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新加坡特約記者 辛斌】據路透社近日報道,2020年12月,新加坡批准美國初創企業Eat Just公司在新加坡出售實驗室培養的雞肉,成爲全球第一個批准出售實驗室培養肉的國家。該公司培育的“細胞肉”正在逐步實現盈利,有望解決該國對進口食品的依賴問題。
兩年過去了,新加坡民衆的接受度怎麽樣,培養肉的口感如何?《環球時報》駐新加坡記者日前探訪了售賣培養肉餐食的專賣店——胡貝兒肉店。
細胞怎麽培養肉?
胡貝兒肉店位于登布西山休閑社區,是新加坡高端肉類供應商,這裏的培養肉可以外賣,也可以堂食。培養肉實爲“細胞肉”,指的是在實驗室用畜禽的細胞培育的産品,用于啓動培育過程的細胞來自細胞庫,不需要宰殺任何牲畜。與植物肉相比,兩者均是一種人造肉,但是“細胞肉”本質上是肉而非植物。胡貝兒肉店目前提供的只有實驗室培養的雞肉。
走入胡貝兒肉店,“全球第一家供應培養肉的肉店”廣告牌被放在醒目位置。一名店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們現在基本上是每周四供應培養肉。他指著展示櫃裏的一盤未烹饪的烤肉串,說這就是培養肉做成的食品,此外還有培養肉沙拉蔬菜拼盤。記者看到,烤串並不大,片狀的培養肉和雞肉片“長得”差不多,與青紅椒以及洋蔥串在一起,每串標價5.5新加坡元(約合28元人民幣)。這個價格在小販中心可以吃到不錯的簡單一餐。
口感與普通肉差不多
《環球時報》記者點了幾串培養肉串。一口下去,感覺培養肉的口感和嚼勁與普通雞肉差不多,其紋理與普通雞肉類似。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自己吃的是培養肉,一定會相信自己吃的就是普通雞肉。不過,雞肉味並不濃,也許是因爲烤串塗了佐料,也許培養肉本身的雞肉味就很少吧。
鄰桌的薩琳娜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她基本上嘗不出來培養肉和普通肉的區別,“這非常神奇”。身爲素食主義者的她說,以爲自己這輩子都不會吃上肉了,“希望這種培養肉有一天能出現在像我這樣的人的冰箱裏”。薩琳娜是出于好奇,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來品嘗培養肉的。不過,真的見到培養肉做成的食物,孩子們很小心,每次只是夾了一點點,小心翼翼地放到嘴裏。
對于引入培養肉,胡貝兒肉店的老板之一瑞安·胡貝兒表示,他起初心裏也有不少疑問。工程師出身的他說,“我首先的疑問是:這些肉是怎麽培養出來的?裏面是否有化學添加劑?經過對研發機構的深入了解,我有信心,培養肉是安全的産品。”他還說,培養肉可以作爲蛋白質的一種來源,消費者會喜歡的。他的弟弟、肉店另一位老板安德魯則表示,他品嘗過上市的許多植物人造肉,沒有一種能替代真肉的口味,但是,培養肉的口味“完全讓我傾倒,跟真正的雞肉的味道如此接近,而且更嫩”。
2030年才能實現盈利
實際上,新加坡人對新食物的接受度比較高。新加坡管理大學的調查發現,與美國和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相比,新加坡人對人造肉態度更積極,更能接受實驗室培育的肉類。不過,在新加坡批准供人類消費的實驗室培育肉兩年後,大規模生産尚未開始。進展緩慢主要是由于生産成本高,並凸顯了新興行業在尋求滿足不傷害動物或危害環境的替代蛋白質的需求時所面臨的挑戰。由于成本仍然很高,Eat Just公司表示,要到2030年才能真正實現盈利。
盡管如此,新加坡政府一直大力支持培養肉這一行業。新加坡政府劃撥超過1億美元用于支持食品研究項目,涉及都市農業、人造肉和微生物蛋白質等。截至2022年,新加坡已經吸引大約30家從事人工蛋白質研究的公司,以期改善食品安全。目前,這個城市國家90%的食品都依賴進口,並希望到2030年將這一比例降至70%。
來源: 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