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養殖觀賞魚,養殖海魚的難度更大,單是降低魚被細菌感染就得花很多工夫。據林金水說,觀賞魚屬于淡水魚,水中須過濾處理的細菌有300多種,而海魚是鹹水魚,須處理的細菌超過3000種。
讓養殖場科技化得投入大筆的前期費用,需要長時間收回成本,但林玮欣認爲這是一條必須走下去的路。其中一個原因是員工越來越難聘請,不得不讓一些作業程序自動化。
餐桌上的新加坡1
林金水和林玮欣也發現,魚的肉質變得更細致,吃起來的口感更佳。據JAH Cultura行政總裁陳崇輝介紹,會有這樣的變化,是因爲陶瓷鋁塊沉浸在水裏,改變水的分子結構,進而改善了水質,並且增進魚苗吸收營養。
Ebizu水産養殖的創辦人林金水(55歲)告訴《聯合早報》,開設在養殖場旁的亞林釣魚場每個月被釣走大約6公噸的海魚,包括金目鲈、龍虎斑、紅友魚、銀鲳魚等。
農曆新年將至,家家戶戶忙著辭舊迎新,包括張羅豐盛的年菜,讓一家人在除夕夜好好吃上一頓。要做好一年中最重要的這一頓飯,魚蝦菜一樣也不能少。
林金水說:“傳統的作業方式和高科技互相結合,可以爲養殖業開創新局面,爲我們進軍本地零售市場先打好基礎。”
林金水自小喜歡魚,小學期間的六年裏,平日下課後和周末只要有時間就會到叔叔開設的觀賞魚養殖場幫忙,又餵魚又換水。學校假期時,他更是把時間都花在養殖場,通過實踐一點一滴累積養魚的知識。
魚養在魚池裏免不了發生打架受傷的情況,又或者是有魚受細菌感染,以往把受傷和生病的魚隔離開來,在沒用藥的情況下,魚的傷口需要三四個月時間複原。使用科技産品後,受傷的魚在一兩個星期內就恢複健康。實驗也發現,養殖場海魚的死亡率也下降。
養殖場也在研究以水果進行發酵,制成養魚用的益生菌,取代購買現成産品的做法,節省開銷。
食品局的數據顯示,領有執照的本地農場從2019年的221個,增加到2020年的237個,然後再進一步增加到2021年的260,兩年間上升了17.6%。截至去年,養殖海鮮的養殖場共有136個。
2021年,在本地養殖的海鮮達到4900公噸,占本地市場總消耗量的7.8%。由于新加坡國土面積小,只有1%的土地用于農業,而這些土地得盡可能有效運用。
養殖場也計劃日後申請到食品局的執照後,自己培育魚苗,而不是買入魚苗來飼養,進一步壓低成本。
林金水和女兒林玮欣(25歲)知道有越來越多養殖場借助科技來發展業務,于是一直留意有哪些方法能夠提升養魚的效率、提高魚的品質,偶然看到有關本地科技公司JAH Cultura的産品有助于蔬菜種植的資料,于是主動聯絡這家公司,研究合作的可能性。
養魚成本不斷攀升,業者必須節省開銷,讓業務能夠持續。
靠近雙溪布洛濕地公園的梁宙彎(Neo Tiew Crescent)有一個釣魚場,每逢周末有三四百人前往釣魚,把釣到的魚帶回家烹調享用,而這些魚都是釣魚場在本地養殖的。
中學辍學後,他進入社會打工,從事油漆裝修的工作。36歲那年,他禁不住對魚類的喜愛,投入養殖海魚、開設釣魚場和提供釣魚場設計服務的工作,從在白沙開設第一個釣魚場,輾轉到了目前坐落在梁宙彎的設施。
養殖場和科技公司于去年9月聯手展開實驗,將後者的專利陶瓷鋁合金技術制造的陶瓷鋁塊用于水中,研究這個做法對海魚生長的影響。林玮欣說,只短短三個月的研究就已經産生了令人滿意的結果。
養魚成本攀升 業者創新省開銷
釣魚場入門收費爲60元,每人可垂釣三小時。如果是釣魚高手上門,輕易就能回本。若以一條魚平均14元計算,只要能釣四條,就大約回本。這當然爲業務帶來壓力,但這是業者經營釣魚場必須承受的風險。
Ebizu水産養殖的創辦人林金水自小學習養魚,喜歡吃魚,也煮得一手好魚。(關俊威攝)
聯合實驗仍在進行中,但初步結果已經加強了養殖場對運用科技養魚的信心。養殖場正在同一些公司洽談,研究開發合適的系統或機器人來負責餵魚工作。
《聯合早報》一連三天推出“餐桌上的新加坡”系列介紹本地農業,帶讀者了解背後的故事,包括業者如何利用科技推動生産和提高農産品的品質、如何搶攻本地市場,了解本地農業的轉型。業者也會爲讀者介紹一道以他們自家農産品烹調的年菜。第一期,先來看看本地養殖的魚。讀者不妨考慮煮一道以本地魚爲主角的年菜,一飽口福之余,也爲本地農産品加油打氣。
除了養魚供應給釣魚客作爲休閑垂釣之用,老板也計劃擴大養殖海魚的規模,爲本地零售市場供應海魚。
不過,擴充營業並非易事。林玮欣告訴記者,首先得解決的是用地問題。要養殖更多魚,自然需要更多空間,養殖場得先覓得更多地來建造魚池。政府土地的租約一般並不長,因此養殖場在投資科技系統前必須仔細計算成本。另一個重要關卡是向新加坡食品局申請到營運准證,才能批貨給本地市場。
采用科技是解決成本上漲的一個辦法,給業者喘氣的空間。如果魚的死亡率下降及生病或受傷後的複原速度加快,等于提升産量,能帶來更多收入。同一時候,如果科技能讓魚的肉質和口感變得更好,無疑是加強了産品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更能吸引消費者。
林金水告訴早報,以魚糧爲例,餵魚苗用的顆粒魚糧以前入貨只要每公斤幾角錢,價格五年間翻了又翻,如今入貨價超過2元。其他成本也因通貨膨脹而不斷上漲,給養殖場和釣魚場造成不小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