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鏡頭下的福州金牛山福道。新華網 肖和勇 攝
新華網福州6月12日電(王文清)天色微亮,清晨6點不到,在福建福州近郊,王好金和她的兩個老姐妹坐上一輛面包車,開始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待到日上花梢,56歲的美籍華人楊坤和初中同學久別重逢,在一片綠意中眺望閩江憶年少,此時距離他離開家鄉已有30多年。
他們有個共同的地理定位:福州綠道。
織綠:爲山水、爲後代留白
他們所在的位置,更確切地說是:金牛山福道。這是福州綠道中頗負盛名的一段。
金牛山是福州市內最大的“綠肺”之一,原是市中心的一片荒山。曾經,老百姓守著一片綠,經常遠觀,偶爾近玩,但體驗感和一般的登山並無二致。
現在,金牛山福道成爲遠近聞名的網紅景點、打卡聖地。空心鋼管桁架橋體,遇樹讓樹,遇草讓草,蜿蜒飛架在綿延的山勢中,橋面采用格柵板,縫隙控制在1.5厘米以內,坡度不超過 8°。這樣的尺寸設計,不僅滿足輪椅通行,也可以讓步道下方的植物沐浴陽光、自然生長。
這一項目不僅開創了國內鋼架镂空設計的先河,更屢獲國際大獎,其中包括2018年的“新加坡總統設計獎”。
“福州山在城中,城在山中。老百姓喜歡登山,我們全部做成無障礙,老老少少,甚至行動不便的人都能上去。”福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園林景觀所所長王文奎這樣介紹福道的包容性和通達度。
2017年底,金牛山福道建成,每天迎來少則六七千、多則兩三萬的市民和遊客,去年遊覽人次達到360萬。“福蔭百姓,道法自然”,是福道設計者和建設者的初衷,如今,“還山于民”讓綠色可望可即,讓城市可居可遊。
城市的主體歸根到底是人,美好生活,需要良好生態打底。近年來,福州市政府拿出黃金地塊,“大寫意”織綠的同時也在爲山水、爲後代留白。
“在我們看來,‘留白’就是創造可持續、有意義的公共空間。”金牛山福道的新加坡設計方銳科設計董事總經理駱文義接受采訪時說,福州規劃了一些很好的步道和綠廊,這些對于重建城市生態、促進居民健康生活都起到了推動作用。
截至2018年底,福州市建成區綠地率達41.69%,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爲15.05平方米,位居全國省會城市前列。
“留白,就是城市的‘詩眼’。這個‘白’,映襯著‘有’,留白爲城市留下想象的空間,留下發展的理念。”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蔣金明說。
無人機拍攝的福州福山郊野公園。新華網 肖和勇 攝
描紅:讓生態活起來 業態火起來
“推窗見綠、出門進園”,現在是福州大多數老百姓的標配。
呂倩,三年前來到福州。清晨起床,推窗就是滿眼綠。出門之後,刷碼騎車到福道,慢跑快走漫步林端時,轉角就能遇見“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小驚喜。她說,現在綠道不僅是上班路,還是她的綠色“健身房”。
有時候,她會從高處拍下“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福州,發到朋友圈,引來衆多點贊。而遠道而來實地打卡的人也不在少數。
林長平,在北京工作了30多年,退休後,帶著80多歲的老嶽母,推著輪椅來福道,慕名體驗“福氣之旅”。
綠道成了“流量明星”,這在長期關注綠道的福建師範大學旅遊學院副教授甘萌雨看來,再自然不過。而她思考更多的是:生態活了,如何讓業態火起來?她建議,未來綠道要借助網紅效應,開發親子、研學、觀鳥、婚紗攝影等項目來實現流量變現,完善業態譜系,使其成爲福州形象的綠色代言。
在把生態資源價值考慮進去之後,如何把經濟效益轉換出來,把綠色資源變成資産?今年3月,福建省政府印發的《全力打造“全福遊 有全福”品牌總體方案》指出,福建要依托福道、郊野公園等綠道體系及城市休閑公園、城市綜合體等,豐富休閑體驗項目,完善旅遊功能,創建一批國家級和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
對此,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旅遊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吳必虎認爲,福州一些綠道地處重要位置、具有良好生態和深厚曆史,加上精致的設計和多功能的業態配套,今後會從中衍生出一些能對國內外遊客産生足夠吸引力,從而成爲福州新名片的旅遊景點。
“所謂去景區化或全域旅遊,這將會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吳必虎說。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綠道不僅是一條路,它也是城市規劃的思路。在前期“大寫意”建設力度的基礎上,現在更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以“工筆畫”的精度描好、描紅這卷福州版的“千裏江山圖”。
如何讓網紅更有內涵、走得更遠?福州給出的答案是:以綠道梳理文脈。
“這個地方可以西看閩江,東看左海西湖、屏山鎮海樓,讓遊客真正感受福州大山水的這種格局。這算不算是一種文化?”王文奎認爲,綠道業態要有內涵,但不是非得進行生硬嵌入,搞個“馬頭牆”才叫文化。綠道其實就是一個“城市會客廳”,是福州文化的絕佳視點。
綠道建設不光在面子上,也滲入了裏子。從2012年福建開始有綠道規劃以來,福州綠道就和黑臭水體治理、街巷立面整治、海綿城市建設、傳統文化再造統籌推進,綜合施策。
“福州作爲曆史文化名城,綠道建設可以進一步與城市曆史格局的保護與延續、曆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環境提升相結合,在傳承中發展曆史文化。”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副院長王磐岩說。
福州倉山區流花溪綠樹成蔭,水清岸美。新華網 林晨 攝
寫實:綠水青山是幸福靠山
“詩和遠方”搬到了家門口,心路拓寬了,寫意般的綠水青山間,百姓的幸福悄然間就被寫實了。
流花溪,仲夏時節,“夏條綠已密,朱萼綴明鮮”。可原先的情景在福州倉山區老居民陳木信眼裏,卻是這樣的:臭得不得了,要捂著鼻子過。
整治後,“綠化環境煥然一新”,老陳把“朋友圈”搬到了流花溪,早晨打打地方拳,和老夥伴們“拉拉呱”,高興了,再來一曲福州傳統樂十番合奏。
截至目前,福州按照環城達山、沿溪通海、綠道串公園、順路聯景點的思路,建成濱河綠道400公裏、山地綠道175公裏,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福州“綠色動脈”已現雛形。
家門口的綠道則是“毛細血管”,構成了綠道網的“最後一公裏”。
福州市鼓樓區東街街道軍門社區用地緊張,社區室外活動場所從人的需求出發,“見縫插綠”,道路較寬處用植物作爲柔性邊界,社區服務中心就精巧地設置在這一片綠意中,公共空間成爲“社區議事廳”,環境改造與社區營造相得益彰。假以時日,巷道將與山道、水道一起,共同構築福州的“大福道”體系。
“福州綠道建設較好地體現了因地制宜、多功能複合的特點。”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風景園林高級工程師孫莉這樣認爲。
一頭連著生態環境,一頭連著民生福祉。“福州近年來通過治山、理水、鋪道、串園、織網,對原有的山水林湖田進行二次賦能,通過園林的手法、藝術的手段,讓大山小公園、大水小溪道更加親民、更加有溫度,將自然材質真正轉化爲老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蔣金明表示。
綠道延伸的不僅是綠色活動空間,更是綠色發展理念。2012年,《福建省綠道網總體規劃綱要(2012-2020)》開始實施。按規劃,綠道可無縫銜接公共交通體系,實現自然人文和諧融合。
5月,福州地鐵進入“換乘時代”,讓市民充滿期待的是,“慢道+地鐵”系統疊加後,福州將形成一個空中、地面到地下的三維慢道空間。
織綠、留白、描紅……在王磐岩看來,下一步,福州綠道光譜應該更加多彩。“未來,綠道建設應在統籌城鄉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參與優化發展格局,助力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