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修剪大樹,每天可收集多達三噸的樹枝,相當于兩大羅厘的容量。以前,我們須付錢讓廢物管理人員把這些樹枝運到焚化廠。”
居民積極響應環保活動
此外,市鎮會去年也開始循環利用歪倒樹木的枝幹,制成座椅放在鄰裏。短短10個月內,當局共用13棵樹制作了87張木椅,節省了約1900公斤的木材。
通過巧思,丹戎巴葛市鎮會把日常中看似無用的“廢物”轉化成有價值的材料,進一步推動區內的一系列環保和綠化措施。丹戎巴葛市鎮會是我國首個獲頒低碳新加坡計劃(LowCarbonSG)的市鎮會,也是首個獲新加坡環境理事會認證的“綠色基因機構”(Green DNA Organisation)。
這些生態連接點遍布丹戎巴葛社區各處,每個介于100到200平方米之間,種滿了精心挑選的蘆莉草(Ruellia)、龍船花(Ixora)和閉鞘姜(Costus)等植物。鄭業勳就說:“這裏的植物爲多種鳥類和昆蟲提供它們所需的食物和棲息處,而動物在覓食過程中也能傳播花粉和種子,擴大綠化範圍。”
綠色環保的社區環境人人愛,但如何打造和維持大有學問。丹戎巴葛市鎮理事會園藝經理鄭業勳就說,市鎮區內共有約2萬9000棵樹,每棵樹平均六到八個月就要修剪。
丹戎巴葛市鎮會助理總經理安東尼說,市鎮會能夠成功實施環保計劃,少不了居民的踴躍參與。“市鎮會定時通過社交媒體、居民通訊群體和線上線下布告欄與居民分享環保信息。”
居民也積極響應市鎮會舉辦舊物回收活動,去年和今年的兩場就分別捐贈了約2750雙鞋,以及1840公斤的衣服和布料。市鎮會與慈善或環保組織合作,把這些二手衣物分發給本地或區域的特需群體。
從去年5月到今年7月,市鎮會共收集了1040噸木屑,足以涵蓋丹戎巴葛區內的所有樹木。
樹枝、廚余、舊鞋舊衣服,看似毫無價值,這些廢物其實只需巧思就能重獲新生,發揮更大用處。丹戎巴葛通過廢物再利用助區內推行環保和綠化措施,成爲本地首個綠色市鎮理事會“優等生”。
張珊珊說,團隊幾乎沒有任何人有環境管理的背景,大家都是一邊嘗試一邊學習。“居民們這麽積極參與,也鼓勵我們繼續努力,把環保綠化做得更好。”
丹戎巴葛市鎮會副總經理張珊珊說,團隊的另一個工作重點就是打造綠色空間和生態多樣化,拉近居民與自然的聯系。2021年9月至今,市鎮會已經打造了約50個“生態連接點”(Biodiversity Nodes)。
綠意盎然、鳥語花香的生態連接點不僅能通過吸收二氧化碳來淨化空氣,更能點綴鄰裏環境,提供居民一個放松的空間。市鎮會計劃在2030年前,共打造300到500個生態連接點。
除了普通回收桶,丹戎巴葛區內也設有63個電子垃圾回收桶,僅一年就能收集6萬8348公斤的電子垃圾。市鎮會專設七個紙張回收站,去年10月到今年7月收集了5萬5730公斤的紙張。
鄭業勳的團隊發現,修剪的樹枝其實大有用處,于是從去年開始試用木片削片機(wood chipper),把修剪的樹枝經過機器加工成木屑後,鋪在大樹根部的泥土表面。鄭業勳解釋說,木屑可防止野草和菌菇在樹根部位生長,並減少泥土的水分流失,可保護大樹。
除了綠色空間,市鎮會去年也在紅山景巴刹與熟食中心設置食物垃圾處理機,每周可從500公斤的廚余中處理約100公斤的化肥材料,用于種植肥料。在這之前,所有廚余都被丟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