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交通工具引起的意外連續第二年成爲致命工傷事故的最大導因,去年共發生15起。其中七起是工作相關的交通意外,涉及工作中的司機或騎士。
由交通工具引起的意外連續第二年成爲致命工傷事故的最大導因,去年共發生15起。其中七起涉及工作中的司機或騎士。
人力部和工作場所安全與衛生理事會報告顯示,建築業、運輸與倉儲業和制造業分別發生14起、九起和七起致命意外,是因工死亡人數最多的三個行業。
相比之下,去年工傷事故的重傷率有所改善,從前年每10萬名雇員中有18.5人,略減至去年的17.3人。
致命工傷事故的其他兩大導因是從高處墜落,以及結構或機械故障,各發生八起。值得注意的是,因結構或機械故障而可能危害到雇員的嚴重意外事故也從前年的13起,增加超過一倍至27起,爲五年最高。
他說:“我呼籲所有雇主和雇員保持警惕。只有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們才能繼續朝工作場所安全與衛生2028年的目標,即死亡率降到每10萬人少于一人的水平。”
人力部和工作場所安全與衛生理事會星期二(4月4日)聯合發表的2022年工作場所安全與衛生報告顯示,去年有46人因工傷死亡,即每10萬名雇員中有1.3人喪命,高于2021年的1.1人。這是工傷致命率自冠病疫情暴發後連續兩年攀升,今年與2019年疫前水平相比也有所增加。
人力部去年實施高度安全戒備期(Heightened Safety Period)後,致命率從每個月平均4.5人減少到2.5人。爲進一步減少工傷意外,人力部早前宣布延長戒備期三個月至今年5月31日,並增加四項防範措施,包括提高罰款額至5萬元。
本地去年因工傷喪命的人數從前年的37人增至46人,其中建築業、運輸與倉儲業和制造業是致命事故最多的三個行業。與此同時,獲通報的職業病工傷大幅增加近60%,最常見是由噪音造成失聰和工作相關的肌肉骨骼失調症。
報告也顯示,去年通報的職業病工傷大幅增加,從前年的659起激增至1052起。其中,624人因工作場所噪音導致耳聾、340人因工作而患上肌肉骨骼失調症。人力部說,這個增幅是因爲當局加強工作場所稽查,以及更多醫生和雇主通報。
人力部兼國防部高級政務部長紮吉哈說,當局實施高度安全戒備期,雖然在建築業初顯成效,但制造業等領域的重傷事故仍沒有改善。
建築業、運輸與倉儲業和制造業分別發生14起、九起和七起致命意外,是因工死亡人數最多的三個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