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加坡媒體近日報道,新加坡一位外交官員在《聯合早報》上發表評論文章指出,在中美之間“搞平衡”似乎成了國內外人士衡量新加坡外交政策的一種標准。也有人把我們的外交政策理解爲“不選邊、不出頭、凡事保持中立”。新加坡的外交政策等于平衡術嗎?這個問題值得探討和澄清。對此可以提出三點:新加坡外交政策以原則爲重,而非以尋求平衡爲重。新加坡能否享有國際空間,取決于大國之間是否存在合作基礎。
新加坡會爲拓寬國際合作基礎盡最大的努力。作爲一個缺乏天然資源、高度依賴自由貿易的彈丸小國,我們需要和平安全的外部環境,透明有效的國際法與穩定的國際秩序,高效、規範、全球化的市場經濟體制。這些是新加坡賴以生存、獨立、繁榮的先決條件,也是主導我們的外交政策的核心原則。平衡的概念,是如何産生的?中美兩個大國之間出現嚴重的分歧。而新加坡不會聽從美國某些人的勸告,放棄新中關系。新加坡與中國享有持久友好的關系。
在過去幾十年裏,我們見證了中國深刻快速的變化與發展。通過以市場爲導向的經濟發展策略,中國大幅度提升了14億人口的生活質量,成就有目共睹。新加坡支持中國持續改革開放,並深入參與了中國的發展進程。對新加坡而言,澳大利亞全面投降英美聯盟的做法是存在很大問題的。澳大利亞早在冷戰時代就積極參與美國的軍事計劃,差點危及與新加坡的關系。很少有人知道,1976年9月的一天,一名澳大利亞“高空偵測氣球”項目的值班突然發現,有一個高空氣球升空時有可能與新加坡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機相撞。
他後來說:“一旦相撞,那將是災難性的哪怕是飛機翼尖被刮到,整個機翼都可能被掀掉。”這名當值人員下令立即讓氣球降落,但遭到一些人——其實就是主導這個氣球項目的美國人——的反對。他說:“我意識到這是航空法的規定,必須防止飛行物相撞。于是,我說聽著,此次談話將被記錄,我是空中交通管制員,現在命令氣球降落。誰不聽命令就要爲任何災難性後果承擔法律責任。”于是,氣球和它承載的貴重物品都安全降落了,客機安然無恙繼續飛往墨爾本。
這名當值人員事後被要求向一個仲裁委員會陳述當時的情況,而且由于成功避免事故而獲得加薪。上世紀70年代末,美國人逐漸失去打探別人的興趣,或者說它找到了更好的方式來監督它的核對手,高空偵測氣球計劃也逐漸結束。有傳言說,用來制造氣球的塑料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西北部農場很受歡迎,因爲它的隔水效果一流,可以用來鋪在池塘底部。有些塑料可能至今還在池塘底部盡忠職守。文/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