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星期天(12月18日)國際客工日,勞資政糾紛調解聯盟(TADM)向《聯合早報》透露,拖欠客工薪金的投訴近年大量減少,2022年每個月平均有160起,遠少于2019年的410起。
客工追回欠薪 贈調解員錦旗致謝
因疫情周轉不靈 多數公司並非故意欠薪
若有同事或同鄉遇上同樣的情況,張明勝會告訴對方,調解員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樣,遇到問題時可以大膽尋求幫助。
向故意欠薪雇主解釋 調解比到索償庭便利
絕大部分雇主最終都會同意接受調解。面對非常不合作的雇主,調解員也可通報給人力部調查。
張明勝(51歲)2021年10月來新加坡工作,在一個建築工地擔任木工。他今年5月發現被拖欠了超過一個月薪金,數額超過2400元。這導致他日常生活出現問題,甚至沒法寄生活費給家中76歲的母親和兩名正在上大學的孩子。
涉及拖欠客工薪金的投訴在過去幾年大量減少,多數公司並非故意拖欠薪金,這種情況多因冠病疫情導致資金周轉出現問題所致。
因此,所有的調解員都必須熟悉所有相關法令,必要時建議或教育雇主有關法令的內容,以免他們觸犯當中條款。
梁挺煥原本在人力資源領域工作超過20年,他在2020年決定辭去工作出國旅遊,但正好碰上冠病疫情,因此就決定轉行成爲一名調解員。他說,協助客工和雇主達成圓滿共識帶給他很大的滿足感,而被授予錦旗則令他受寵若驚。
勞資政糾紛調解聯盟透露,今年每月平均有160起拖欠客工薪金的投訴,遠少于2019年的410起。去年,僅約1%薪金索賠案涉及有能力但拒絕支付全額薪金的雇主。
翻譯助理經理紮亞蒂(Jayati Ghosh)說,雖然有些法律詞彙在其他語言中也有,但翻譯中也必須考慮到客工的教育程度,有必要逐字逐句翻譯,確保客工聽明白。
另外,在2021年,只有約1%的薪金索賠涉及有能力但拒絕支付全額薪金的雇主。
他描述:“當時我到公司的辦公室要說法,但是公司的人根本不理睬我,我十分絕望,7月就去人力部投訴。人力部把我轉介到勞資政糾紛調解聯盟,調解員向我了解情況後,安排我和老板調解。”
一些公司不熟悉雇傭法令,尤其是中小企業,他們並不清楚員工在休息日上班須享雙倍工資。因此,所有的調解員都必須熟悉所有相關法令,必要時建議或教育雇主有關法令的內容,以免他們觸犯當中條款。
——勞資政糾紛調解聯盟 調解員拉妮
然而,張明勝和老板的第一次調解以失敗收場。原來,他被拖欠工資後與工地負責人起沖突,名字從工地工作人員名單中移除,不能回工地工作,老板卻指責他違約,要他賠償。“由于雙方沒有達成共識,所以都很不愉快。第二次調解時,因爲老板掌握了證據就很順利,他答應出信讓我轉公司,也直接償還拖欠的薪金。”
他說:“我覺得調解員就像家人。身在異鄉打工,有人像家人一樣關心你,幫了這麽大的忙,挺讓人覺得溫暖的。我知道新加坡沒有請長官吃飯的習慣,于是特地在網上訂制了感謝錦旗,托朋友從中國帶來,以親自答謝調解員。”
在這種情況下,調解員會協助雇主和客工溝通,了解雙方面對的問題,然後讓雙方達成協議,例如通過分期付款,盡快還清拖欠的薪水,或是給予雇主更多時間籌集款項,再支付拖欠的薪水,並由專門人員監督,保障客工利益。
聯盟的調解員拉妮(Rani Kaur)說:“自從冠病疫情開始,許多公司都面對財務困難,過去兩年大多數個案都不是雇主不肯支付員工薪金,而是他們面對資金周轉問題,例如許多項目被取消,或是他們的客戶拖欠費用,導致他們無法按時繳付薪金。”
拉妮也說,另一個常見的情況是一些公司不熟悉雇傭法令,尤其是中小企業,他們並不清楚員工在休息日上班須享雙倍工資。
調解員梁挺煥解釋:“第一次調解的時候。雙方情緒比較高漲,且存在誤解,另外公司也需要時間准備證據。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一般會另外安排調解,讓大家都有時間冷靜下來,並收集證據,以更好地了解情況。”
中國客工被拖欠超過一個月薪金,家人生活費都成問題。他在勞資政糾紛調解聯盟幫助下成功追回欠薪,特地訂制錦旗以表謝意。
張明勝說,當時擔任調解員的梁挺煥(53歲)非常有耐心地了解他的情況,協助他直接與雇主協商工資問題,這讓他非常感動。
她說,調解過程中,她會體恤情緒壓力大的客工,仔細聆聽他們的遭遇,但也會嘗試勸他們冷靜,以確保調解結果令人滿意。
母語爲孟加拉語的紮亞蒂原本是名教師,她早在2009年就加入人力部擔任翻譯,並且在聯盟2017年成立後入職,成爲聯盟首位孟加拉語翻譯員。
至于不谙英語的客工,勞資政糾紛調解聯盟也有內部翻譯人員可協助客工、雇主和調解員溝通。
對于真正故意拖欠薪金的雇主,協調員會耐心向他們解釋調解的作用,例如,進行調解比到雇傭糾紛索償庭(Employment Claims Tribunals)更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