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得獎團體是土生華人團體愛山公會(Gunong Sayang Association),愛山公會自1985年起幾乎每年都上演土生華人戲劇,至今呈獻29部作品。爲了推廣藝術,協會也爲戲劇配上英文字幕,以當代課題如失智症爲創作題材,並積極栽培年輕演員。
新加坡武術龍獅總會在發展及推廣武術和舞獅舞龍技藝上扮演關鍵角色,獲頒“新加坡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獎”。
對發展胡姬花園有功的尤索夫阿沙戈夫(Syed Yusof Alsagoff)也獲得殊榮。這位胡姬花達人有超過60年的培植經驗,自1960年代就參與新加坡植物園的胡姬花培植計劃,如今繼續與同好分享經驗。
這個由新加坡國家文物局頒發的獎項,旨在表揚在非物質文化遺産領域有傑出貢獻的個人與團體。文物局今年共頒發四份“新加坡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獎”,武總是其中一個獲獎團體。
武總會長洪茂誠說,武總對獲頒獎項深感榮幸,很高興總會在保留與傳承武術及舞獅舞龍的工作獲得肯定。“我們會繼續努力把這門文化發揚光大,希望能與志同道合的人士與機構合作,發展我們的文化遺産。”
另一位得獎者是馬裏安曼印度廟資深義工巴拉克裏斯南(Balakrishnan s/o Veerasamy Ramasamy),他多次參與蹈火節,對表演者頭頂的水壺系綁步驟有豐富經驗。
獲獎者各可獲得5000元現金,另外也可申請文物局提供的計劃津貼。最高2萬元的津貼可用來展開推廣工作,如公衆教育項目或實習計劃等。提供
文物局指出,作爲全國組織,新加坡武術龍獅總會在武術和舞獅舞龍領域扮演關鍵角色,爲數百個會員組織提供指導與支援。武總也舉辦多項活動,如全國武術錦標賽和義安城全國舞獅錦標賽。總會也協調並協助會員組織推廣武術和舞獅舞龍技藝,同時鼓勵公衆參加,包括在社區的節慶活動表演。
愛山公會自1985年起幾乎每年都上演土生華人戲劇,至今呈獻29部作品。(國家文物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