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常見的微血管並發症,累及包括角膜神經和周圍神經系統在內的全身各部位神經,分別導致糖尿病角膜神經和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在臨床實踐中使用電生理神經傳導研究、臨床評分和皮膚活檢診斷糖尿病周圍神經。這些診斷方法在檢測小纖維疾病方面的敏感性有限,因此不能准確反映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狀態。最近,角膜神經變化的分析已成爲糖尿病周圍神經有希望的替代標志物。從功能上講,當糖尿病受試者根據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與神經病殘疾評分的嚴重程度進行分層時,中度和重度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角膜敏感性明顯更差。研究進一步證明角膜敏感性降低與神經病殘疾評分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隨著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進展,角膜神經指標會惡化,有助于確定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病程和嚴重程度。角膜神經纖維密度顯示出隨著神經病變嚴重程度的增加而逐漸降低。當糖尿病受試者進一步分爲輕度、中度和重度神經病變時,這種相關性是一致的。角膜神經纖維密度和角膜神經纖維長度在對照組和糖尿病患者之間顯著降低,通過神經病殘疾評分、振動感知阈值和神經傳導研究評估神經病變的嚴重程度。一項最新的橫斷面研究報告了角膜神經纖維密度與總神經病變評分之間的顯著相關性,以及角膜神經纖維密度與運動神經軸突超興奮性測量值之間的顯著相關性。結合人工智能驅動的深度學習算法用于評估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體內共聚焦顯微鏡成像的最新發展表明,角膜神經狀態的評估可以成爲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傳統診斷和監測方法的有前途的替代方案。
來自新加坡國家眼科中心的Yu-Chi Liu團隊認爲,糖尿病角膜神經病變和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在臨床過程中分別影響 46-64% 和 50% 的糖尿病患者,造成顯著的經濟負擔。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早期檢測對于阻止使人衰弱的症狀(例如疼痛和感覺障礙)以及晚期危及肢體的後遺症的進展至關重要。目前,診斷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金標准仍然是通過詳細的病史和感覺檢查進行臨床評估。許多研究已經驗證了使用糖尿病角膜神經病變評估作爲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替代標記的用途。角膜神經纖維長度、角膜神經纖維密度和角膜神經分支密度等角膜神經參數不僅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嚴重程度顯著相關,而且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表現發展之前觀察到這些參數已發生改變。與現有的早期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斷工具相比,體內共聚焦顯微鏡在診斷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方面表現出更高的敏感性。未來的研究可能會擴展到使用基于人工智能的糖尿病角膜神經病變評估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自然進展和治療效果相關。
文章在《中國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雜志2022年 10月 10 期發表。
文章來源:So WZ, Wong NSQ, Tan HC, Lin MTY, Lee IXY, Mehta JS, Liu YC (2022) Diabetic corneal neuropathy as a surrogate marker for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Neural Regen Res 17(10):2172-2178. doi.org/10.4103/1673-5374.327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