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個重點幫助企業的計劃——雇傭補貼計劃自2020年2月推出以來,共發放了超過280億元的援助,協助雇主緩解員工成本壓力。這項計劃已結束,最後一筆補貼于2022年3月發放。
企業盼政府繼續支持進軍國際
財經特稿
加速國際化步伐
他建議政府考慮擴大或延長一些現有計劃,例如市場進入協助計劃(Market Readiness Assistance)的援助,鼓勵企業繼續走向國際。
(資料來源/財政部)
臨時過渡性貸款計劃已在去年9月30日結束;升級版企業融資計劃的貿易貸款,以及中小企業營運資金貸款項目則在今年3月底結束。
■撥款5億元與淡馬錫合作設立總值10億元的本地企業資助平台(Local Enterprises Funding Platform)
大華銀行高級經濟師柳天成指出,利率快速上升,讓企業在最近幾個季度面對重大沖擊。有鑒于此,政府或出手助中小企業緩解這方面的壓力。不過,利息成本受市場主導,政府要介入提供援助可能具挑戰性。
工商總會上個月發布的2022/2023年全國商業調查顯示,業務成本增加、人力資源和保留員工是本地企業主要面對的三個業務挑戰。面對通脹壓力和人力資源的挑戰,本地企業希望今年的財政預算案能協助它們應對成本高漲、人力資源挑戰和管理現金流。
全球經濟不明朗、勞動市場緊縮、生意成本居高不下,本地企業在充滿挑戰的背景下展開2023年。
對于政府可能削減廣泛援助的力度,徐嘉禧坦言這不令人意外,因爲隨著疫情限制措施解除,以及邊境重開,大部分企業現階段的處境已好轉。
▲2022年
和榮科技創辦人兼Heron AirBridge首席執行官李芮安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人力資源是公司目前最大的挑戰,尤其起步公司很難與政府機構、銀行和跨國公司爭奪頂尖科技人才。
李芮安率領公司研發無人機管理軟件,積極進軍國際。(陳淵莊攝)
受訪商會代表指出,本地企業面對的最棘手問題是人力短缺和成本壓力,希望政府可在這方面提供援助。
■政府帶頭在收到發票的14天內支付款項,協助企業周轉資金
星展集團經濟師謝光威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在援助企業方面,我們必須考慮在過去幾年的預算案中,尤其疫情期間,很大一部分重點是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例如,雇傭補貼計劃(Jobs Support Scheme)……由于政府有必要在任期內保持財務謹慎,來臨預算案針對企業的措施應該會采取精細調准的方式。”
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將在2月14日(星期二)發表新財政年預算案聲明。
■政府可與商會商團合作,助企業自我評估網絡安全的缺口,爲它們制定加強網安的工具
曆年預算案重點經濟策略
撇開幽默,回到現實,財政資源有限,財長的禮物也得分輕重。受訪觀察家普遍認爲,在來臨預算案,政府會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民生問題,尤其是幫助人民抵抗通脹,在幫助企業方面則采取精細調准(calibrated)的方式,未雨綢缪。
助企業減緩成本壓力
謝光威預期,政府今年會把重點放在幫助企業走出國門。“政策決策者應該會著重于加強企業的國際化和技能發展,幫助它們有效地到海外市場競爭。尤其不少市場如今已重新開放,爲企業帶來新機遇。”
與此同時,考慮到企業剛從疫情影響中逐漸複蘇,政府通過好幾項企業貸款計劃,幫助它們周轉資金。這包括了臨時過渡性貸款計劃(Temporary Bridging Loan Programme)、企業融資計劃的貿易貸款(Enterprise Financing Scheme-Trade Loan),以及中小企業營運資金貸款項目(Enterprise Financing Scheme-SME Working Capital Loan)。
今年財政預算案將在2月14日宣布,這一天恰逢“情人節”。 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早前接受媒體訪問時幽默地說,他的宣布將是送給國人的“情人節禮物”。
推動可持續進程
商界願望清單
提升數碼技能
尤其邁入後疫情時代,針對企業的廣泛援助計劃逐一結束,政府會如何幫助企業和員工順應新常態,繼續越戰越勇?
黃循財在去年10月宣布15億元抗通脹配套,解釋爲何那一輪的援助配套沒有針對企業的措施時指出,政府要讓本地企業了解到勞動市場緊縮和高能源成本可能是新常態,企業必須檢討運作和轉型,以更具能源效率和善用人力的方式運營。
2020年,政府史無前例推出五個預算案應對冠病疫情沖擊,包括動用520億元國家儲備;2021年爲幫助國人適應“與冠病共存”和應對德爾塔變種毒株的沖擊,政府推出三個預算案扶持受疫情嚴重打擊的領域,以及爲經濟重組和轉型打下基礎。
▲2021年
■延長市場進入協助計劃,並把援助期限延至超過一年
政府在2020年預算案提升了市場進入協助計劃,協助企業拓展海外市場。每一個新市場的補助金額由每年最多2萬元增加至10萬元,爲期三年。70%的資助將在今年3月底結束。
■檢討個別次領域的客工比率頂限,例如餐飲、保安和廢物處理等請不到本地人的行業,可采納不同于整體服務業的頂限
談及對預算案的期望,李芮安希望政府機構能對具有潛力的深度科技研發擴大投資,並給予先進空中交通領域的發展更多關注。
兩家公司目前各有八名員工。李芮安估計,人力資源成本過去一年上漲10%,除了員工基本薪酬過去一兩年大幅上升之外,保險、交通、專業服務等輔助就業成本也有所上揚。“爲了應對運營開支增加,管理層去年決定減薪。”
中小企業商會(ASME)會長王騰憶指出,企業擔憂利率處于高水平的情況可能成爲中長期的現象,因此希望政府爲它們提供利率較低的貸款選項,減緩借貸壓力。
■投資三個主要平台,打造蓬勃的商業環境和企業創新生態系統,分別是企業創新計劃(Corporate Venture Launchpad)、開放式創新平台(Open Innovation Platform)和全球創新聯盟(Global Innovation Alliance)
■延長生産力提升計劃,並讓企業有更大靈活度選擇合適的解決方案
她說:“小商家複蘇津貼(Small Business Recovery Grant)等現金津貼最受中小企業歡迎。政府可能大方出手,再次延長計劃一年,但一旦旅遊業恢複就應該停止。”
商會促政府解決兩大痛點:人力短缺和成本壓力
Heron AirBridge獲得新加坡企業發展局支持與全球客戶、合作夥伴和潛在投資者對接,並與海外監管機構開展更多合作。3月8日至10日,公司將參與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航空世界(Airspace World)2023博覽會,向外界展示公司研發的無人機交通管理軟件和最新科技。
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SBF)倡導與政策部執行總監徐嘉禧說:“企業目前的主要挑戰在人力和成本上,它們希望通過一些過渡性的措施緩解成本壓力,與此同時,也能夠幫助它們抓緊國際化和可持續方面的新商機。”
■支持企業轉型,透過新興科技計劃(New Emerging Technology Programme)、新興科技計劃(Emerging Technology Programme)、“首席科技官”數碼咨詢服務(CTO-as-a-Service),以及數碼領袖培育計劃(Digital Leaders Programme)
■政府可與本地銀行合作,爲在海外開拓市場的企業提供優惠貸款配套和更好的利率
■未來五年大規模增加本地超過80個研發中心,涵蓋農業科技、建築、食品制造、精密工程,以及零售五大領域
緩解人力短缺問題
■爲商會商團提供津貼,讓它們幫助個別領域制定可持續發展藍圖
■推出新加坡企業國際化計劃(Singapore Global Enterprises),協助本地較大型企業擴展規模以及投資海外市場
■撥款約6億元擴大生産力提升計劃
政府在去年預算案推出小商家複蘇津貼,爲當時遭受疫情限制措施影響最嚴重的中小企業,提供最高達1萬元的津貼。
新加坡制造商總會(SMF)會長陳展鵬說,根據會員反饋,企業最關心全球需求放緩,而通脹以及對人力和資源的更高需求,導致各類成本有所上升,但漲幅不一。粗略估計,物流成本漲幅最大,自疫情以來上漲80%,人力和原材料成本則各漲30%和10%。
實際上,從政府近期的表態,可看出幫助企業的焦點,已從應付短期挑戰,轉爲解決更長遠的問題上。
■提供津貼以鼓勵企業聘請零工者或失業者
陳展鵬希望政府能繼續透過國際化人才培育計劃(Global Ready Talent Programme)等提供企業津貼來提高現有員工的技能,以提高他們的生産力和效率來應對更高的人力成本。
華僑銀行首席經濟師林秀心受訪時指出,盡管疫情相關措施可能減少,但中小企業作爲我國經濟的基石,依舊會受到決策者的關注。一些准備迎接海外訪客回流的領域,如餐飲業和酒店服務業公司,以及建築業和電子業等主要領域可能得到特別注意。
■延長和加強企業融資計劃—創投債務(Enterprise Financing Scheme–Venture Debt),貸款額頂限從500萬元調高至800萬元
創立于2021年的網絡安全公司和榮科技(Heron Technology),今年1月宣布組建新公司Heron AirBridge,專注于無人機及航空交通管理科技。
■在總額5億元的就業及企業援助配套(Jobs and Business Support Package)下推出小商家複蘇津貼(Small Business Recovery Grant)
盡管面對衆多不確定因素和宏觀經濟逆風,不少本地企業在疫情期間勇于走出國門,在海外設立據點及參與商業會展。它們希望繼續獲得政府支持進軍國際市場。
經濟師建議政府考慮擴大或延長一些現有計劃
■通過生産力提升計劃爲采納可持續解決方案和工具提供津貼
德勤新加坡稅務合夥人盧英傑認爲,政府在提供企業津貼時,須確保它們取得有質量的增長。他說:“政府或會期望企業承擔更大的責任,解決本身遇到的成本問題。政府也許不再避開坦誠對話,讓它們了解到要充分利用財政資源,就得在支援上更具針對性,減少廣泛援助。”
■擴大節能津貼計劃至其他領域,目前僅限于食品服務、食品制造和零售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