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陸地國土面積只有近730平方公裏、領海面積只有1047平方公裏。要知道我國北京市的面積就有16410平方公裏。這麽看來新加坡無論陸地還是領海面積都只能算是一個彈丸小國。截至2022年新加坡的人口只有500多萬。可就是這樣一個彈丸小國的經濟總量卻高達4668億美元。這在全球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33位。新加坡的人均GDP更是排在全球第5位。新加坡這個彈丸小國卻扼守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咽喉要地馬六甲海峽。
在古代航海技術不發達、國際貿易有限的時候新加坡這種地理位置沒什麽優勢可言,但隨著近現代國際航運貿易日漸興盛就使新加坡的地理優勢得以充分發揮。尤其是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通使印度洋和地中海成功連通。這也使馬六甲海峽這個咽喉要道的作用更加凸顯。新加坡從此逐漸成長爲一個國際貿易航線樞紐。到19世紀末新加坡已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當時新加坡的貿易增長了八倍。
新加坡靠著國際自由港的優勢和國際一流的服務爲世界各地的船舶提供轉口貿易的平台。這使新加坡得以坐地生財發家致富。曆史上新加坡的領土領海面積要比現在大。新加坡在被英國殖民統治的近百年時間裏領海區域不只局限在如今馬六甲海峽的彈丸之地。那時位于印度尼西亞另一側的聖誕島和科科斯群島也被英國劃歸新加坡殖民總署管轄,但這裏距離另一個英屬殖民地澳大利亞反而相對更近。
聖誕島雖名義上歸屬于新加坡,但負責島上資源開發的卻是澳大利亞人。1958年英國以290萬英鎊的價格將聖誕島賣給了澳大利亞,隨後科科斯群島也被劃歸澳大利亞管轄。當時還是英屬殖民地的新加坡對此無能爲力。失去這兩個島使新加坡損失了20%左右的國土,而且還失去了延伸到印度洋區域的領海。可即使在失去這兩個島後新加坡這個彈丸小國仍牢牢扼守著馬六甲海峽。這使新加坡得以通過200多條航線連接著世界600多個港口。
新加坡獨立後完善了自己的港口配套設施,從而能爲過往船只提供更好的服務。如今位于新加坡南島的新加坡港是世界第二大港口。每年超過三千萬標准箱的貨物在這裏中轉都會給新加坡帶來數百億美元的收入。馬六甲海峽還是事關國際能源安全的重要通道:中、日、韓等東亞國家從中東進口石油、天然氣幾乎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新加坡的石化産業也依托于馬六甲海峽的地理優勢得以發展起來。
時至今日新加坡作爲國際航運的重要港口之一擁有東南亞最大的修造船基地、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世界最大的燃油供應港口。如今新加坡是亞洲領土面積倒數第二的國家,卻是領土擴張速度最快的國家。當初英國人在新加坡登陸後就開始填海造陸,新加坡獨立後的五十多年間依然對這項事業持之以恒。經過200年左右堅持不懈的填海造陸使新加坡增加了146.4平方公裏的國土面積。
雖說146.4平方公裏在我們看來似乎不算什麽,但這意味著新加坡在過去的兩百年間增加了1/4左右的國土面積。20世紀六七十年代歐美日發達國家開始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輕工、紡織等勞動密集型加工産業。正是這一波産業轉移成就了新加坡、韓國、中國香港地區、中國台灣地區的經濟奇迹。當時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抓住全球産業鏈轉移的曆史機遇結合新加坡自身特點確定了以出口爲導向的發展模式。
新加坡開始大力發展航運、電子、金融、石化等産業。從20世紀60年代起新加坡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1961年新加坡政府爲加快工業化過程、促進經濟發展創建了裕廊工業區。該區的面積爲70平方公裏,包含了來自各地的跨國公司和本地的高技術制造業公司。新加坡政府也據地理環境的不同,將新加坡東北部劃爲新興工業和無汙染工業區;沿海的西南部、裕廊島和毛廣島等劃爲港口和重工業區;中部地區爲輕工業和一般工業區。
新加坡在國家制度設計層面是一個高度效仿西方制度體系的國家,但與此同時新加坡同樣珍視傳統的東方文化。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李光耀始終認爲:西式民主並不適用于任何國家,他一生都始終提倡“亞洲價值觀”。李光耀把亞洲價值觀與英國人留下的法治精神結合起來提出一個好的政府應當實現的目標:使人民在食、住、就業、保健等方面都受到良好的照顧;在法治下社會有秩序、有正義……
正是在這樣的治國理念下新加坡在政府主導下努力提升社會服務:從1964年起新加坡開始實施“居者有其屋”計劃。迄今爲止超過80%的新加坡公民人居住在政府承建的房子,其余20%的居民則住在有地房地産以及私人公寓,全國居民住房擁有率達到90.5%,人均壽命82.5歲,15歲以上公民的識字率爲96.7%。全國平均每一萬人有醫生23人,共有病床1.2萬張。每千人擁有私家車110輛,手機滲透率達到148%,家庭電腦擁有率81%,上網率77.7%。
李光耀上台執政的第二年新加坡政府修改防止貪汙法令並根據法令成立了新加坡貪汙調查局。經過數十年持續不斷的努力之後在2010年“透明國際”發布的世界清廉指數排名中新加坡、丹麥和新西蘭三國並列第一。如果說清廉是新加坡政府的一大特征,那麽新加坡政府的另一大特征就是高效。20世紀70年代處于市中心的新加坡河和加冷河盆地附近有2.1萬戶居民的糞便、生活汙水、垃圾直接倒入河中。
如今被稱爲“花園城市”的新加坡在那時卻是一片髒亂差的景象。李光耀爲把新加坡打造成爲一個現代化的花園城市制定了“10年浚河計劃”和“城市花園行動”。身爲總理的李光耀身體力行在新加坡的許多公園裏親手植樹。到1983年新加坡已有450萬株樹木。如今新加坡的人均GDP位居亞洲四小龍第一。這甚至超過日本名列亞洲發達國家第一,但新加坡並沒因爲經濟的高速發展而損害自然環境。
新加坡通過建設新鎮來避免人口密集容易帶來的大城市病。在新加坡最早的新鎮之一大巴窯不僅建有多棟住宅樓,還擁有餐飲區、商業區、銀行、醫院、交通換乘站等完備的配套設施。居民絕大部分日常需求都可以在這裏得到滿足,甚至連辦理購房貸款之類的業務也能就地解決,不必跑出大巴窯在多個單位之間奔波。這樣的布局既方便了居民,又可最大限度避免交通擁堵。
多個功能完善的新鎮加上便捷的交通系統以及高度遵紀守法的社會共識使新加坡在“治堵”上給大城市做出了範例。盡管新加坡是全球人口密度第二高的國家,然而通過填海造陸以及合理的城市規劃使其顯得並不擁擠。新加坡還格外重視對城市曆史的保護,從而較好保留了新加坡的文化底蘊。新加坡盡管是一個年輕的國家,然而卻頗爲注重對曆史遺迹的保護。如今高速發展的新加坡仍保留了約7000棟有曆史價值的老房子。
新加坡不僅是一個經濟上的發達國家,同時也是一個政治軍事上的地區強國。新加坡作爲一個彈丸小國在兵力規模、戰略縱深等方面是存在天然的局限性的,所以新加坡永遠不可能像美、中、俄一樣的世界性政治軍事強國。不過新加坡在國際上的政治軍事影響力在同體量的國家中絕對是出類拔萃的,甚至即使是放眼整個東南亞地區也是不容忽視的。新加坡現役總兵力約爲7.16萬,另有預備役部隊35萬人。
在戰時狀態下新加坡可以在48小時內組織27萬精銳,在兩周內擴軍至50萬。這基本上已和鄰國馬來西亞的兵力水平持平了。要知道馬來西亞的國土面積是新加坡的460倍、人口是新加坡的5.6倍。新加坡裝備有35艘各種艦只、210余架各型飛機和豹2A4型、百夫長等戰車、重火炮、導彈以及輕兵器等裝備。新加坡的軍工研發能力較強——新加坡産的戰車和裝甲車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且數量達到2000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