化工的橡膠産業走出去。
2、訂單整合。中國很多中低端制造市場分散,所以訂單整合的空間很廣。比如富士康就是訂單整合的典範。能夠做到細分行業的冠軍,就意味著成功。
3、設計整合。宜家、H&M、無印良品這些外國品牌爲什麽風靡中國?生産床單、家具難道不是中國企業的強項嗎?爲什麽中國沒有這樣的設計類品牌。
中國大城市街頭隨處可見的名創優品,就是設計整合的一個典範。雖然山寨了日本品牌,但是風格受年輕人喜歡,銷量和利潤也隨之提高不少。
4、物流整合。國內高效的物流設施和運作,相對可以彌補勞動力成本高的劣勢。對于中國而言,物流整合的空間很大,並且已具備雛形。例如農産品行業。世界知名家居品牌宜家的成功,就在于資本、訂單、技術、設計、物流的高效整合。這是真正能節省成本的方式,包括倉儲運輸、終端零售和産品設計,宜家都將其做到了極致。這也是中國企業的未來戰略出路。
制造業服務化發展,潛力無窮
在整個産品生産到銷售流程中,服務環節所創造的價值最高,制造環節創造的價值最低。所以無限提升服務價值,是爲制造業提升“含金量”的捷徑。
不少跨國制造業企業,已經率先完成了向生産化服務業的轉變。以前單純生産電子産品硬件的IBM,成功轉型爲基于硬件、網絡和軟件的IT服務商。生産輪胎的米其林公司,也將服務看做是提升銷售的動力,嘗試多種不同的産品,提升品牌附加值。
在現代制造業鏈條中,制造反而不是核心。上遊的設計研發、市場研究,下遊的物流運輸、供應鏈管理、銷售和服務等,創造的附加值都比制造環節高得多。這正是發達國家矗立在世界生産網絡和産品價值鏈的頂端的原因——最大化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獲取巨額經濟利益。
所以,只有加快生産性服務業發展,才能大大提升中國中低端産業的競爭力。中國政府已經于前幾年提出制造業服務化的道路,我國不少企業正逐步由生産制造型向生産服務型轉變,在全球經濟疲軟的環境下,對國內經濟持續增長將是巨大帶動。
中國未來的産業發展應當是多元的
中國的就業結構、勞動力素質、市場體量,決定了中低端産業將長期在中國存在。未來,中國産業是高端、中端和低端長期並存的局面。從産業結構、技術結構、就業結構、價值鏈上,中低端在中國有它的發展空間。
中低端制造業的存在並不可怕,只要融入進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大潮當中去才,並在其中找准位置才是關鍵。中國要做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制造基地”,不光是看市場份額占得多不多,還要看有沒有創新産品,有沒有行業標杆企業。
中國制造業的基礎優勢依然深厚,國家基礎設施投入巨大,招商政策不斷完善,人才受教育程度高,産業配套能力強。這些是印度、越南花幾十年時間,也沒辦法複制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加快産業鏈整合,做好生産性服務業的轉型。關于制造業的競爭,未來必然站在中國這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