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很久以前,現在的景福鎮還不叫景福,也不叫向陽,而是叫三詩灣。後來老祖宗們從湖廣一帶遷徙而至,在這裏繁衍生息,久而久之,三詩灣就成了景福院,說起這景福院的來曆,還有一個傳說呢!
傳說當年湖廣填四川的人落戶在三詩灣,在這裏修了江心廟、火神廟、關帝廟、敬天宮和黑神廟這五座廟宇。由于三詩灣的人燒香拜佛誠心誠意,五座廟子香火晝夜不熄。神靈們被虔誠的三詩灣人打動了,他們在三詩灣各顯神通,保佑這裏的人們一年四季平平安安過上好日子。關帝在如今的魁字灣寫一個"魁"字,寓意是"魁星點鬥,獨占鳌頭"。黑神又捉了些烏龜放到河裏,意思是"龜齡長壽"。火神就在堰坎上種上一棵大柏樹,這棵大柏樹大到要幾個人牽手才能圍住,樹幹象劃船的撓片(槳),高好幾丈,枝葉茂盛,寓意是無水火災害。後來有一首民謠說:"魁星點鬥龜面路,潘家堰坎大柏樹"。從此以後,三詩灣就更加熱鬧好過了。五座廟宇挂紅放炮,香火不斷。觀音菩薩又被三詩灣的人的誠心打動了,就飛到火神種的大柏樹上(大柏樹上確實有一座觀音菩薩的石像)來保佑三詩灣的人。
後來又流傳這樣一首民謠:"三詩灣象條船,觀音菩薩掌撓片,百事如意魁星現,景美福長萬萬年。"而景福院,就是根據這首民謠而來的。清朝嘉慶年間的《三台縣志》在卷四寺觀志中對景福院有這樣的記載:"景福院,縣南九十裏,(南宋)紹興三十三年建。(清)乾隆元年補修"。
景福鎮因景福院得名,地處三台縣南部,距三台縣城40公裏、射洪縣城28公裏,轄區面積98.96平方公裏,是南路大鎮,也是距離三台縣城較遠的鎮之一,是原向陽老區所在地。
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建老場,名義隆場。南宋隆興二年(1164年)建關帝廟,清乾隆時建新場,名景福院。由于景福院比義隆場人多熱鬧,遂將義隆場集期解散,合並爲景福院逢場,從此老場新場統稱景福院。清末民初爲室火鄉,民國24年(1935年)設景福聯保,民國29年建景福鄉,1951年老場改爲義隆鄉,1955年10月,撤銷義隆鄉合並到景福鄉,1956年分鄉,將原來的義隆鄉改爲雙樂鄉。1958年10月1日成立景福人民公社。1967年7月更名向陽公社,1984年3月改爲向陽鄉。1986年撤銷向陽鄉,設景福鎮,隸屬向陽區。1992年9月,雙樂鄉、方垭鄉、茂隆鄉、金星鄉並入景福鎮。1995年10月,雙樂劃出單設雙樂鄉,2019年底雙樂鄉並入景福鎮。
方垭,場鎮駐地在縣城南44公裏的吊嘴。1949年前大部分歸景福鄉管轄,其余屬觀橋、安居鄉。1951年建立太和鄉,1956年中期撤銷,同年底恢複建制。1958年改爲太和公社,1981年改爲方垭公社,以境內方垭渡槽命名。1984年改爲方垭鄉,1992年並入景福鎮。
茂隆,場鎮駐地在茂隆場。此地原有夢龍廟,後漸形成聚落,民國21年興場,取名夢龍場,民國23年前歸室火鄉管轄,後分屬景福、樂加鄉。1951年建立夢龍鄉,1954年改名茂隆鄉。茂隆,有興旺發達之意。1958年改爲茂隆公社,1984年改爲茂隆鄉。1992年並入景福鎮。
金星,場鎮駐何家溝,距縣城58公裏。1961年行政區劃調整時,由茂隆、雙樂、向陽公社各劃出部分生産大隊組成。因此地有一金龍橋,故名金龍公社。1967年更名爲金星公社。1984年改爲金星鄉,1992年並入景福鎮。
雙樂,原名義隆鄉,駐地李家樓,俗稱尼姑廟,因尼姑修行太苦,改名雙樂。民國初年屬室火鄉(今景福鎮)所轄。民國29年(1940年)屬景福鄉。1952年8月從景福鄉劃出建義隆鄉。1956年3月撤義隆鄉,同年11月又恢複鄉建制,改名雙樂鄉。1958年建雙樂公社,1984年改爲雙樂鄉。1992年並入景福鎮設雙樂辦事處。1995年10月劃出單設雙樂鄉,2019年底並入景福鎮。
景福鎮是綿陽市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簡稱綜改區)前線指揮部所在地,是綜改區核心建設區之一。轄獨木溝、園壩子、廖昌溝、槐花店、太平山、桅杆灣、觀音堂、鮮家嘴、松樹灣、白沙灣、蜜蜂嘴、胡家壩、松樹堡、方家垭、羅家祠、營盤山、麻柳樹、馬口堰、菩提寺、陳家溝、大屋溝、雙手磨、白鶴灣、土橋溝、陳家祠、金龍、天公山、陡溝、清涼寺、柏樹橋、劉藻溝、崇心寺、雙拱橋、五泉山、宋武溝、王家堰、宋觀廟、王太溝、大石包、鍾鶴樓、狀元碑41個村,有42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5.7萬余人。鎮內有向陽中學、景福小學、金星小學、雙樂小學、茂隆小學,方垭學校,其中向陽中學建于1958年,是綿陽市示範初中,綿陽市甲級校風示範學校,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之前,曾經辦過普通高中,高考升學率一度居全縣同類高中前列。
2015年,景福鎮在鮮家嘴村集中連片流轉土地,發展油用牡丹産業,建立油牡丹産業園。現已連片栽植2000余畝。通過"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或專業大戶)"的運行模式,打造四川省第一個以坡台地爲主的高標准萬畝油用牡丹産業園。油用牡丹品種"鳳丹"耐幹旱、耐瘠薄、耐高寒,一次種植,30年~50年不換茬,號稱鐵杆莊稼,不翻土,省工、省時,提高丘區山、林地的利用,種植5年後爲高産期,每畝400公斤;還有牡丹的花蕊、花瓣和根部也具有非常高的利用價值。同時在鮮家嘴村打造觀賞牡丹園,發展鄉村旅遊,並于每年3月中旬到4月初,舉行牡丹文化節。2018年4月4日,全國首個鄉村振興講習所——三台縣鄉村講習所在景福鎮鮮家嘴九龍山牡丹谷産業園挂牌成立。
2015年11月,一條寬4.5米,長10余公裏的鄉村水泥路將鮮家嘴村、狀元碑村、王家堰村、宋觀廟村、雙拱橋村連接了起來,這一條幸福路極大的方便了村民的出行,也爲産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水産養殖、甜橙産業、桃産業、油牡丹産業等順勢而起,"資源變資本、資本變股份、農民變股東",在産業發展、農民增收的同時,持續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景福豆豉是景福鎮的著名特産,清雍正四年(1726年),楚南(今湖南)安化縣谌益珍攜其子安仕、安忠、安才及妻王氏來川。初留銅梁、大足,後徙景福院,借寓親戚家,除營工度日外,發揚他在楚南安化精于豆豉之藝,傳授其三子,組織家人,用景福院蜜蜂嘴清澈之溪水,先小量生産,所産豆豉,別具風味,有滋潤化渣,色黑顯光,味醇香馥,顆粒均勻,細嫩酥軟,爽口回甜的特點。因需求大增,谌益珍及其子輩,便正式辦起豆豉作坊。谌益珍之孫谌孝周,在清乾隆中期,正式開設醬園。商號爲"如玉成"。後又爲"如意成",商標名"安化豆豉"。從谌孝周至谌殷鸾的四世中,列強入侵,戰事頻繁。第一次世界大戰,帝國主義無暇東顧,國內民族工商業得以興盛,這個時期,谌氏子孫盡力開拓"如玉成號"醬園,由于經營有方,到谌德宣時已因開設"如玉成號",産銷"安化豆豉"盛得資曆,除置産業外,並爲"如玉成號"創業者谌孝周建立"笃祜祠"。在皇蘭灣營造住宅,庭堂廣邃,且生員輩出,例授翰林院孔目,此時的谌氏,馬騰于槽,人喧于室,俨然成了大家。"如玉成號"醬園,也不僅僅是一個商號,而且代表谌氏門第的招牌。到了谌殷鸾手中,"如玉成號"已年産大、小豆豉3000壇(每壇約重100公斤)。民國7年(1918年),"如玉成號"醬園毀于軍閥混戰中,"安化豆豉"也瀕于破産,事平後數年,谌益珍七世孫谌舜卿,谌時卿雖小量恢複生産,但質量和數量遠不能和當年比美。如玉成"等四家醬園,但産品不及"安化豆豉"。如玉成號醬園也在抗戰中停産。1984年10月,向陽農具廠部分轉産,加工豆豉,尋得如玉成號、天玉成號幾位老工人參加操作,並深得過去一些工藝,更名爲景福豆豉。是年景福豆豉被綿陽地區供銷社系統評爲優秀産品。現在景福豆豉年産量約1.4萬公斤。景福豆豉釀制技藝于2013年被評爲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景福禅院又名關帝廟,人稱"老廟",始建于南宋隆興元年(1163年),培修于明朝,增修于清乾隆二十九年。至民國時期,三殿重壘,共三百余蹲神像,兩廊建有十殿、廟門前塑有雞腳,無常、靈官、四大天王等。正二殿劉備,諸葛亮居中,左右關羽、張飛,漢朝文臣武將豎立。正中大佛寶殿雄偉莊嚴。景福禅院在"破四舊、立四新"中被毀,1993年在景福場鎮獅子山頂重建,現有天王殿、觀音殿、大佛殿、衆佛殿,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
縣文保單位金龍崖墓群位于金星金龍村,以青杠排山及玉皇坡分布較爲密集。其M1爲多室墓,室內依壁開鑿台階、竈台、案幾、水井、壁龛、馬廄等附屬設施,有單檐懸山頂、六棱中心鬥拱柱等仿地面建築雕刻,有阙樓、天花藻井、壁柱、壁穿等裝飾裝修,有阙樓、高浮雕馬、朱雀及人物等畫像雕刻,該墓葬爲研究漢代該區域的社會發展狀況、民風民俗及喪葬習俗提供了實物資料。
在方垭麻柳樹村有一座建于民國7年(1918年)的王氏節孝坊,是石質仿木構四柱三間五樓。柱前、後均有抱鼓,寬5.1米、厚1.52米、高4.4米。主樓正面上額刻"清旨",匾刻"節孝坊"。龍門枋浮雕"雙鳳朝陽",邊樓浮雕動物。明間額刻"食喪祭",柱上楹聯"兩字昭今古""一誠格地天"。左右梢間均嵌有碑。碑記王氏生平。背面龍門枋浮雕"二龍戲珠",門額"人文紀瑞",楹聯"金石不渝乾坤老""霜雪傲淩日月光"。1999年,被公布爲縣文保單位。
景福鎮有著優秀的紅色基因,抗日戰爭勝利後,在中共四川省委、川北工委領導下,中共三台地方黨組織逐漸恢複。1947年11月,中共三(台)射(洪)臨時工委成立,下轄射洪縣太和鎮工委、三台縣金家區委、富豐區委、景福區委,共有黨員110人。其中景福區委成立于1948年春,書記由中共三(台)射(洪)臨時工委書記兼任,谌浩存(谌浩存生于1924年,景福人。1948年秋,景福區委改建爲西峰工委,任書記,直到解放。1949年12月,任川中遊擊縱隊第十五支隊政治指導員。1950年1月任安居區副區長、征糧工作隊隊長。10月調遂甯專區公安處工作。1957年在遂甯中級法院刑庭工作。1958年10月調廣元工作,1959年調旺蒼鋼鐵廠生技科、民工科工作,任副科長。1961年3月調回三台,任工業局辦公室副主任。1962 年3月任北壩、劉營、幹壩王農場書記、場長。1974 年調任二輕局主任。1980年3月調縣科協任副主席。1985 年3月離休)、孫登壽任委員。同年9月景福區委改爲西峰工委,谌浩存任書記,下轄景福支部、茂隆白鶴灣支部、方垭劉家溝支部等6個支部。
1948年7月,景福區委在抗丁鬥爭中組織中簽壯丁轉移躲藏,使國民黨反動派抓不到壯丁。在菊河、金家、樂加、景福等鄉公所內任職的中共黨員或傾向革命的進步人士,也從中打聽中簽的農民,隨即秘密告知中簽農民提前逃離。景福鄉公所押解壯丁路過土地垭時,地下黨茂隆支部發動當地群衆成功營救了被抓壯丁。同時景福區委(9月,改爲西峰工委)組織鹽場300工人罷工,抗議強拉大悲閣、萬寶泉兩個鹽場的7名工人當壯丁,取得勝利。
原茂隆鄉地主龍衍堂任意擡高押金,逼迫農民換約,否則就強迫佃戶退佃。地下黨茂隆支部發動21家佃戶聯合起來,湊錢打官司,把龍衍堂告到當時的縣法院。在地下黨茂隆支部領導下,佃戶們據理力爭,堂狀告到縣法院。在黨支部的領導下,佃戶們據理力爭,縣法院不敢公開違反"條例",只好按律"公斷",結果逼迫龍衍堂不奪佃,不加租,把假"二五減租"變成了真"二五減租"。這一消息傳開後 ,使茂隆、景福、千子(今郪江鎮)一帶佃戶得到啓示,他們在黨組織領導下,紛紛起來開展公開合法的抗租鬥爭。千子鄉地主王曉堂在景福雷打灣占有田地200多畝,佃戶10多家,他在"二租減租"之際,進行高押奪佃,逼得佃戶走投無路。地下黨組織支使佃戶王國賓、吉孝通等帶頭不退佃、不交租、不納糧。王曉堂帶領20余名鄉丁,企圖用武力搶收佃戶的莊稼,佃戶集體奮力反抗,雙方相持不下,王曉堂見勢不妙,只好草草收場。事後,他爲了挽回面子,便向縣法院起訴,並用重金收買有關人員。最後法院雖然判決吉孝通搬家。但王曉堂兩年的租谷全部落空。1949年3月,安居大地主梁雲鵬,占有田地3000多畝,有佃戶200余家。他住在成都,所收租谷都交佃戶楊海清負責保管。西峰工委一面發動佃戶抗租不交,一面派人利用各種關系做好楊海清的工作,經黨組織的教育,激發了楊海清的階級覺悟,表示願意配合地下黨組織開展奪糧鬥爭。他把所保管的景福鄉八角亭、安居鄉月亮溝兩大倉庫儲存的190余擔租谷,以"無力運送,糧賣不掉"爲借口,采取東拖西推的辦法,直拖到解放前夕,後交西峰工委掌管。12月下旬,路過景福鄉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急需糧草,于是調運了一部分給解放軍。三台解放後,剩余的全部上交三台縣人民政府。
審核:梁勝
編輯 :冉進財
歡迎關注三台縣委黨史研究室(三台縣地方志辦公室)頭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