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19時25分,國家一級導演、動畫片藝術家戴鐵郎因病辭世,享年89歲。
他是北京電影學院培養的第一屆美術系動畫專業學生,曾參與制作過《小蝌蚪找媽媽》《牧笛》《草原英雄小姐妹》等民族風格濃郁的經典動畫,退休前十年才擔綱導演,卻以《我的朋友小海豚》《九色鹿》《黑貓警長》等佳作,在中國動畫史上産生了深遠影響,更爲幾代人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憶。
那個“眼睛瞪得像銅鈴、耳朵豎得像天線”,神氣又果敢的“黑貓警長”,教會了當年的小觀衆們何爲善、何爲惡,也向他們呈現友誼的可貴、大英雄也會逝去,一路陪伴他們成長。然而1987年,第5集播映之後,片尾預告的下一集再也沒有到來。直到很多年之後,一些觀衆才知道,那是因爲身爲導演兼編劇的戴鐵郎到了退休的年齡。
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在訃告中評價,戴鐵郎“具有濃厚的兒童情趣,敢于開拓,充滿想象力”,始終以飽滿的熱情爲少年兒童創作動畫片。
而在他生前卻說,自己常常以少年兒童爲師:“一個是想象力;第二個,我向他們學習到,做人應該很真實。”
從“中國學派”到“科普蹊徑”
原籍廣東惠陽的戴鐵郎,1930年出生在新加坡,10歲時才隨父親回到中國。青少年時代,他曾輾轉香港等地,直到1949年投考北京電影學校(今北京電影學院),被錄取爲首批美術系動畫專業學生。
戴鐵郎沒有想到,他會在這裏重逢旅港時期的畫友、香港“人間畫會”組織者之一特偉(原名盛松,2010年榮膺“中國動漫藝術終身成就獎”之後病逝)。其時,特偉作爲上海電影制片廠美術片組的代表,到學校裏挑選學員。戴鐵郎曾對媒體說,自己小時候看過《白雪公主》《小鹿斑比》等迪士尼動畫電影,覺得很有意思,于是1953年畢業時,他就和其他幾個同學一起加入了上海電影制片廠美術片組,即1957年之後的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這批同學中,不少人後來也成了上美影的名導,比如《哪吒鬧海》導演嚴定憲、《三個和尚》導演阿達、《雪孩子》導演林文肖、水墨剪紙動畫片《鹬蚌相爭》導演胡進慶等。
上世紀50年代,特偉、錢家駿等人在上美影初探“民族風格之路”,戴鐵郎等年輕一輩也參與進來,先後攝制了動畫短片《驕傲的將軍》(1956)、中國第一部水墨動畫短片《小蝌蚪找媽媽》 (1960)、《牧笛》(1963)、《草原英雄小姐妹》(1964)等,戴鐵郎在其中的角色多樣,包括但不限于動畫師、原畫師、美術設計和人物設計。這些作品在當時便已走出國門,在戛納國際電影節、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上摘得獎項,如今回看,更是動畫界的“中國學派”的奠基之作。
然而,直到1979年,戴鐵郎才得以出任導演,那時他已正式入行26年之久,年屆50歲。
戴鐵郎曾在接受電視采訪時回憶,面對獨立執導作品的機會,他經過深思熟慮才決定了選題方向:“當時,民族(風格),我們廠是比較突出的,一些神話題材和民間故事也不少……我覺得自己應該選擇現代題材這種比較少的,而且是帶一些科學知識。”
戴鐵郎的第一部導演作品《母雞搬家》(1979),講的是新出現的機械化養雞方式,片中還出現了太陽能、新式飲水機、電梯等“先進科技”;之後的《我們的朋友小海豚》(1980),通過描摹少年和海豚間的美好情誼,傳達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願望,1982年獲得意大利國際兒童和青年電影節總統銀質獎;同時期還有一部《小紅臉和小藍臉》(1982),單看片名已經很難猜到,兩位“主角”其實是乳酸杆菌,戴鐵郎創作這部動畫的起因,是發現有的小朋友不愛刷牙,在當年,它同時受到了兒童和家長們的喜愛。
《黑貓警長》
戴鐵郎的畢生得意之作《黑貓警長》,同樣是一部現代主題、具有科幻氣質的動畫作品,與當時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主流創作取向頗有距離。據戴鐵郎說,最初他是在一個書攤上讀到了一個不長的童話故事(原著作者爲諸志祥,2015年在上海辭世,享年74歲),認爲很適合改編動畫,目的在于教孩子“明辨善惡”。但當他將這個想法講給廠裏同事時,卻並沒有獲得支持,對方表示:“這種本子沒什麽好改編的——要改你就自己改。”
戴鐵郎說“好”,于是兼任了《黑貓警長》的導演和編劇。
他帶著一群剛進廠的年輕人擠在一間30平米的工作室,根據青少年們的意見不斷修正角色造型,還從特意訂閱的國外科技刊物中汲取靈感,用10個月制作了最初的兩集,不料在內部放映之後就被叫停,原因是“打打殺殺,不符合傳統美學” 。直到一年半以後,才獲得了上映的機會。由于當時電視還不普及,《黑貓警長》大都是在電影院的兒童場次播放。戴鐵郎曾回憶,聽聞放映得到了兒童觀衆的熱烈歡迎,自己受到了很大鼓舞,“讓我覺得自己走的路是對的。”
從1984年到1987年,《黑貓警長》陸續制作了5集,將原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首屆中國兒童少年電影“童牛獎”,以及首屆優秀兒童少年電影“油娃獎”收入囊中,播出時每每在社會上引起轟動,還帶動了漫畫和周邊産品的銷售。這一切並沒有讓戴鐵郎和其余主創獲得紅利,爲了撫養一雙兒女,有時候戴鐵郎還要趁周末到嘉定給人兼工。但給他帶來的自豪感和滿足感,卻是持久的。他曾經收藏了《黑貓警長》的同款玩具摩托車、直升飛機,一件被人丟棄的印花T恤,還親手捏了個“黑貓警長”的泥人,擺在窗台上天天看。
可是第5集播完之後,他就要60歲,到了退休的年紀。他只來得及做完《森林,小鳥和我》(1990)和《警犬救護隊》(1993),就離開了供職一輩子的美影廠,沒有被返聘。而他主持的動畫系列片《黑貓警長》,定格在了用手槍打出的四個字:請看下集。
最近播出的紀錄片《激蕩中國》裏,收入了一段早年的專訪錄像。其中戴鐵郎說:“我沒覺得有遺憾,我覺得我做了一件我該做的事情,哪怕這種該做的事情並沒有結束。活著的時候能夠有這麽一個作品,我覺得也對得起孩子。”
2010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制作的電影版《黑貓警長》與公衆見面,戴鐵郎擔任該片導演;2015年,又有一部制作更炫、背景更宏大的“IP大電影”《黑貓警長之翡翠之星》公映,他的角色爲“藝術顧問”,與新版導演多有交流。
在妻子和女兒分別離世後,晚年的戴鐵郎長居浙江杭州,唯一的兒子則因病留在上海。盡管視力和行動能力都有退化,戴鐵郎仍堅持創作,活得很樂觀,只是偶爾會對訪客感慨:“我要是再年輕一點,就好了。”
采寫:南都記者 侯婧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