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目前年齡30出頭,搬到新加坡之前,在上海工作,年薪大概25-30萬,感覺夠得上“中産”這個標簽。
考慮到網絡上充滿了“中産逃離新加坡”的文章,和裏面的“中産”比起來,我其實還是“無産”。
綜合一下,給自己安個“下中産”的帽子吧。
我2021年拿到了上海戶口,本以爲會定居上海,沒想到找了個在新加坡上班的老公,2022年下半年跟著搬到了新加坡。
(圖源:Pixabay)
雖然我尊重“夫唱婦隨”的傳統,但是否要搬到新加坡,也經過了和丈夫討論並達成了共識,才決定搬過來。
站在中國人的視角,新加坡政府基本解決了“三座大山”的問題:房子、教育和醫療資源都可負擔,這也促成了移民的決定。
房子有“組屋”制度托底。五年期房差不多兩百萬人民幣,二手現房差不多三百萬到六七百萬人民幣,精裝修商品房五百萬人民幣起上不封頂,確實比上海更負擔得起。
教育的話,本地有公立學校也有私立學校,公立接近義務教育,私立每年學費幾萬到二十幾萬人民幣不等。
醫療資源也比較豐富,雖然比國內貴不少,但有了保險以後自付部分也不多。
那麽來了新加坡一年之後,還覺得“真香”嗎?
先放結論:小事情上,不香;大事情上,有待觀察。
最直觀的感受是物價。新加坡的物價差不多是上海的兩倍,某些項目甚至更多。新加坡對比上海,房租×2倍,水電網×4倍,吃飯×1.5-3倍,打車×2倍,購物×2-3倍,更不提重人工的消費(外賣)了。
在收入不變的情況下,我只能很不情願地消費降級了,想吃得好點就要勤勤懇懇地買菜做飯,湊合的話就去附近的食閣吃個20-30元人民幣的快餐。
新加坡很小,全球化程度參與很高,沒有國內的縱深,所以非常容易受到國際局勢的影響。
譬如疫情帶來了全球貨幣放水,新加坡的房價就跟著漲;俄烏戰爭導致國際能源價格飛漲,新加坡的水電價格就跟著翻倍;去年國內大批人湧入新加坡,我和丈夫差點租不到房子。
小國人民被迫像政治家一樣學會關心國際局勢,畢竟會切實影響自己的福祉。
涉及這“三座大山”的問題,目前來看新加坡政府依然做得不錯,所以我並沒有後悔當初移民的決定。不知道等我真正進入了買房生娃的流程以後,會不會有不同的想法。
不過很確定的是,和我幾年前來新加坡做交換生的觀感不同,這一次感覺就有些心酸了。
(以上文章來自于網友“Lady梅”)
— END —
直播預告
留學都要注意什麽?預約直播,聽聽獎學金得主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