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爲媒 翰墨傳情
——訪青島市台屬聯誼會常務理事、畫家李英建
◎撰文/賀中 ◎攝影/于風亮
李英建,1966年生人,現爲青島市台屬聯誼會常務理事,山東科技大學兼職教授,海東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美術家協會會員,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黨員,黃島區書畫院院長。
李英建自幼習畫,筆墨耕耘幾十載,尤愛畫竹,他以畫筆爲媒,致力于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其作品被人民大會堂、曆史博物館、中南海、西安博物館、海東群藝館、甯夏畫院,及歐美、日本、新加坡、韓國、印度、馬來西亞等國際友人收藏。
做人當君子 君子當如竹
台灣與大陸之間,一水相隔,幾十年歲月彈指一揮間,“大伯李光恩隨部隊去了台灣,與大陸之前一度失去了聯系。台灣開放赴大陸探親時,兩岸經濟狀況差距不小,大陸那時真的很困難。”
李英建回憶說:“那個時候我還不是很大,記得大伯帶了電視機和許多金戒指,還帶回來一些錢來改善親人生活。故土之人心常系,並不在于繁華榮枯,而在于風土鄉情依舊,在于親友家人溫暖和親情。歸來的喜悅,也不在于他的落魄富裕、成功失敗,而在于他終于落葉歸根,倦鳥知返。”
大伯的事情,爲李英建埋下了一顆愛國的種子,並用自己的方式——畫筆,搭建起一座溝通的橋梁紐帶。
“我15歲左右開始畫畫”,李英建在采訪中說,當時沒有專門教畫畫的機構,自己的藝術啓蒙源于當時濰坊臨朐老家一位地方名家李達源,他擅畫墨竹,“我經常跑到他家裏去看他畫畫,然後回家自己畫。”觀其形,察其象,求其韻,李英建細細揣摩,大膽落筆,于一點一滴的積累中,收獲著、欣喜著,並且愛上了畫畫這件事。
“我大學時報考了南京藝術學院國畫系,後來又考入天津美院,師從著名書畫家霍春陽老師。”因爲熱愛,李英建走上了一條專業研習書畫之路。
竹,君子也,由內而外。早在《詩經》中,古人見竹疏朗潇灑,便想起君子。歐陽修也言:“竹色君子德。”古人以竹追思君子,見竹如見君子。鄭燮一生,更是癡竹如命,置身竹林,宛如與君子作伴,以此勉勵自身。世謂竹如謙謙君子,君子之姿,亦是竹之姿也。唐代張九齡亦詠竹,稱“高節人相重,虛心世所知”。自古至今有許多畫竹名家愛竹、畫竹,比如墨竹名家文與可,“甯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蘇轼。
李英建亦是愛竹之人,院內植有竹子,常去各地竹林寫生,“竹林各有千秋,我取其一枝一葉,回來再創作,就像煉鋼、采礦一樣,先去采集原材料,然後再加工。”李英建通過對竹的點、線、墨、色的不同處理,用其獨特的繪畫語言表現出竹子的清雅、淡泊、剛正、蒼勁等特點。其筆下竹葉圓潤細長,除了“介”與“個”的畫法外,竹有新枝,竹葉有大小、長短相交、疏密有致,濃淡相映。
李英建的畫作在寫意之外融合國學精神,他解釋說:“所謂厚德載物、中庸之道,畫面不能太張揚,也不能不進取。一幅畫中既要創造矛盾,又要化解矛盾,最後達到平和、和諧之意境。”
水墨延伸 翰墨飄香
“獨樂樂,不如衆樂樂”,李英建不僅沉浸在自己的藝術世界中,還致力于文化事業的傳播。多年來,他積極參加各地文化交流,將書畫文化傳播至各行各業。
每到“八一”期間,他就走進軍營,開展“文化擁軍活動”,悉心爲官兵傳授書畫知識和創作技巧,爲部隊官兵送上了豐盛的藝術大餐。官兵們紛紛表示,這是一次文化的熏陶和心靈的淨化,能夠面對面與這麽多的書畫名家互動交流,深受鼓舞,更加堅定了愛黨、愛國、愛人民的信念。
他曾受邀赴宋慶齡基金會和甯波仲興科技生物有限公司開展文化交流。爲基金會會員及企業員工揮毫潑墨,創作出一幅幅優秀的書畫作品,讓更多的人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汲取精神成長所需的人文正能量。
他利用寒暑假爲中小學生無償培訓書畫上數百人次,同時也給老年學員提供多種形式書畫知識的指導與師範。經常無償爲社區市民捐助字畫,豐富市民文化生活。
另外,李英建勇擔社會責任,他作爲黃島區政協委員,提交了關于增加完善主要景區“遊客自助寄存服務設施”等衆多提案。
來源:今日青島Qingd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