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
2019年末新冠疫情開始蔓延,形成國際危機。新加坡各界慷慨捐贈物資抗疫,表現了可貴的互信與合作;各國互相援助的動人精神,也彰顯了“患難見真情”。然而因長期封控,供應鏈受阻引發了通貨膨脹,加上俄烏戰爭爆發導致地緣政治惡化,全球陷入充滿不信任及不確定性白熱化的局面。除了經濟下滑,社會與生計也充滿了挑戰,中小企業和低收入家庭尤其深受影響。
第二個啓發來自我們的董事兼益昇有限公司創辦人林志堅,如何善用物聯網技術打造智能物流方案,用于集裝箱防盜、溫度和濕度追蹤等,並且不遠千裏將相關技術服務推進非洲和巴拿馬,保證集裝箱在穿越偏遠地區時的安全。該技術獲得當地政府的信任,省去了重重關卡的檢查,安全又高效。這啓示了必須“找對舞台”,耐心找到真正對得上的市場需求,有好土壤自然落地開花。
目前亞細安在高速發展階段,預計2030年將成爲全球第四大的經濟體,屆時7億人口中有60%處于35歲以下,發展潛能巨大。總商會最近進行的調查發現,本地商家最向往的三個國際市場依序爲馬來西亞、越南和印度尼西亞;而國際化的三大挑戰爲:國際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旅遊限制,以及缺乏發展國際市場的人才。
國際化兩部曲:做好本分、找對舞台
這個月也是總商會三年來首次恢複國際商務考察,組團到馬來西亞,獲得馬來西亞中華總商會、隆雪中總和巴生中總的熱情接待,並參訪馬來西亞投資發展局。馬來西亞擁有大量土地和天然資源,而新加坡是區域金融、物流、數碼和科研中心,企業大可以朝向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方向合作,互惠互利。我在此行中深有體會,互信與合作得來不易,應積極耕耘,關系不維系很快就會蒸發,重建需更大代價。
最近我上了企業國際化的“兩堂課”。第一堂是總商會副會長兼昇菘集團總裁林福星,在總商會新中商務論壇上分享進軍中國市場的經驗。他謙虛地表示,當初進入中國市場並不是自己主動,畢竟新加坡企業的規模太小,只能專心地做好本地業務,逐漸名聲遠揚,後來得到中國資方的賞識並獻議合作。這個故事的啓發就是“做好本分”,機會總是留給做好准備的人。
新加坡企業應做個早起的鳥兒,探查國際市場目前的機遇。謹記“小紅點”得聚集各路精英,才能優勢互補、增強實力,總商會或行業商團的群體力量也可以助大家一臂之力,在海外大展宏圖。人力部長陳詩龍近日也表示,即將公布國際化企業領袖培育計劃,幫助本地高潛能公司吸引和留住人才、培養具國際視野的未來商界領袖,也能幫助中小企業的壯大。
冠病疫情就如突如其來的大水漫灌,造成國家之間隔閡,形同孤島,但是當大浪退去,陸地自然會重新連接。亞細安乃至國際市場的向心力一直都在,人心向往的是互聯互通,多元交融,也唯有互信合作,世界才可在幾千年文明的基礎上,讓社會更穩定、人民更快樂、經濟更蓬勃、政府更創新、地球更安全。
近日全球矚目的亞細安峰會、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和亞太經合組織峰會也爲世界帶來了新曙光,各國領袖積極重建互信合作。美中兩國領袖會面洽談更穩定的大國關系,意義深遠。李顯龍總理也指出,亞細安不同國家之間開展實質和互惠的合作,對成員國更有價值;即便許多國家想加強本土生産能力,但沒有經濟體能完全獨立于他國自給自足。
疫情和戰爭使我國認識到供應鏈韌性有待加強,特別是糧食等必需品的供應。所幸我國持續開放、不選邊站的外交智慧,贏得全球的互信與合作,讓國人受到最小影響,經濟也迅速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