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的傳播,青少年首當其沖。通過性傳播感染艾滋病,仍然是威脅全人類尤其是青少年健康和生存的嚴重公共衛生和社會問題。
日前,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0部門聯合印發《遏制艾滋病傳播實施方案(2019—2022年)》,將“學生預防艾滋病教育工程”列入其中。青少年防艾教育,任重道遠。
性觀念及性行爲變化,防控知識沒跟上
來自中國疾控中心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新發艾滋病14.5萬例,其中15歲到24歲之間的青年學生,近年來每年的報告發現病例一直在3000例上下。
盡管青年學生的新發病例占比僅爲2%左右,但艾滋病在青少年間的傳播仍有不少令人擔憂的趨勢——一方面,中國青少年艾滋病感染率近年來不降反升,尤其是感染者低齡化趨勢明顯;另一方面,男男同性傳播成爲感染的主渠道。
“大三學生小光,受邀和同學一起出去玩。在一家會所中,他和來自中國台灣、新加坡的同性朋友吃飯、唱歌。在這些人的誘惑下,小光嘗試了性興奮藥物,並與他們發生了性關系。等到事後因發燒到醫院檢查時,發現自己感染了艾滋病。”
北京地壇醫院紅絲帶之家辦公室主任王克榮接觸了很多青少年的艾滋病病例,“性無知”是造成青少年感染艾滋病的重要原因。“很多孩子沒有自我保護意識,直到得了艾滋病才突然感到一切都完了。”王克榮說,艾滋病感染的低齡化趨勢令人心憂,很多青少年仍缺乏防艾知識和意識。
2018年,北京青愛教育基金會曾對某地區中小學開展艾滋病防治知識基線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艾滋病傳播途徑知曉率”一項,小學低年級爲4.69%,小學高年級爲13.1%,初中爲16.05%,高中爲24.79%。
中國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程辦公室主任、北京青愛教育基金會理事長張銀俊說,青少年性觀念及性行爲的變化,是造成這一年齡段艾滋病感染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目前青少年的性成熟年齡提前、性行爲低齡化,尤其是青年學生正處于性活躍期,具有較高的性行爲發生率。但是這一群體仍缺少性與生殖健康知識,艾滋病感染風險意識不強、防控知識缺乏。”張銀俊說。
傳播知識也是救死扶傷,科學教育很重要
面對青少年艾滋病疫情的新形勢,青少年防艾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日前,教育部、國家衛健委聯合部署加強新時代學校預防艾滋病教育工作,提出將艾滋病綜合防治教育納入學校教育計劃等舉措。
“很多孩子畢業于名校,有的還是留學回國,卻因爲感染艾滋病導致家破人亡。”張銀俊說,這些血淋淋的事實讓她感受到,盡早接受性教育,就可能讓更多青少年避免艾滋病帶來的傷害。
專家表示,艾滋病主要通過性傳播,這一特點決定了要將性教育前移,作爲防控艾滋病的關口。要從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價值觀、情感關注等方面入手,提高性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有些家長覺得,艾滋病離我的孩子很遠,對性教育愛聽不聽。結果,孩子就真的受到了艾滋病帶來的傷害。”成都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胡珍說:“性教育不只可以解決艾滋病傳播等問題,而且能夠讓孩子有能力保護自己,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作出負責任的選擇,成爲一個全面發展的、幸福的人。”
防艾教育該如何進行?專業、科學很重要。
“真正的性知識應該是科學的、系統的。互聯網上的信息良莠難辨,充斥著大量誘惑性、挑逗性內容。孩子很可能從中受到錯誤的引導,認爲這就是性,這就是成年人的世界。”胡珍說。
據了解,2006年啓動的青愛工程(中國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程),通過在學校中援建“青愛小屋”爲推手,已在全國1073所學校開展了防艾和性健康教育,累計培訓師資9000余人次,受益學生、教師和家長達1340萬余人次,初步探索出了一套符合中國國情與青少年年齡特點的學校性教育模式。
北京小學萬年花城分校老師胡紫陽(右)在給學生上課。 受訪對象供圖
北京小學萬年花城分校校醫胡紫陽,就是一名青愛工程的專責教師。“以前,我一直以爲救死扶傷的只有醫生,但實際上老師也有這樣的作用。如果孩子從小不重視性教育和生命教育,就容易受到艾滋病等疾病危害。在課堂上,老師可以爲孩子講授事關其一生健康與幸福的知識。”胡紫陽說。
防艾性教育不只是簡單的知識灌輸,還需要針對青少年不同年齡階段特點設置教育內容。爲此,青愛工程有針對性地設置了相關課程。例如,在小學階段,一年級學習“孵蛋寶寶”,用保護雞蛋的方式感受母親懷胎的不易;二年級了解“我從哪裏來”;三四年級了解如何預防性侵;五六年級則開始學習男女的不同性征和艾滋病預防等。
孩子的理解和態度也在發生變化。“最開始的時候,很多孩子還不太好意思,在課堂上竊竊私語。但幾堂課下來,孩子們的眼神都變了,他們開始認真地接受和思考這些內容。”胡紫陽說,即便在課下,也有很多學生來尋求幫助,吐露自己的小煩惱。孩子的誠懇讓她尤爲感動。
“我希望‘防艾’成爲教育中的一個常規詞、熱點詞,而不是只在艾滋病日才去宣傳和強調的內容。對學生進行防艾教育,更需要持之以恒。”胡紫陽說。
大學志願者向孩子和家長宣講“禁毒防艾”知識。 陳仕川攝
專家呼籲重視性教育,義務教育應納入
盡管防艾教育正在逐漸普及,但全面推廣防艾教育和性教育,仍然面臨著不小的阻力。
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葉小文曾表示,我國青少年性教育存在兩大主要矛盾:一是學生對性知識了解程度與性教育供給不足的矛盾;二是國家政策高度重視和家庭與學校教育缺位之間的矛盾。
“目前我國參與青少年性教育的主體,包括學校、教育部門、衛生部門、疾控中心等難以形成有效合力。”張銀俊說,學校性教育課程、教材和培訓不夠規範、科學;家庭性教育壓力更大,很多家長仍遮遮掩掩。
囿于文化和觀念等因素,家長和老師不了解性、羞于談性,是我國防艾教育和性教育普及步履緩慢的重要原因。
很多專家和老師期待,能夠將性教育和防艾教育納入義務教育體系,加強人才培養,讓“防艾”成爲每一個孩子的必修課。
“要給孩子一杯水,老師必須有一桶水的知識儲備,這些儲備量從哪裏來?”胡紫陽希望,不同學校的性教育老師能夠有更多的交流機會和固定的教研時間,互相借力,一起探討如何把性教育和防艾教育做得更好。
“現在我們通過青愛工程培養的性教育老師都是在職教師。如果能夠在師範院校加入通識課或輔修專業,那麽未來老師的工作會順暢不少,孩子也能從中受益很多。”首都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張玫玫說。
“社會組織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將性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變成一種國家行爲,才能長期、持續地開展下去。”張銀俊建議,應落實《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中“將性與生殖健康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課程體系”的要求,確立性教育的課程地位。同時,應深入開展普及防控艾滋病知識的宣傳教育活動,建立科學合理的評估監督機制。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半月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