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telomeres)指的是位于染色體末端的脫氧核糖核酸(DNA)序列,它的功能是保護染色體末端免受磨損。
研究成果已在今年1月發表于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這項新調查的作者之一、杜克—國大醫學院腫瘤和幹細胞系副教授李賞說,有了測量端粒的新方法,他們如今能夠在一批脫氧核糖核酸片段中,利用稱爲“telobaits”的脫氧核糖核酸序列,套住個別染色體末端的端粒。這個過程就如同在池塘釣魚一般。
隨著年齡的增長,再加上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和壓力的影響,端粒會縮短和磨損。因此,端粒對染色體的保護作用會逐漸喪失,導致人體衰老和患上癌症、心髒病等生活習慣疾病的風險。
接著,再使用剪刀形狀的酶(enzyme),剪下端粒。通過高通量(high-throughput)基因測序技術,研究員就能找出個別端粒的序列,並准確測量每個端粒的長度。
研究團隊也發現,每個人的端粒序列都有所不同。測量個別端粒序列的新方法,因此可成爲預測每個人衰老程度和患病風險的生物標志,也可用于研究生活方式、飲食和環境對健康所産生的影響。
新加坡國家心髒中心心內科高級顧問醫生許素美副教授說,新發明可推進老齡化的研究領域,對于了解與老化相關的臨床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具有很大的潛力。她也是這項研究的作者之一。
目前測量端粒長度的方法不夠完善,只能在一批脫氧核糖核酸片段中,找出所有端粒的平均長度。一些測量過程十分耗時,還得靠高技術的專家。
人體細胞內的染色體尾端,有個稱爲端粒的結構,它的長短能標示人體老化程度。本地研究員領導的團隊發明了一種可快速和准確測量個人端粒長度的新方法,往後能估計每個人的老化程度和患病風險。
由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新加坡國家心髒中心,以及來自新加坡、中國和美國的研究員聯合展開的研究,找到了一種可快速和准確測量個別端粒長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