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將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來分析和解讀從一個生物樣本收集到的大量信息,研發出有實踐作用的大規模解決方案。
南大常務副校長兼教務長林杉教授在開幕儀式上致辭時說,冠病疫情凸顯了疾病在這個相互連接的世界中容易傳播。“若結合數碼和生物學,我們就能更快地探測出威脅、引導政策並指導行動。”
除了爲本科生提供分子科學和信息技術的跨學科課程,以及開發持續教育課程來幫助醫療人員適應臨床診斷的數碼化,中心也會資助超過30名博士生,目前有四人已開始他們的研究。
中心目前也正在研發可通過手機攝像頭分析血液樣本的檢測器。這意味著,醫生未來可在抽取病患的血液樣本後,立刻使用智能手機的攝像頭分析樣本,得到准確的實時結果,從而減少等待實驗室化驗樣本的時間。
格羅夫斯預計,數碼分子分析的市場將在下來10到20年內大幅增長,吸引好幾家價值數十億元的企業加入。
醫生和研究員未來或可使用手機攝像頭,當場在病患面前分析他們的血液樣本,識別出引發不同疾病和導致感染的分子。
教育部長陳振聲星期四(12月1日)爲南洋理工大學的數碼分子分析與科學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Digital Molecular Analytics and Science,簡稱IDMxS)主持開幕,新中心結合信息技術和數據科學來推進生物分子(biomolecules)分析背後的科學,爲實時監測和分析健康或環境信息的發展鋪路。
研究中心創辦主任、南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格羅夫斯(Jay T. Groves)教授受訪時解釋,通過識別和分析構成骨痛熱症病毒的分子,研究員有朝一日可研發出一款成像系統來迅速探測和監測蚊群中是否帶骨痛熱症病毒,在人類還沒受感染前即消滅病毒。
南洋理工大學的數碼分子分析與科學研究中心,結合信息技術和數據科學來推進生物分子(biomolecules)分析背後的科學,爲實時監測和分析健康或環境信息的發展鋪路。
新中心坐落在南大實驗醫學大樓內,它在10年內會獲得約1億6000萬元的資助,當中9400萬元來自教育部,其余則是南大和新加坡國立大學投入的資源。
中心預計會有100名全職研究員和教職員,他們可來自生物學、醫療科技、化學、電腦科學和人工智能等領域。
新中心10年內將獲1億6000萬元資助
中心希望在接下來10年內完成這個工具的開發和測試過程,並推出市場讓公衆使用。
就像人們目前可從手機獲取實時交通信息一樣便利,中心的目標是開發能力,可實時追蹤病毒感染和顯示疾病存在的分子標記(molecular signature),用于骨痛熱症和瘧疾等蟲媒病的大規模監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