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能從一個狹小貧瘠的漁村,發展到今天的高度發達的城市國家,非常地不容易。
當年它剛獨立那會,說實在連李光耀都戰戰兢兢,擔心這個國家無力生存下去。
一開始,新加坡死活要加入馬來西亞聯邦,畢竟都是英國的前殖民地,有個大樹依靠,心裏踏實點。
但是一年多的時間,馬來西亞就把新加坡踢出去了。
沒辦法,馬來西亞有33萬平方公裏,獨立時人口不過800多萬,新加坡,面積僅僅700多平方公裏,那時的人口卻高達180萬,以華人爲主。
馬來西亞本來以馬來人爲人口主體,近200萬華人的新加坡一加進來,迅速改變了馬來西亞的人口結構,而且李光耀領導的行動黨在新加坡地方有絕對的優勢,再上升到聯邦層面,那也是妥妥的排在前面的政黨,在議會占有很多的席位,這讓人馬來人很不安,他們擔心華人一旦做大,又有錢,他們這些原住民就成了邊緣族群了。
再加上雙方在經濟、政治、稅務等各方面的深刻矛盾,馬來西亞聯邦議會終于在1965年8月9日,以126:0的票數,把新加坡“驅逐”出了聯邦,然後新加坡被迫第二次宣布獨立。
不過,李光耀很厲害,他不僅讓新加坡活了下來,還爲這個新加坡設計了一整套政治和經濟制度,政治上實行精英統治,整合一切資源發展經濟民生和社會生活,在經濟上則百花齊放,完全開放和自由,軍事政治上則傍上了美國這條大腿,獲得了安全保障。經過20多年的努力,一舉成爲亞洲四小龍之一,晉級發達國家。
而1990年,中新建交後,中新關系也迅速升溫,李光耀在蘇州帶頭搞起來了工業園區項目,並使工業園區的模式在中國迅速推廣。
有那麽些年的時間,新加坡作爲中美之間的傳話人,中間溝通的重要橋梁,地位比較突出,畢竟,新加坡的人口主體爲華人,血脈相通、文化相通、思維相通,典型的儒家文化圈的國家。而新加坡又作爲典型的西方體制國家,美國的重要盟友,這就使得新加坡天然地具備“大國之間傳話人”的角色,除了撈取政治經濟利益,還能保持新加坡的相對獨立性。
而新加坡李光耀、李顯龍父子常年治理新加坡,兩人管理新加坡前後長達50多年,這就使得新加坡的政治具備良好的穩定性和延續性,就能很好的在大國之間玩好平衡。
這段好日子,新加坡過了二三十年。
隨著中國近些年的迅速崛起,亞太原本的平衡被打破了。
就像房間裏有一只大象,你無法忽視,只能面對。
這就使得新加坡原本習慣的外交格局被沖擊地很厲害。
奧巴馬還算文明人,特朗普直接強硬要求諸國選邊站隊,不站美國者,那就是非我族類。
這就搞得新加坡非常難受,李顯龍經常跑去美國和美國政治精英苦口婆心地講新加坡的難處,講東南亞國家的糾結,總之,就是你美國不要逼我們站隊好不好。
畢竟,和中國交好,是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和實惠的,這些利益,是美國給不了的。
但是大國博弈畢竟越來越劇烈,作爲地區國家,新加坡表現出非常多的焦慮和擔心。
自從奧巴馬時期美國宣布重返亞太之後,新加坡還是明顯地站隊美國的,南海仲裁案的時候,新加坡一度也鹦鹉學舌,跟著美國譴責中國。
但形勢比人強,中國的崛起勢頭已無法阻擋,幾年內經濟超過美國已經沒有人懷疑了,而美國的衰敗和混亂也是以肉眼可見的加速度在推進。
所以,從喊出你不要逼我們東南亞國家選邊站隊開始,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對于大國博弈基本不采取什麽立場,低調做人,高調賺錢,對政治挂帥的美國呱噪能不理就不理,去年美國找東南亞國家開會,開得超級尴尬,核心議題都是東南亞領導人們不感興趣的所謂“安全”“威脅”等等問題,而不是他們需要的經濟合作話題,比如市場開放,美國就不願輕易開放農産品市場。
總之,現在的新加坡,趁著中國崛起,趁著中國和東南亞經濟互聯互通更加緊密之際,作爲中國企業對外擴張和投資的橋頭堡,可以發揮新的更大作用。
至于大國博弈,大哥們盡管鬥,但要打你自己上,我們小國是不會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