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新加坡《聯合早報》4月22日文章,原題:一盒冰淇淋引發的寶馬MINI輿論危機疫情後中國首個大型車展進行到第三天,一則視頻中,寶馬MINI展台4月19日派發免費冰淇淋時,兩名禮儀人員以派完爲由拒絕中國訪客領取冰淇淋的請求,隨後卻向另一名詢問的外國訪客送上冰淇淋。
此番“區別對待”激起網絡輿論千層浪。寶馬的最新道歉微博,有超過11萬條評論和18.5萬網民轉發。一場冰淇淋引發的征討,追本溯源,背後不僅僅是冰淇淋而已。
1956年7月13日,中國第一輛汽車試制成功。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普通人家買車才變得常見。到2010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爲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這幾十年中,外資品牌在技術、品牌好感度上都占有優勢,BBA是中國消費者對寶馬(BMW)、奔馳(Benz)和奧迪(Audi)的合並稱呼。買BBA,是成功人士的“標配”。
這樣的觀念正逐漸被打破。在燃油車世界裏,BBA建立起對豪華的最終解釋權,可到了電車這裏,卻大權旁落了。一方面,是中國新能源車市場的爆發和自主品牌車企的追趕,另一方面,燃油車市場上,外資品牌這些年對待中國消費者時有“不厚道”的事實。
2020年,豐田汽車宣布在全球召回340萬輛汽車,但在全球召回計劃中並沒有中國市場的身影。奔馳的“鋁換鋼”,海外版本的奔馳E級等車型運用鋁合金材質打造,中國産後卻換成成本更低的材質……中國車主心中的不滿積壓已久。
今日中國網民對寶馬的批評和反感,是對外企“區別對待”中國消費者這一行徑的集中爆發。近年來,在華運營的海外消費品牌,對類似情緒爆發已不陌生。
加拿大服裝品牌加拿大鵝被爆“中國大陸門店售賣貨品均不得退貨”,引起中國輿論聲討;瑞典服裝零售品牌H&M因發聲明稱抵制新疆棉,受到中國消費者抵制。這兩家公司在中國的業績都受到實際負面影響。中國消費者協會今年3月發布的調查報告稱,碰到消費問題時,受訪者選擇“默默忍受”的比例爲2.5%,連續兩年呈現下降趨勢,表明中國消費者維權意願持續增強。
再加上中國社媒傳播速度之快,讓品牌曝光在手機攝像頭下,“雙標行爲”無所遁形。外企以往可能以爲可以渾水摸魚,悶聲發大財,如今時勢已變,如果還要留在中國市場,就不得不認真對待中國消費者的要求。
不過,在輿論發酵過程中,特定品牌被批評的程度往往升級到“是敵不是友”,讓外界對事態的發展隱隱感到不安。風波或許會過去,但這也應會成爲在華運營品牌商的一堂公關101課。(作者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