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全國雇主聯合會執行理事長沈錦源透露,人力部和雇聯會去年7月推出的職業結構規劃指導手冊,獲得雇主正面反饋。這手冊制定一套與員工包括資深和年長者,討論職業規劃的完整流程,也有助雇主充分發揮年長員工的潛力。
在Vertical學院擔任數據分析講師的陳衍志(34歲)自言有冒險精神,大學畢業後從事會計工作好幾年,偶然一次參加工作坊對數據分析內容十分感興趣,就毅然報名就讀商業信息技術碩士學位,並成功轉換跑道。
教育部兼人力部政務部長顔曉芳2月2日爲首屆培訓與成人教育大會開幕時說,隨著技術日新月異、商業周期及知識和技能半衰期縮短,每個人很可能每五年就更換一次工作或必須更新主要技能。
精深技能發展局首席技能官吳純瑜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舉例,射頻工程師就是一個求過于供的職位,掌握射頻識別技術門檻較高,但工程師可在不同領域工作。
針對技能提升,吳純瑜指精深局推出的技能創前程新興技能系列,及職業轉換計劃,可協助有意自我提升者,特別是處于職業生涯中期者。報告顯示,年齡在40歲至59歲,屬于職業中途的雇員,占本地居民勞動力的一半。
根據精深局去年11月發布的《未來經濟技能需求》報告,對業務轉型最重要的16項關鍵核心技能中,自我管理、影響力和創意思維名列前茅。其他軟技能包括學習敏銳度、溝通、數碼能力、解決問題和顧客導向。
他以過來人身份分享經驗說:“起初會很有挑戰性,但不用害怕,不用像我這樣跨大步,可以先從一小步開始,報名有興趣的課程,重點是邁向目標。”
若本地雇員能掌握這類高需求成長技能,再靈活運用在不同領域,長遠對他們的事業有顯著幫助。
一技之長走天涯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職場除了要求雇員擁有所在領域的相關技能或所謂技術專長外,雇主也會更重視軟技能。
這意味著每年會有五分之一的新加坡人,需要技能提升。
報告聚焦數碼、綠色和關護經濟,這三大領域內有許多需要高需求成長技能的工作,如軟件設計、碳足迹管理、環境與社會管治的職缺。
“我們不要等到工作岌岌可危,才來開始擔憂,詢問需要提升技能或再培訓嗎?相反的,我們要搶先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