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參與試教六周後 平均能認讀86%所學的字
“本地缺乏對華文閱讀障礙孩子的相關研究。我們的孩子是在雙語環境下學習,情況有別于中港台的語言環境,不能完全參考當地的研究。因此,我們要針對本地學生的情況,找出有科學驗證的幹預教學來幫助有華文閱讀困難的孩子。”
研究小組去年先到六所小學,利用這個幹預教學配套指導14名三年級學生,之後也到另兩所小學試教,參與的是三名四年級學生。試教對象都是母語輔助計劃學生中學習能力較弱的。
另一項活動則要求學生快速念出所看到的一串號碼,測試員記下學生以華語念完號碼所需的時間,以此了解學生“快速念名”(Rapid naming)的能力。快速念名的能力是指當看到一個或多個熟悉的視覺信號時,能從長期記憶中檢索出相關的詞,快速把它們念出來。
例如,要求學生從一組結構相近的字中圈出題目展示的字,以這樣的測試了解學生的正字法意識(Visual-orthographic skill)。每一種文字都有它的正字法規則,簡言之,就是該文字的拼寫標准,人們對這種規則的認知稱爲“正字法意識”。
下一步,教育部將成立有關華文閱讀困難的相聯系學習社群(Networked Learning Community),爲參與教師提供資源與培訓,以擴大試教範圍,集體開發並優化幹預教學策略。
研究小組由教育部母語處、教育部教育心理學家、英文部高級幹預專科督導,以及華文教研中心特級教師組成。從2017年至2019年,研究小組向83所小學約1600名二年級學生進行測試,了解學生閱讀華文所需要的認知能力水平。
領導研究小組的教育部課程規劃與發展司(母語處)副司長林美君博士受訪時說,一些家長反映孩子在學習華文時面對閱讀困難,尋求支援。不過,因語言系統不一樣,英文閱讀障礙的幹預策略不能直接用于華文的幹預教學。
小組之後根據學生較缺乏的能力開發識字教學配套,通過特制的圖字卡、動畫、手作活動等,幫助學生建立字形、字音與字義的聯系認知,並加強識字。
林美君指出,教育部希望通過相聯系學習社群,鼓勵更多教師參與試教,並會爲教師提供所需的教學資源。特級教師也會給予指導,教師可根據學生的需要調整教學或開發其他教具。教師可共享資源,促進專業交流,更有效地幫助有閱讀困難的學生。
爲彌補本地學生華文閱讀困難數據的不足,教育部展開一項專門研究,並根據研究所得設計幹預教學配套。經小範圍試教後,初步觀察到學生的認讀能力有提升。
六周試教後,小組發現學生平均能認讀約86%所學的字,隔了一周後還能認讀約64%的字,比平時的表現好。學生通過“認讀”板塊的不同活動進行足夠的練習,這也幫助學生鞏固對字形的記憶。教學的循序漸進模式讓學生更能夠記得字音、字形、字義的聯系,學生大多覺得認讀漢字沒有之前困難。
研究小組發現,超過半數有閱讀困難的學生在快速念名、構詞覺識與聲韻覺識這幾項認知能力的表現較差。構詞覺識與聲韻覺識指的是對構詞和聲韻的認知。學生在正字法意識的測試,則表現得不錯。這四項認知能力是閱讀所需的主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