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研究由新加坡國立大學楊潞齡醫學院、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的新加坡臨床科學研究院、國立教育學院、竹腳婦幼醫院、加拿大麥吉爾大學、以及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員合作進行。
越來越多兒童在年幼時就接觸數碼設備,但早前研究表明嬰幼兒難以處理2D屏幕上的信息。屏幕所呈現的一連串快節奏動作、持續閃爍的燈光和場景變化需要充足的認知資源來理解與處理,導致嬰幼兒的大腦“不勝負荷”,無法留下足夠資源幫助執行功能等認知能力成熟。
孩子的大腦會在出生到幼兒時期快速成長,但控制執行功能的大腦部位,也稱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的發育時間較長。前額葉皮層更緩慢的發育有助于持續灌輸和塑造各種執行功能,比如注意力集中、信息處理和情緒調節等能力,直到孩子進入高等教育,但這個大腦部位也非常容易受長期的環境影響。
國大楊潞齡醫學院院長鍾業成也是連瀛洲醫學教授。他強調,不應輕視這項研究的發現,因爲它們能影響後代和未來人力資本的發展。
如今本地一項縱向研究分析了506名孩子的成長數據,證實嬰幼兒的屏幕時間過多與認知功能出現不良後果有關,情況在孩子八歲後仍然明顯。
研究團隊按照孩子每日看屏幕的時間,把兒童分成四組:少于一小時、一到兩小時、兩到四小時,以及超過四小時。兒童到了18個月大,團隊通過腦電圖掃描收集了他們的大腦活動資料。各個兒童也在九歲時參與多種認知能力測試,旨在測量他們的注意力和執行功能。
本地一項縱向研究分析了506名孩子的成長數據,證實嬰幼兒的屏幕時間過多與認知功能出現不良後果有關,情況在孩子八歲後仍然明顯。
研究團隊之後分析孩子在12個月大、18個月大,以及九歲的數據,並發現屏幕時間越長,大腦活動的變化就越大,所測量出的認知缺陷也更多。
本地研究發現,有執行功能缺陷的兒童通常難以控制情緒、維持注意力、遵循多步驟的指示、以及較難堅持完成艱難任務。兒童使用屏幕的時間過多,可影響執行功能的發展,這在孩子八歲後仍然明顯。
研究團隊首先研究了屏幕時間與大腦活動之間的關聯,腦電圖掃描結果顯示,接觸屏幕時間更長的嬰幼兒有更大的“低頻”波(low-frequency waves),這種狀態與缺乏認知能力相關。
“有了這些結果,我們也能更進一步地了解環境因素如何影響孩子的健康與發展。通過給每個孩子最好的人生起點,我們對于改善每個新加坡人的健康與潛能,也能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這506名兒童在出生後參加“在新加坡健康成長”(Growing Up in Singapore Towards Healthy Outcomes,簡稱GUSTO)的研究,孩子在一歲時,父母提供了孩子每周末和平日的平均屏幕使用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