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理工應用科學學院首席專家(水産養殖科技)理查茲(Mark Richards)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我國養魚場已有能力養殖海鲈魚和羅非魚等常見魚種,但養殖外來魚類仍是一大挑戰。他說,亞洲消費者大多可享用廣泛的海鮮産品,但由于過度捕撈、棲息地喪失和氣候變化,許多海洋魚類無法養殖或甚至瀕危。亞洲基金會在2018年估計,若要確保東南亞漁業可生存,須將捕魚量減少50%。
他也透露,公司計劃將産品帶到本地以外的地區,像是日本、美國及歐盟國家。
“研發培植魚肉産品可以提供方案來滿足消費者對高質量且優質海産品的需求,同時取代不可持續的野生捕撈,進而解決這些緊迫的問題。”
由理查茲帶領的團隊也研制了一種從植物來源中提取的血清,除了能大幅降低培植魚肉的成本,也有助讓培植過程更具可持續性。
Umami Meats總裁兼創辦人佩爾沙(Mihir Pershad)說,公司將擴大培植魚肉的規模,並通過監管程序,向市場推出可用于商業的培植海産品制作程序。“我們的計劃是到2024年,這些産品不只會在超市的貨架上,也會在餐館的盤子上供應給消費者。”
我國成功研發在本地難以養殖的魚類細胞系,並使用源自植物的血清來培植它們。公衆明年將有機會在餐館享用這些從實驗室培植出來的魚肉所烹煮的食品。
理查茲指出,外來魚類十分罕見,一般需通過野生捕撈,不能被養殖,所以成本非常高。通過培植肉類可降低成本,爲消費者提供更實惠的魚類食品。
理查茲說,培植肉類細胞須采用一種名爲“胎牛血清”的生長補充劑,以促進細胞的生長與增殖。胎牛血清由于取自牛胚胎,采集過程會犧牲新生小牛,同時也十分昂貴,每公升要價約1000元。因此,使用胎牛血清的做法不可行,也不人道。團隊于是研發了一種血清替代品,它主要來自豆類,或是從食品制造廠廢棄的植物副産品中回收,因此更具可持續性,成本也較低。
南洋理工已將三種魚類——鳗魚、老鼠斑和點帶石斑魚的專利細胞系授權給Umami Meats。公司預計使用這些細胞系制作魚餅和魚柳等食品,並最早將于2024年在市面上推出。
從較爲昂貴的石斑魚老鼠斑,到價格較實惠的紅鲷魚和鳗魚,這些食用魚雖在本地受歡迎,卻難以養殖。爲讓這些魚類的供應鏈更穩定,南洋理工學院應用科學學院與本地食品科技公司Umami Meats成功研發出它們的細胞系,並能在實驗室中培植這些魚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