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溯源
楊出自姬姓。據《姓篡》記載西周幽王時,周王室奪得晉國楊邑,並將該地封給周武王之子 周成王三弟唐叔虞建楊國(今山西洪洞東南),以國爲姓。唐叔虞進行了精心治理,開拓疆 土,把楊國建成了強盛的諸侯國。
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遊牧于泾渭河流域的犬戎部族與申侯聯合攻殺幽王迫使周王 室東遷,在犬戎之難中,楊侯失國,其地複歸晉,失去封邑的楊國公族爲紀念故國而以楊爲 姓。並成爲楊姓人的受姓始祖。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書辯證)記載,楊國敗後,叔虞長子燮文再收複而繼位 改國號爲晉”稱晉候”成爲晉的開國君主,楊姓人的血統才正式從西周的皇族中分出,叔虞 的子孫開始向晉國發展繁衍,又傳十代後即詭諸和伯僑繼位爲晉獻公。伯僑生子文、文生突 、受封于羊舌邑,爲羊舌大夫,羊舌邑包括三縣,銅鹲、楊氏、平陽,羊舌突的子羊舌職鹲 爲晉中尉,職有五子,羊舌五兄弟中有四人在朝中居要職人稱羊舌四族,其中羊舌赤任銅鹲 大夫中軍尉,羊舌鹲字叔向爲晉大夫故以羊舌再次受姓楊氏曆經十八代,此段繁衍茂盛 ,有遷徙陝西、山西汾水中遊的霍縣及河南境內。據湖南《城步楊氏族譜》廣東《梅州楊氏 族譜》海南《楊氏宗譜》,貴州《安順楊氏族譜》記載,唐叔虞的次子;晉候燮文的小弟, 在周康王六年受封爲楊候,仍始以楊爲姓,從此世代姓楊,世澤連綿,受姓時間雖然不一, 仍是一脈相通。
據《通志氏族略》等書記載,公元前552年,晉六卿之亂發生後,楊其子孫潰散,四處奔逃 ,其中一支碾轉華山仙谷,居住弘農華陰一帶,繁衍生息,宗支騰達,因做官或其他原因逐 向東西方向遷徙,形成以華陰爲中心;西至長安,東至潼關,靈寶洛陽。據《新唐書宰相世 系表》記載,楊苞任韓國襄王的將領守衛修成(今獲嘉境)後裔定居該地,楊郎西仕于秦, 封爲臨晉君(今陝西大荔),楊款官至上卿,子楊碩,秦漢隨劉邦征伐,西漢初官居太史, 楊碩有子8人,其6子爲漢高祖郎中騎將,以功封赤泉候(今陝西周至縣一帶),三傳至楊敞 官至丞相,楊氏曆秦、越、漢、至楊寶公居於弘農有陰德感懷之瑞而生震,震公字伯起,博 覽經書,學問淵搏,課徙爲業,被譽爲關西夫子,書堂授課,忽有一只冠烏飛入嘴中銜著三 條鳝魚放於講壇上就飛走,學生覺得奇怪,有個較有學問的人說:這是讓先生出來當官的象 征,鳝魚比作朝中公卿,三條代表三公,後來果然做了三公之職,任荊州刺史轉任東漢太尉 ,據《後漢書楊震傳》記載,楊震任荊州刺史,曾向朝庭舉薦,名士王密,因朝庭起用,擔 任昌邑縣令,王密爲報恩,一天晚上懷揣著10斤黃金到楊震府中,以此酬謝、楊震一見極不 高興,王見拒收,勸解說:這是我的一點心意,沒人知道,請放心收下,楊震一聽更不高興 地說:這件事即然已經發生,不但你知,我知還有天知,地知,王密見他堅決不肯,只好把 黃金收起帶回。楊震拒絕行賄,道出四知的人生哲理,清白自守。後來皇帝得知此事,深受 感動,特封楊震四知。子孫把四知稱爲堂號,這種清廉,至今仍有政治價值,廣爲社會傳頌 。世人有贊震曰:平心正直本無私,聲著關西天下知,辭金一語從哀出,至今猶、覺有 余 思。楊震三子秉,博通書傳,先居教授後辟爲司空,拜侍禦史,任豫、荊,徐、兖、四州 刺史 ,以廉著稱,除朝庭奉祿外,余財不入私門,桓帝時官至太尉,他自定三不惑,作爲 座佑銘即”酒、、色、財”,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在漢的弘農楊氏形成了高門望族。東 西漢時即賜有弘農郡(今河南靈寶北),天水郡(今甘肅通渭西北),河內郡(今河南武步 縣西南),楊氏堂號,除四知爲最出名。還有河東堂,樓霞堂、泰和堂、鴻儀堂、安陽堂、 鴻山堂、新楊堂、道南堂、信海堂、北山堂、賜書堂、這些堂號有表示地域關系,有反映嗣 繼關系,有些是祖宗功勳和業績的代名詞,楊姓在南北魏時官滿朝庭,地位十分顯赫,在隋 朝,據《隋書記》楊堅創建隋朝建立第一個全國性政權,結束了魏、晉、長達300多年的分 裂大動蕩,造就全國統一的新局面。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唐朝楊氏宰相11人, 唐代不僅是宰相滿門,還有多人在朝庭內外任要職,在曆史時期發揮重要作用。宋朝楊家將 的英勇戰鬥,抵卸外來侵略,他的硗勇善戰所向克捷,國人號爲無敵,稱得了楊家雄風,獲 得了人們的高度贊揚。爲楊姓的迅速繁衍夯定了雄實的基礎。
由于戰亂居官赴任,移徙繁衍等因素,楊姓在漢代廣泛分布我國北部,入川也在此時,春秋 戰國又南遷江漢地區(今天湖北、潛江),後因楚國勢力強大,再向江南遷至江西。又有山 西遷江蘇、、安微分布長江中下遊、晉唐是楊氏南北方繁衍重要時期,西晉未年,永嘉之亂 和唐的安史之亂引發楊氏南遷,至宋代廣泛分布江西、福建等,在隋、唐前還有以甘肅天水 爲一線、湖南江西爲一線逐向廣東、山東、內蒙、安徽、浙江、貴州、雲南、廣西等地。遍 布全國,據全國綜合資料統計現人口數居我國第6大姓,相當于意、法、英等國的人口。
2、入閩
楊氏入閩,自周至唐宋,陸續入閩,主流有三支。
其遠祖陝西華陰,楊翟纓,遂家于華陰,開皇十五年(公元前595年)後裔由華陰入閩居福 州南台,唐時分居永泰。楊宣仁、皆弟三人智、義、信、徙居建瓯,宣義擇居莆田、宣仁由 涵江而入仙遊,其後又分居長泰。 來自河南光州固始爲最多,其祖屬楊震派下,弘農郡,堂號”四知堂”。
1、楊海公,唐文德六年(公元888年),受朝廷委派從河南弘農郡遷部入閩,任長泰縣前身 –武勝場大使,是長泰縣後庵楊氏宗族的開基始祖,也是長泰的建縣功勳。楊海公生活簡 樸,爲官清廉,愛民如子,深得百姓愛戴,故民稱”武勝公”。海公第十三世孫楊垓(字複 一)樂善好施,周濟鄉裏,三次赈饑。其子楊釜貴,封浙江道監察禦史如子官。傳九子,孫 三十六,曾孫八十一。複一公熱心祖業,捐資解襄改建始祖故居,擴大規模,建成”瞻衣堂 “,(即楊海公紀念堂,列爲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今長泰有十八村鄉,以及南洋印尼、馬 來西亞、新加坡和香港、台灣、上海、溫州、漳、泉、南安、安溪及華安的豐山、碧溪、王 蘭坂等地都分布有楊海公後裔計數萬人。
2、楊安公,弘農郡,光啓元年(886年),適朝廷召兵入閩。楊安公系河南汝甯府(別號弘 農)固始縣傅慶鄉海下裏人,祖妣趙氏,生有二子。長子楊逸、次子楊肅。其長子楊逸生 有一子,名叫楊明珠。明珠自幼聰明,好讀經史,博學詩書,于唐末懿宗已醜科進士,入朝 爲官,初爲刑科給事,後來晉升爲史部左侍郎(相當人事部長),當時正處于唐朝末年,國 力衰敗,地方諸侯紛紛割據,當時任江蘇省一帶的節度使楊行密要反叛朝廷,僭稱”吳國 公”,始祖安公一家人恐抄及九族,惹禍及身,適朝廷召兵入閩,于是安公一家父子祖孫三 代舉家于公元八八六年隨王番知一起入閩。楊在軍中任軍醫初居仙遊趙德山麓,卒後葬該地 。長子楊逸入泉,遷居晉江後洋,次子楊肅(即現在供奉的楊府太乙真人),居南安樸裏( 又名高美村)肅以醫爲職,醫術高超,德高望重,曾被封太乙真人,除繁衍于南安水頭、官 橋外,還有一支分徙同安縣,楊明珠任安溪縣令,居安溪三洋,後來楊逸由晉江遷安溪。楊 秀初封越王,徒封蜀王進位上柱國,西南尚書,兼左領大將軍,逐居浦城子孫分布崇安、建 陽、建瓯、松溪、政和、泉州、南安。楊君胄,光州固始,居江蘇鎮江,祖父楊伯嶽,唐開 國元勳,襲父職,率軍入閩,進屯雲宵,子孫分居長泰、龍溪、南靖、平和。楊細秀唐高宗 三年,以府兵較尉開屯漳水,子孫逐居漳浦,海澄。楊衡唐憲宗元和九年,由固始入閩居福 州,子孫散居莆田、仙遊。楊楹唐昭宗景福元年,由固始入閩居福州、子孫分布福清、南平 、將樂、連江。楊榮登進士,官任司戶入閩居將樂縣。
另有從相鄰省入閩的:楊安信江西盧陵縣魯虞部侍郎,兄弟5人均居長汀、上杭、漳州。楊 亮節,浙江會稽,南宋未年由杭州隋宋幼主入閩居漳州,後逐居海澄,南安溪美,仙遊郊尾 。
3、肇南
楊姓族人入南安基本分爲三支,其祖屬由陝西華陰弘農郡遷徙河南光州府固始縣。堂號爲” 四知堂”。
(一)楊海公後裔楊釜貴(浙江道監察禦史),後裔敦素公爲逃避戰亂,于大明正德十三年 (公元1519年),由長泰後奄徙遷南安雲頭、山格。後再分居洽水頭、溪美井腳街。 (二)楊安公率長子楊逸、次子楊肅,孫子楊明珠入閩,其後裔分別遷居泉州、晉江、南安 、安溪、同安等地。
1、楊逸公,明珠公派下
(1)金淘後坑:于宋未元初哲公由晉江後洋遷移南安豐州,曆傳五代至訓公(拱台公)的 後裔遷居後坑開拓。
(2)金淘院口:十九世允祥公于明未由晉江後洋遷居南安梅山洋厝店,後再遷院口。
(3)榕橋杏田橋內、下廳:明珠公後裔居安溪三洋繁衍,據《橋內族譜》記載,明朝中期 ,一十三世邦政公從三洋遷徙,南安榕橋三十都杏田橋內爲肇基始祖。同一期間,繼榮、繼 傳公由安溪三洋遷居榕橋三十都上都村下廳,丁號、字行與橋內同。
(4)金枝(溝邊):十七世建業公在明朝由泉州桐城驿內鄉遷居南安二十二都金枝(溝邊 )居住繁衍。
(5)洪濑街楊氏:淵源于泉州後城街牛仔營,在明朝年間源祖兄弟三人,分居于泉州後城 街,南安洪濑、金淘後坑。
(6)石井華美:始祖在宋末元初由晉江後洋(晉邑大白山),三房福沖公遷徙南安華美肇 基即玉峰支派。同時有一支居于水頭山前繁衍。
(7)梅山競豐:在明朝年間由泉州桐城移居南安競豐。
(8)梅山董山尾楊厝店:于明未由晉江後洋遷至南安十六都浮牆董山尾楊厝店。
2、楊肅公派下
(1)肅公自唐入閩後居于南安水頭樸裏(高美村),其後裔繁衍分居社莊、新圩、塘上、 布厝、西林、下莊、迎頭洋、尾宅。
(2)榕橋西福楊氏:肅公後裔十一世賜保公移居同安美市,後裔君生公在明朝年間從同安 霞路崎仔下遷居榕橋三十都西福爲肇基始祖,傳六柱。
(三)李西油園楊氏:沖懷公在唐末宋初由漳州遷居南安李西油園近10代。
4、蕃衍
楊姓入南安後,分布在各個角落,地理條件複雜,自然環境較差,隨著時代的變遷,經世代 人的百折不撓艱苦創業,積極開墾良田、營造山林、修橋造路、開發碼頭、經商辦廠,發展 經濟。尤其1978年三中全會以來,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楊氏家族更加繁榮昌盛,事業興 旺發達、仕農工商安居樂業。
1、楊海公派下
楊海公後裔敦素公于明德十三年由長泰後庵遷徙東田山格,後遷至洽水頭,曆經300多年, 人丁繁衍數千人。
(1)東田山格
敦素公把敦素媽留居東田山格後,又獨自遷居洽水頭。東田山格自然條件差,窮山惡水,宗 親團結一致,修建宗祠,興修水利,營造良田,改變貧困落後面貌,經十幾代人的努力,建 成一個山區的村落,生活基本有保障,至今繁衍650多人。
(2)李西洽水頭
敦素公定居洽水頭後,帶領宗親修建詞堂,改造環境,共建家園,利用發達的水陸交通,務 農、經商、發展經濟,經十幾代人的努力開拓,由一個貧窮的村落,發展成一個環境優美、 樓房林立,生活比較富足的自然村落,人丁繁衍3800多人。
(3)溪美井腳街
敦素公派下五世尾四公贅居眉山鄉南湖村,生子進業,于明未清初進業公由眉山南湖村遷至 溪美井腳街定居,繁衍十幾代至今傳五大房柱共貳仟多人,進業公尊爲井腳街一世祖。井腳 街在南安市中心,依山傍水,風景秀麗,交通發達,地靈人傑,族人世代以船工、碼頭工、 開店鋪、務農爲生,改革開放以來,一部分人轉以經商辦廠,生活逐漸富裕起來,文化水平 提高較快,大專、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年年增多,居住環境、生活條件大有改善,精神 面貌煥然一新。人才輩出,現有處級幹部2人,科級幹部10人。近年來在宗親理事長楊昌仕 的帶伶下團結一致,大辦公益事業,先後創建理事會會址,修建溪美頂溪寺,創建井腳街四 知堂,還熱心的扶老濟貧,資助求學,爲宗親排憂解難,做了不少的實事好事,大樹新風, 啓望後昆。
2、楊逸公、明珠公派下
(1)金淘後坑:自明洪武(公元1443年)由拱台公率長子引郎公徙居南安十四都下後坑開 拓,後福郎公妣率長子元清由安溪移居頂後坑,聚族而居,二家相依爲命,共建頂後坑祖厝 而居住,二支房派和睦,業績昭著,經數十代繁衍,現發展人口3500多人,而散居外地及旅 外僑親共約一萬多人,後坑楊氏祖先以勤勞爲本,不辭勞苦,跨洋過海及向外謀生,目前形 成僑區,楊氏族人愛國愛家,在宣統元年(1908年)旅居海外宗親捐資創辦道南學校成爲南 安最早的僑辦學校,九十多年來英才輩出,地靈人傑、繁衍旺盛、熱心公益,2000年退休幹 部楊碩雄捐建道南學校教學樓。2001年旅菲僑親捐建宿舍樓一座;2002年旅港楊子卿及宗親 ,鄉賢捐資添置電腦室,多媒體、語音室、校路、操場等,後坑村中道路條條築上水泥路, 高樓林立,人文會翠,經濟發達,生活富裕,繁榮昌盛。
(2)金淘院口:院口舊稱員峤,地處金淘東端,龜魚鎖口,三面環山,貫穿村中的九曲溪 源于南面筆架山腳,注入淘溪彙合于晉江東溪,全村占地約2平方公裏,院口處于菩提古院 門口前方故稱院口,它有一傳奇說法,村西北面淘溪邊上有一龜湖山是載員峤的大龜化成的 ,而成院口楊氏祖地,先祖認爲這地龍脈旺盛,與其他地方不同。院口楊氏靠白手起家,又 是多族姓居住地方,從孤身一人發展到至今1500多人,地靈人傑,人才輩出,當今有師長楊 映雪,付師長楊奕和(醫學專家空軍第三醫院院長),楊奕爐夫婦均任化工部處長,其子任 航天部高級工程師,還有團級、營級多人。經過艱辛努力,現經濟騰飛,面貌煥然一新。
(3)杏田橋內楊氏:明朝中期,安溪三洋邦政公徙遷杏田橋內(稱錦橋)爲肇基始祖,錦 橋地處四面環山,中有一條溪穿過,遠祖利用溪的雙側邊岸裁種龍眼樹高數丈,樹圍複蓋溪 中,即有經濟效益,又不礙農田耕作,錦橋地靈人傑,以能工巧砸爲突出,艱辛創業,繁衍 至今400多年,傳六房,人口1200多人,原破爛平屋都改建樓房,舊的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 。
(4)金枝(溝邊)楊氏:楊氏在明朝年間,由建業公遷入金枝,地處三面環山,面前東溪 水流經,先祖勤勞耕雲以農爲主。近代經商,加工業、廠房如雨後春筍進入金枝,可見一派 生機。始祖建業公賜進士第;官拜奉議大夫,祠堂一座,年久失修,繁衍至今人口3100多人 。
(5)洪濑街楊氏:由真軒公在明朝年間遷居洪濑街和三林下尾,繁衍至今十八世,現散居 集鎮的東、西、南、北街和霞美村,楊姓團結和睦,精神奮發,敬老愛幼,鄰裏互助。洪濑 街出了幾位百歲壽星,其中楊氏占了1名,十二世楊公勇德配王氏慈恭亨年百歲。46年楊母 舉行壽典,福建省各界頭面人物紛紛前來祝壽、送扁、題詞、題詩敬賀,繁衍至今400多人 。
(6)石井華美楊氏:華美楊氏三房福沖公在宋未元初,由晉江徙遷南安華美四房福惠芙蓉 建祠崇祀始祖,即玉峰支派後曆兵氛,世代滄桑,宗支失述,迢吾楊子山公讀書清水岩,登 玺進士後歸華美尊爲鼻祖,郡縣之志昭彰,曆金兵南侵元,明金戰人民蕩析離居本原眇茫, 迢吾祖雍齊公沐皇恩受,宣德、欽命奉玺書從王三保出使西南夷晚年與房公祖仲禮公複歸華 ,故土仍尊爲始祖。十二世孫壬申科進士有祠堂,石井前埔、山後、水頭山前,石井九裏遼 都是同根祖繁衍至今有人口1830多人。
(7)梅山競豐:先祖由泉州遷入南安曆經幾百年,繁衍90幾人。
(8)梅山董山尾楊厝店:二楊姓分別從晉江芙蓉、晉江後洋、遷居南安肇基,繁衍十幾代 至今100多人。
3、楊肅公派下:
(1)官橋五寶楊氏:
楊肅公隨父入閩,初居福州後遷居南安水頭樸裏鄉高美村,其祖居屬”秧苗穴”寶地,子孫 繁衍遠播,分布晉、南、惠、同安、莆、仙、長樂、浙江、廣東、台灣等地。肅公第四世祖 熊飛公徒居南安官橋社莊爲始祖,九世祖萬桂公生三子,長子澤公守社莊,次子俊公複遷仙 遊,與公分支塘上,澤公生四子,真保公守土社莊進保公分支晉江蓮潭,福保公分支晉江甘 棠,賜保公分支同安美市。現今五寶地帶交通發達,地理條件優越,族親務農、經商、辦廠 爲主,僑屬多,經濟繁榮,人丁興旺,至今已繁衍10000多人。
(2)榕橋西福楊氏:
楊肅公後裔十一世賜保公移居同安美市繁衍,後君生公從同安霞路分崎仔下遷移榕橋三十都 西福爲肇基始祖傳六柱,現有人口1000多人。五柱芳照,紹遠在150年前分居台灣,現人口 發展有1萬左右。西福地理條件優美,前面小溪繞過後靠石船山,覺海山、滿山都是岩石, 有百丈砰之稱,傳說古代半仙羅遠趕石要去填入東海,趕到此地,其中一塊拌傷了羅遠的腳 ,故被罵爲死石,結果石頭就不動了,即形成了今天的石頭山,百仗砰。早時西福的覺海山 還盛産覺海茶,能治病暢銷東南亞而出名。
4、李西油園楊氏:
油園楊氏族人由漳州來後坑山旗,再從山旗遷來油園十載約200多年,沖懷公開基始祖,繁 衍至今人口1400多人。
5、露江楊氏:
于清朝中晚期間由東田南坑蔡邊遷入露江,至今繁衍424人。
5、昭穆
楊氏字行各地不異,入南肇基始祖所修訂的族譜,衍派各地新舊續編昭穆行第謹錄如下:
1、洽水頭、溪美井腳街、楊氏:
敦樸崇春、節時鴻正、方士文遠、萬世永昌
儒道浩太、千派猶興、自茲以進、可立爲行
2、東田山格楊氏:
子興道德永世承,宣壽茂顯榮克紹,
富貴油昌,水湖木本,戰其希香。
3、金淘後坑楊氏、梅山董山尾楊厝店:
道聖天清光世德、孝悌忠信發祯祥
仁義禮智根源固、富貴榮華福澤長
4、金淘院口楊氏:
椿應維廷,啓元文鳳,高翔宇翼,式安敦功 ,炳煥清,德永存。
5、院口橋頭楊氏:
永豐捷尊政,義沈淵源,詩斯禮樂。
6、榕橋杏田橋內,下廳楊氏:
世士垂統、道德文章、必達佳升。(舊字行)
忠良慈心獻,詩書振朝廷,恢複國昌泰,華運亨大榮。(新字行)
7、金枝(溝邊)、梅山競豐楊氏:
守本兆成,君仕學道景
文元允啓祖,朝廷用才宏
繼世維仁孝,光垂經綸貞
家聲大振起,缵述德克明。
8、洪濑街、三林下尾楊氏:
汝若繩于宗祖,乃可贻之子孫。
9、石井華美、前埔、山後、九裏遼、水頭山前楊氏:
诒孫謀、燕翼子、晉朝啓宇、建邦叔向、賜凱傅家。
10、楊肅公派下,蓮塘五寶、楊氏
大基令宗、從廷兆紹,敬承丕緒
振起宏規,和洽忠恕,功隆創垂。
八閩弘農總字行
無宗進鴻烈,丕建儒文孫
澤世皆允德,章玉秀榮雲。
11、榕橋西福楊氏:
漢章元運鹹舒芳,克紹諸基奕祚煌
長發和祥增祖德,崇祯複見起榮光。
12、油園楊氏:
沖懷協祚,秉正文章,朝思裔長
孝友移謀,詩書啓後,其昌。
13、溪美露江楊氏:
淇桄炯培,欽汝樹熙奎,鍾滋桂煥堯,
6、外遷
楊氏入南安,曆經種種自然災害和戰亂的磨難,爲謀生,楊氏祖先陸續外遷,向外發展。
1、石井華美:華美族譜記載因水患,在清朝就有遷居台灣仕仔頭、廣東、建陽、福州、永 安。
2、榕橋西福楊氏:據族譜記載,五柱芳照在150年前分居台灣繁衍至今約有人口10000多人 。
3、楊肅公後裔:早期就有分居晉江、同安美市、仙遊、長樂、漸江、廣東等地,另有遷居 台灣,菲律賓、馬來西亞。
4、洽水頭楊氏:在明朝期間有分居台灣及香港、新加波。
5、井腳街楊氏:敦素公派下在民國初期有部分到台灣謀生後變爲定居,發展有近百人。
6、東田山格楊氏:在清朝期間有徒遷浙江、溫州繁衍至今有數千人。
7、金淘後坑楊氏:後坑自然村,人多地少,可人傑地靈。早在二百多年前,因謀生不易, 爲了生計,就開始往南洋開拓謀生。至抗日戰爭前,95%發上的家庭都是僑屬了。由于有僑 居的基礎,故造就了像菲律賓楊應琳財團及印尼楊健強的宏厚實業和衆多鄉親在港、澳、南 洋各地謀生的實業基礎。還有散居在全國各地的,如早年分居浙江、溫州、平陽、蒼南、北 京、上海、杭州、深圳、廈門、泉州、南安等地的人口也約有一萬多人。
8、金淘院口:院口曆經300多年的拓展,人丁繁衍數以萬計,由于人多地少,早期就散居于 閩南、潮汕等地。還有旅居菲律賓、印尼。旅菲族親楊奕注系菲律賓一代僑伶,在菲律賓還 有多人任弘農宗親會,董楊宗親會理事長。
印尼族親楊式魁 、楊明照、楊男輝、楊勇峰 祖孫三代是印尼總統(蘇加諾、瓦希德、梅加瓦蒂)之親信。楊式魁家族所開創的鋁業跨國 公司跨五洲。
譜 牒
南安楊氏源遠流長,曆代祖先編撰的族譜,宗法、譜法、譜例、譜圖、譜傳、家訓,人物, 記載著十分寶貴的家族史料,但在”文革”期間,”破四舊”,各地族譜受到毀壞、遺失, 廿幾年來南安楊氏各支派先後組織修譜和續編。
1、《溪美井腳街楊氏族譜》
曆遭水火災害,文革浩劫,曆代積存楊氏家譜史料流失殆盡。于1997年楊昌仕,楊永華等在 民國甲戌年(1934年)編撰的《洽水頭楊氏族譜》基礎上重編《溪美井腳街楊氏族譜》已完 成。
2、《金淘後坑楊氏族譜》
自清康熙三年始(公元1664年至1906年)至光緒三十四年止,一共進行修譜七次。1906年至 1997年族譜失修,2002年後坑 新一屆宗親董事會曆經周折,搜錄資料整理,並印了後坑族 譜,使族史永志不忘。
3、《官橋蓮塘五寶楊氏族譜》
在楊氏族人的重視下,于1998年重修族譜,並續編完畢。
4、《院口楊氏族譜》
院口族譜經九十多年的續補,今已普查編撰完善,其中略述了院口族親之淵豚衍裔,祖祠沿 革、滄桑巨變之概況。更著力于記載族裔是如何在求生存中謀發展,從而楊其懿德風範,頌 其自強拼搏,開拓進取,敬業奉獻之精神。共同弘揚祖德宗功,樹風範,啓後昆,激勵未來 ,崔奮進之目的。
5、《榕橋西福楊氏族譜》
原舊譜于民國初重修,設有楊氏專人負責保管現完好無損。
6、《榕橋杏蓮橋內楊氏族譜》
原族譜不規範,有些記載不祥,于1947年,經族人研究,尋根,重新修譜,並增編新行弟, 現保管完好。
7、《石井華美楊氏族譜》
在清乾隆三十三年修譜。
族人重視于1997重修祠堂,並續修族譜完畢。
8、《金枝楊氏族譜》
正在研究重修。
9、《洽水頭楊氏族譜》
民國甲戌年(1934年)編撰,現繼續補編。
10、《洪濑楊氏族譜》
正在收集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