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徒相信,見證廟宇的獻祭儀式,能爲自己帶來一輩子的福氣。
她以華語受訪時說,每逢大節日,除了有印族信徒到馬裏安曼興都廟供奉,也有華族信徒前來參加宗教儀式,甚至當義工,凸顯了這座興都廟在牛車水一帶的重大社區意義。
她說:“其他宗教領袖和商家也來參加今天的活動,從而我們看到社區凝聚力進一步加強了。
牛車水的馬裏安曼興都廟(Sri Mariamman Temple)建于1827年,它在1973年列爲國家古迹,目前由印度教基金管理局管理。
修繕重點之一是重新粉刷整座廟宇。爲此,他們聘請了一位專門從事古迹修複的塗料顧問,用無人機近距離掃描廟宇結構,再用顯微鏡分析舊漆片。
工程和獻祭儀式共耗資350萬元。馬裏安曼興都廟此次修繕也可獲得國家古迹基金最高60萬元的撥款。
楊莉明:社區凝聚力進一步加強
分析顯示,廟宇結構有多層舊漆,必須去除以露出基底材料。工匠會修複基礎材料,再重新上色。
這座古廟上一次修繕和獻祭是在2010年4月。它也在1936年、1971年、1984年和1996年翻修過。
廟宇也修理了每年蹈火儀式所用的旗杆,並修複滲水造成的其他損壞。
陪同觀禮的有交通部長易華仁、通訊及新聞部長兼內政部第二部長楊莉明,以及武吉巴督區議員穆仁理。
有近200年曆史的馬裏安曼興都廟完成修繕工作,星期天(2月12日)舉行獻祭儀式。雖然儀式開始前下起大雨,但澆不滅信徒熱情,約兩萬名信徒身披雨衣,現場觀禮祈福。
楊莉明也是負責牛車水-金聲事務的惹蘭勿刹集選區議員。
自小就常到馬裏安曼興都廟祈福的特裏納(P. Thirunal Karasu,62歲,商業顧問),雖然曾多次參與獻祭儀式,但他贊揚今年的儀式組織得很好,能夠與時俱進。
馬裏安曼興都廟去年1月展開翻新,來自印度的12名專業雕塑師傅和七名金屬與木工匠,耗時一年修複廟宇各處,包括雄偉的正門塔樓、各尊神像雕塑和壁畫等。
易華仁受訪時也說,今年的獻祭儀式,意義特別重大,因爲馬裏安曼興都廟是我國最古老的興都廟,在我國社會和新加坡的文化與宗教景觀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儀式在國家疾病暴發應對系統(DORSCON)由黃轉綠的前夕舉行,也非常應景,讓我們在邁出冠病陰影之際,以樂觀態度向前看。
興都廟每隔12年須修繕和舉行隆重獻祭儀式,信徒相信這能讓神像重獲法力。
主辦方不僅將人潮管理得井然有序,還通過無人機現場直播儀式,這有助吸引年輕人前往觀禮和了解傳統儀式。
受邀擔任獻祭儀式主賓的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星期天早上約8時抵達馬裏安曼興都廟,與信衆一起見證祭師登上古廟塔樓頂部,灑聖水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