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商業區的地鐵站、公園、熱門地點、設施和其他交通樞紐附近目前約有4800個公共腳踏車停放位,陸交局還與市區重建局合作,在空間有限的市區增設腳踏車停放位,截至目前已將12個路邊停車位改建成120個腳踏車停放位。
隨著新腳踏車道的增設,中央區腳踏車網絡擴大約四成,從原本的15公裏增加至21公裏。
“中央商業區和文化區具有巨大潛能,能以步行和騎行爲首選通勤模式。這不只要改善基礎設施和連接,這些固然重要,但也包括改善市區面貌,加強身份和場域營造(placemaking)的機遇。”
“有了路上的標記,就能簡易地滿足大家的需求,騎士也知道該在哪裏騎行。”
陸交局正通過活躍通勤補助金(Active Commute Grant,簡稱ACG)鼓勵發展商提供這些設施,每個項目的建設可獲高達80%補助,最多8萬元。
擴大後的中央區腳踏車網絡也通往市區多個地鐵站,包括東北線克拉碼頭站、東西線丹戎巴葛站、濱海市區線直落亞逸站,及湯申—東海岸線日前通車的珊頓道、濱海灣和濱海灣花園站。這進一步改善公衆通勤時的頭尾一裏路連接(first and last mile connectivity)。
陸交局正探討在中央區其他地方,如烏節、紐頓、裏峇峇利、梧槽和歐南等地區增設腳踏車道。當局將與各個夥伴合作,提升“走、騎、搭”的體驗,鼓勵中央區裏的活躍通勤模式,同時繼續進行宣導和執法,保障所有道路使用者的安全。
易華仁指出,要讓在這些地區步行和騎行更方便,也需要在基礎設施上給予支持,包括設置腳踏車停放位和提供淋浴及儲物櫃等設備。
盡管下著細雨,易華仁和在場的約50名腳踏車愛好者熱情不減,按計劃從國浩大廈分組出發,測試新腳踏車道狀況。
根據陸路交通管理局星期天(11月27日)公布的資料,新設的腳踏車道把濱海灣花園、濱海堤壩、老巴刹、丹戎巴葛坊,以及芳林大廈等多個市區景點和交通樞紐連接起來。
新設的腳踏車道把濱海灣花園、濱海堤壩、老巴刹、丹戎巴葛坊,以及芳林大廈等多個市區景點和交通樞紐連接起來,並可通往多個市區地鐵站。中央區腳踏車網絡因此擴大約四成,從原本的15公裏增至21公裏。
中央區新增六公裏腳踏車道,銜接克拉碼頭、海灣舫和丹戎巴葛等地帶,讓騎士和行人享有更爲便利的通勤網絡。這不僅是市區面貌的又一次轉變,也是我國朝可持續發展目標再挺進一步。
腳踏車道大多設于鋪磚走道上,以紅色和黃色的虛線和實線及騎士圖案標記。陸交局也加寬現有一些交通燈路口和增設新路口,讓行人和騎士行經更安全方便。
通過補助金鼓勵發展商提供腳踏車停放位等設施
住在羅拔申碼頭(Robertson Quay)附近的騎行愛好者王金榜(56歲,海事業高管)說,新設的腳踏車道讓騎士有機會欣賞平時上班途中容易錯過的市區風景。
交通部長易華仁星期天在國浩大廈(Guoco Tower)有蓋廣場爲新設腳踏車道舉行推介。他致辭時說,氣候變化是這一代人面臨的考驗,新加坡致力于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放,主要策略之一便是采取重要步驟使交通更爲綠化和可持續,其中更以“走、騎、搭”(Walk-Cycle-Ride)方案爲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