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花落,賞櫻只得七日。又到一年櫻花季,這種美麗又脆弱的粉嫩花朵,引得人們紛紛排隊欣賞,各地櫻花節也遍地開花。但是如何利用櫻花主題的文創産品帶動消費,這背後的邏輯,卻沒有多少商家想明白。
“賞櫻”已經成爲全民熱潮,它的美在于絢麗綻放,雲蒸霞蔚,與古建築搭配,更顯意境深遠。櫻花淡粉的色調以及淡淡的香味,更容易讓人們聯想到粉粉嫩嫩的少女,蘊含朝花夕拾、青春易逝的情懷。那和櫻花有關的文創産品,跟上形勢了嗎?
文創欠奉 賞櫻只能拍照打卡
據日本權威著作《櫻大鑒》記載,櫻花最先被中國人工引種,秦漢時期已在中國宮苑內栽培,唐朝時櫻花已普遍出現在私家庭院。日本遣唐使將櫻花帶回了東瀛。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大多數櫻花品種,是由日本園藝雜交繁育而成。西安的青龍寺1986年從日本引進千余株櫻花樹。而今,西安以櫻花著名的網紅打卡景點,除了青龍寺,還有西安交通大學的櫻花大道、高新二路的櫻花大道、大慈恩寺遺址公園、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等。
伴隨著賞櫻熱潮,各景區和一些區縣、城市推出了櫻花節。西安雁塔區即將舉辦第三屆雁塔國際櫻花節,高新管委會、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去年也分別舉辦了櫻花節。華商報記者日前致電2019第三屆雁塔國際櫻花節承辦方,詢問今年的活動內容,對方表示3月15日啓動招標,目前活動項目還未采購。
華商報記者了解到,去年第二屆雁塔國際櫻花節和高新區舉辦的西安首屆櫻花節,不約而同地引入了“櫻花郵局”,設立櫻花郵筒,免費發放帶郵資的手繪旅遊明信片,搭配專屬櫻花印章。而從去年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首屆國際櫻花節現場來看,除了在櫻花樹下拍照,還有風車長廊、書法展、蝴蝶展、恐龍展,當然還有兒童遊樂設施和各種小吃攤位,但這些活動和櫻花的關系真的不大。
3月17日下午,華商報記者在青龍寺看到,雖然未到盛花期,只有幾株早櫻初綻,但等待入園參觀的人已排起百米長龍。比櫻花味道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門口炸串的氣味,周邊商鋪唯一與花有關的商品是一種不知名目的假花編織的花環。如果想要帶一個櫻花伴手禮,還真沒有。
爆款櫻花杯 引發粉絲連夜排隊
櫻花景區周邊鮮有文創産品,真的是人們只想拍照打卡,不喜歡櫻花周邊産品嗎?
今年2月26日,星巴克在其中國門店發售了2019年的櫻花主題系列的杯子。其中一款粉色“貓爪杯”,因爲限量發售,引得粉絲淩晨三點排隊,還有人搭起了帳篷,甚至在店裏大打出手。原本定價199元,在網購平台被炒到了上千元。其實星巴克每年都會推出櫻花系列杯子,都因爲精致的圖案、粉嫩的顔色,吸引粉絲瘋搶。今年加入了萌寵元素,貓咪、柴犬分分鍾融化少女心。推出的近三十種産品,除了杯子,還有粉嫩顔色的雨傘,加入黑色元素的“夜櫻”主題公交卡套、筆記本、鏈條背包、書簽,簡直承包了少女們的隨身小物。當然,櫻花口味的花式咖啡也是必不可少的。
同樣打起櫻花主意的還有麥當勞,農曆新年剛過就推出了春季限定的櫻花口味冰淇淋,去年還只有甜筒而已,今年增加了聖代和麥旋風。引得時髦精紛紛前來打卡。
星巴克與麥當勞推出櫻花産品,背後的商業模式值得玩味:建設周邊産品矩陣和季節産品矩陣,以實現低成本的流量拉新和用戶促活。有了兩家知名企業成功案例,花季經濟大有可爲。
花卉展現城市文脈
西安市花石榴花文創尚待深挖
櫻花花季持續一個月,這對經濟的刺激已經是不短的時間。而植物元素的文創産品,也不像其他節慶文創那樣具有強烈的時間烙印,即便花事已了,也還可以繼續玩賞、使用,甚至可以說是延續了鮮花的生命力。
同時,花卉與人又有著一種有趣的互動,人們根據植物特性來表達人的某種感情與願望,如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周敦頤“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朱熹“寶劍鋒從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些花卉都被賦予了豐厚的內涵,代表了不同的風骨。
很多城市都有市花,不僅僅適合一城的氣候條件和地理條件,還代表了一個城市的精神,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標志,比如廣州的木棉、洛陽的牡丹、南京的梅花……這些著名的植物景觀已經和城市的曆史文脈緊緊聯系在了一起,都是現代城市的一張名片。因此,注重挖掘市花背後的植物文化和底蘊,對提高城市品位和知名度,推進文化建設和弘揚城市精神有著重要意義。
西安的市花是石榴花,這也與石榴傳奇的身世有關。據《群芳譜》記載:石榴“本出塗林安石國,漢張骞使西域得其種以歸,故名安石榴。”因臨潼有溫泉,適宜石榴生長,漢武帝就將第一顆石榴種子種在了臨潼的行宮內,于是這種“火一樣的花”在長安燦爛了兩千多年。1986年8月13日,西安市九屆人大常委會第27次會議決定石榴爲西安市市花。選定石榴花爲“市花”或許還有這樣幾個理由,一來是因爲西安臨潼石榴産量、面積和質量均居全國之首;二來,石榴一向被視爲吉祥之果,被賦予多福多壽、長命富貴,人丁興旺的美好寓意。
不過西安市市花石榴往往只在城市大事件中才顯露身影。2011年西安世園會的吉祥物以石榴花爲核心創意,定名長安花;在建的2021年全運會主場館西安奧體中心6萬人體育場以石榴花爲設計靈感。而要說深入人們生活的各種文創産品,還有待進一步的開發。
“花文創”如何呈現生活美學?
花,一個美好的字眼,婀娜的姿態、缤紛的色彩、馥郁的香氣,是很多藝術家的靈感源泉。但是我們國內對花卉園藝的相關衍生品欠奉,對于植物的文化內涵挖掘不夠。文創産品開發産業鏈上的各個環節不能有效聯動。華商報記者就花卉文創開發各個環節可能産生的問題采訪了業內人士,通過櫻花來打開對花卉文創的思路。
西安文理學院藝術學院副院長蔡沙認爲,花卉主題的文創開發,首先是一種對花所代表的文化認同,“建立起價值觀,這是所有文創的核心問題。其次才是審美。比如櫻花就代表不追求天長地久,追求燦爛綻放的文化理念,我們是否認同。”
由花卉文化轉化爲産品,如何使用這個元素?蔡沙表示不是簡單圖案應用,“比如櫻花所代表的文化,在某個文創産品上的表達是否精准到位。暢銷的産品無外乎具備兩點:第一,是美觀程度是否符合當代都市人的審美需求。第二,是否滿足在人們現有的生活方式轉變過程中所衍生出來的一些功能需求。”而創意轉化爲産品,西安目前在材料、工藝乃至包裝方面都比較欠缺,“舉個例子,西安到目前爲止還沒有一家包裝廠,文創産品的包裝都要在南方制作,我覺得這是可持續發展的一個瓶頸。”
國內雖然物種起源或者種植比較早,但是對植物的欣賞還很原始,群衆參與的花卉活動還限于植物開花看一看,一些機構組織些吃喝娛樂項目。而國外在花卉衍生品開發方面起步比較早,將植物花卉的園藝開發做得比較深入。空間花藝師張海豔介紹:“英國是花藝之都,每年5月21日到25日的切爾西花展,得到了英女皇的青睐。英國的七大花園引領著國際花藝、園藝的流行趨勢。日本有國際花園節,新加坡的花園節是熱帶地區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頂級的花園展。我們國家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自己的花園節或者花藝博覽會。國內這兩年在花藝方面的機構、賽事都在蓬勃發展,我們看到80後、90後的花藝師也會借鑒國際上的流行時尚。”
花能喚醒積極的心理反應,提升快樂,縮短社交的距離,張海豔表示,這兩年生活美學推到了大衆生活面前,包括家庭的花藝、餐桌擺盤、家居擺設,這是我們這幾年才注重到的需求,這其中就有文創發揮的空間。
與日本開發的花季文創産品相比,我們國內目前缺乏深度研發和推廣,在文創産品開發前沿的從業者,有哪些確認體會?記者采訪了花時間唯愛手工生活館的yoyo,她表示:“從整個文創産品的生産過程來看,設計理念、手工藝人的素質、銷售模式,普遍存在問題,很多手工停留在低端競爭的時代。從消費者角度來說,他們對手工的認知本身是有偏頗的,沒有對品質的追求,因爲他們看到的好東西太少了。”
而針對花季推出的活動,她也有自己的看法:“很多活動只是借花季熱度應景,把創意市集當作小販趕集,追求數量而不追求品質。手藝人往往有自己的局限,重技術輕市場,或者把手藝當作謀生手段,缺乏對內涵的拓展,缺乏人文藝術的力量。”
花卉文化形成爲一種産品,轉化過程也需要更多巧思,yoyo表示這也是他們開拓市場的難點,“尋求美是終極目的,而花除了賞心悅目,沒有實用價值。我們工作室制作與花卉有關的布藝、紙藝和刺繡,手工藝品相比純藝術品的價值還有距離,而産業化對實用性的要求越來越高。渠道爲王是流通快消品的模式,作爲文創産品來說,只有部分普及型産品適用。手工藝品不能批量生産,慢工出細活,但是市場等不了。”
或許我們可以通過國外對花卉文創的開發,來打開思路。在櫻花文創開發方面,日本無出其右。旅行定制師楊雨菲這幾年與日本相關方面合作比較多,她從自己觀察到的角度來說:“日本賞櫻、賞楓季,是兩個和自然景觀相關的文旅項目,一方面和季節相關,另一方面連接了文化體驗活動。日本當地人賞櫻通常會帶著餐包在櫻花樹下坐下來吃東西,品嘗櫻花酒、櫻花果醬、櫻花和果子等等。你在市場上還可以買到限量版的櫻花味紅牛、粉色櫻花味可樂、櫻花黃油味薯片、櫻花抹茶拿鐵。日本各地遍布櫻花,但針對遊客來說,以京都爲核心的關西地區對文化傳承、體驗方面更加精耕細作,結合櫻花熱點,各行業都會推出應季産品。比如可以住在有女將(相當于現在的酒店經理)的傳統旅館體驗待客之道;體驗與櫻花有關的茶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
“手信”是日本人在參觀旅行後所購買的禮物,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文創産品。2018年日本文具店大賞紙膠帶獎,就是和紙膠帶品牌Bande出品的櫻花膠帶,整條膠帶由將近200片各不相同的櫻花花瓣形狀小貼紙重疊連接而成。一片一片撕下來後可以貼出屬于自己的圖案。清水寺的便箋一套四個,其中粉色的撕完之後就顯露出落英缤紛的寺廟造型。
文創的開發是一個系統工程,日本旅遊觀光局每年會出一系列方案給政府,政府也在大力輔助傳統文化傳承,每個行業的聯盟也會積極投入,將藝術家集合起來尋求合作,也將聯盟成員的資源提供給活動組織機構來選擇。一些機構在嫁接各方做體驗活動時有自己的邏輯,比如提供衣食住行一條龍的深度體驗,不僅讓你穿和服,還告訴你爲什麽這樣穿;不僅讓你吃和果子,還讓你體驗制作過程、顔色搭配等等。
我們現在說賞櫻花,不是要照搬日本的內容,而是借鑒外國的模式,找到我們表達自己文化的邏輯。
華商報記者 路潔
編輯:楊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