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局也同新郵政(SingPost)合作推出“新加坡極度瀕危植物 – 新加坡淡水沼澤森林植物物種”郵票系列,介紹公園局物種複育計劃包含的四個物種。其中,口紅花(Aeschynanthus pulcher)、灰莉(Fagraea splendens)和蛇皮果(Salacca affinis)等植物都曾被認爲已經在本地滅絕,但是後來卻在義順沼澤森林(Nee Soon Swamp Forest)重新被發現,反映出新加坡棲息地豐富並富複原力。
這項研究有助于我國未來更好地規劃和設計公園,要在方便人們使用公園的同時,也確保鳥類的生長。
公園局與國大制作新加坡菌類指南
延伸閱讀 營業前不少公衆排隊 萬禮飛禽公園開放首日迎來3000訪客澳洲長腳鹬“突訪” 專家:有望落戶本地 紋胸巨鹛(Pin-striped Tit-Babbler)是一種本地普遍可見的食蟲鳥類,經常會在樹林下層覓食。(國家公園局提供)
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指的是由公衆參與的科學研究。國家公園局從2015年起,招募公民志願者參與公園的鳥類調查。志願者接受辨認鳥類的基本培訓後,會被分配到不同地點進行鳥類調查。當局根據2015年至2019年間,由超過1100多名志願者收集的數據,針對影響城市綠地中禽鳥多樣性的因素進行了分析與研究。
國家公園局的研究顯示,城市綠地如果面積較大、具有水體和半自然植被,可讓更多種類的禽鳥生長。這是當局首次利用公民科學參與者收集的鳥類數據進行研究後得出的結論之一。
白鹭、蒼鹭和翠鳥等肉食物種則更常出現在淡水區域,因爲它們的食物主要是水中生物。燕子也喜歡在開闊的淡水區域飛行,以便捕食更多昆蟲。
爲配合5月22日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國家公園局和生物多樣性圓桌會議(Biodiversity Roundtable)定本月27日及28日聯合舉辦第12屆生物多元節,在勿洛心動大廈(Heartbeat@Bedok)推出爲期一個月的系列活動。
志願者一共在64個地帶勘查了384個地點,記錄的禽鳥出沒次數達到7萬次,包括的禽類物種有184個。研究顯示,本地的禽鳥多樣性與城市綠地的形狀、半自然植被和水體相關,會隨之變化。
公衆可參觀各個自然社區、學校攤位、展覽,也可以參加講座、以生物多樣性爲主題的藝術和工藝工作坊等。公園局也爲生物多樣性籌辦專題講座,要了解更多詳情,可浏覽https://fob.nparks.gov.sg/。
在空間形狀規律、核心面積較大的綠地,如宏茂橋西園(Ang Mo Kio Town Garden West)發現的禽鳥種類更多。這是因爲這些地方的邊緣空間較少,氣候差異小,以及人類幹擾也相對少,對禽鳥而言是高質量棲息地。
另一方面,公園局與新加坡國立大學聯合制作了第一本新加坡菌類指南《A Guide to Macrofungi in Singapore》,介紹超過160種在本地發現的大型真菌,強調了這些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