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公署部長、教育部兼外交部第二部長孟理齊博士星期三(3月29日)在新書發布會上致辭時說,中美戰略競爭關系尖銳化導致關系日益緊張和不信任感增加,再加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影響,讓外交政策成爲焦點。
21名退休大使和資深外交官提筆回顧自己在從事外交工作中所遇到的考驗磨難、達成的成就,以及對外交事務的反思,當中包括巡回大使王景榮和許通美教授、從事外交工作44年的阿吉特星(Ajit Singh),以及已故資深外交官李宗嚴。
《握手以外》的前言由榮譽國務資政吳作棟撰寫。他說,外交官在與其他國家建立信任和發展友誼方面發揮關鍵作用,駐紮在當地的外交官以及他們所建立的網絡,爲如何推動新加坡的計劃、實現國家利益,提供了實際的評估。他提出,未來10年將充斥著挑戰,新加坡的火炬若要在充滿不確定因素和動蕩的世界繼續綻放光芒,需要更多有事業心和敬業精神的外交官。
“面對這種不斷變化和充滿挑戰的外部環境,外交部的工作對于引導新加坡在國際上前行、抓住機遇,以及確保新加坡人能繼續生活在擁有主權、安全、和諧和經濟繁榮的國家,仍然至關重要。”他也提到,新加坡從早期蛻變爲如今生機勃勃的世界級城市國家,人們往往將此歸功于建國元勳和後來的領導者,外交人員所扮演的角色則鮮爲人知。《握手以外》因此建立起一座橋梁讓更多人了解外交官的貢獻。
“這三件事也說明了外交官職業生涯的核心是危機管理,而不是光鮮亮麗。我認爲這也是這本書希望通過21篇文章所呈現的對真實外交生活的洞察。”
他們的故事收錄在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出版的英文書籍“Beyond the Handshake: Singapore’s Foreign Service”(意爲“握手以外:新加坡外交事務”,簡稱《握手以外》)中。
我國剛獨立時協助說服英國延遲撤離軍隊,給予新加坡時間建立國防能力;上世紀70年代號召國際社會譴責越南入侵柬埔寨;跨越政治和行政障礙落實新加坡—印度經濟特區……這些只是我國外交官幾十年來須執行的衆多艱巨任務中的幾個例子。
1989年,回到新加坡服務的蔡顯光協助在一個月內組織新加坡警察團隊到非洲西南部國家納米比亞,參與我國首個聯合國維和行動;2008年飓風納爾吉斯襲擊緬甸時,蔡顯光作爲駐緬甸大使負責監督當地新加坡社區的危機管理,並協助國際社會的援救行動。
這本耗時約三年完成的書由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安德森(Lawrence Anderson)編輯,他也曾出任我國駐柬埔寨、沙特阿拉伯和巴林的大使。
蔡顯光受訪時說,這對于他的職業和新美關系都是非常艱難的時刻,能在書中回顧這段經曆對他來說意味著事件已經完完全全地翻篇。
退休外交官蔡顯光(69歲)在爲《握手以外》撰寫的文章中,回顧了自己40年的職業生涯。1987年,蔡顯光首次外派到美國華盛頓的新加坡大使館擔任一等秘書(政治)。不久後,美國駐新加坡大使館一等秘書就因唆使一批本地律師加入反對黨參加大選而于1988年被我國驅逐出境。作爲反擊,美國隨後要求撤離蔡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