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亞勒雖然對華文一竅不通,但她還是以實際行動從旁幫助林喆。林喆幼兒園至中學每次的聽寫,她都會掃描字形、查字典找出詞彙的漢語拼音、記錄下來,並在家裏念出來考他。
在成爲實習記者前,林喆常投稿給學生報《逗號》。這篇感想是他三年前在冠病阻斷措施解封後寫下的。(取自《逗號》)
爲母親譯華文報趣聞
利用理工院開學前的空檔,林喆決定申請到華文報實習,目前是華文媒體集團學生報《逗號》的實習記者。“我其實只想試試而已,參加筆試和面試後,沒想到真的獲錄取了。我以前爲了學好華文會看學生報,現在能夠成爲實習記者,希望能爲學生們寫出他們感興趣的新聞報道,讓他們對華文更感興趣。”
林喆的母親卡亞勒(Sivasamy Kayalvizhi,42歲,家庭主婦)說:“林喆小時候是活潑的小孩,但卻遲遲無法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想法。我和他的爸爸爲他操心,我也不時爲此哭泣。”
去年,林喆從思源中學畢業,在剛放榜的O水准會考中,考得最好、獲得A2的科目就是華文。他目前還在考慮理工學院的選科,心儀的課程是華文傳媒。
林喆的華文華語漸漸進步,參加校內華文寫作比賽時,還獲得銀獎。雖然他已經忘了這篇文章的內容,但他至今還記得獲獎時的喜悅,這也讓他重拾對學習華文的信心。
林喆(Shanmuga Sundaram Srijan,16歲)六歲之前無法說話,六歲那年突然跟幼兒園老師說的生平第一句話,竟是以華語說出的“老師再見”。
他在介民小學一至四年級的華文成績不錯,但到了小五遇到瓶頸。除了在華文課堂上,他很少有機會說華語,以致于口語表達較弱,掌握的詞彙也有限。
延伸閱讀16歲印族小記者把華語當母語
林喆說:“我的父母沒有任何華文背景,我在家裏跟爸爸說英語,跟媽媽說淡米爾語。我想選修華文爲母語時,父母也支持我的決定。”
卡亞勒知道林喆小五華文成績不及格後,特地爲他報名參加鄰裏的Toastmaster公開演講俱樂部,爲他制造更多講華語的機會。
“我覺得口試很難,尤其是看錄像說話,考官當場問開放式的問題時,我回答時經常用詞不當,句子結構也很奇怪,考官不明白我想要表達什麽,成績就受到影響。”
讓我歡喜讓我憂
終于可以去看電影了,我感到很開心。因爲我們經曆過了兩個月左右的阻斷措施,實在太悶,沒機會和朋友們出門。
現在好不容易熬到第二階段,購物中心和電影院等熱門場所也采取了安全措施,例如:一定要戴口罩,保持一米安全距離等。原本以爲我們可以安心出行,但是沒想到出現很多起沒有症狀、還在社區中活動的病患。最近又看到一些咖啡店等餐飲場所,人們沒有遵守安全距離的新聞,讓我重新開始擔心起來。讀了這些新聞,真是讓我開心又讓我擔心!
——林喆(13歲)
他以華語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表示,希望將來能從事使用華文華語的工作,立志成爲一名華文媒體從業員或華文教師。
她也陪林喆看華語電視劇;林喆聽華語對白,她看英文字幕。林喆在看華文報時,她也會問兒子報紙有些什麽趣聞趣事,讓他翻譯成淡米爾語跟她細說。
在林喆六歲那年,卡亞勒如常到幼兒園接他放學回家。沒想到看見他與幼兒園老師說話,說的還是華語,讓她又驚又喜。
O水准華文成績最好
林喆從那天起愛上華文,視華文爲母語。從小學到中學,華文是他最喜歡的科目。華文名字是小一的華文老師爲他取的,期望他人如其名,“喆”意爲有智慧,聰明的人。
不過,他並沒有因此氣餒,而是按照老師的建議,多看華語電視劇和聽廣播,也多看華文小說和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