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序中,她也表明此書並非公關手冊或指南,而是純粹通過分享自己的職業成長和領導力發展,給公關同行提供一些借鑒。
劉小衛講述自己職業成長和發展的《公關生涯》一書,將在6月2日城市閱讀節的講座現場出售。(蔡家增攝)
當公關,也要上得廳堂,下得廚房。除了具備全局觀、把控得住大場面,能登大雅之堂之余,還須擁有紮實的基本功。
“做公關這一行,要大處著眼,小處也能著手。隨著信息技術的日益發展,當代公關也須掌握數據分析、調研等能力。”
劉小衛說,一般人對“4000多萬噸的水”沒有概念,他們找了懂科學的人解說,才知道這相當于一個中型水庫。
她將從語言和文化的角度,分享語言在溝通和公關中的重要性與趣味性,並結合公關案例和小故事,講述雙語雙贏的理念,旨在鼓勵新加坡的年輕一代,好好利用自有的人文和地理優勢,在職業生涯中闖出一片天地。
她也分享有趣例子,說明公關也應深入掌握業務,爲公衆解答深奧技術。
《公關生涯》作者、公關專家劉小衛(56歲)說,公關既是科學,也是藝術,它與任何行業一樣,有特定的素養和技能要求,如寫作、溝通能力,擅于處理危機和媒體關系等,而這些技能其實都可以學習。
2021年7月,時任殼牌亞太公關副總裁的她,離開任職超過26年的公司,2022年4月加入世界能源理事會成爲亞洲項目總監,職務包括提升理事會的知名度、推動“以人爲本”的能源轉型等。
主講:劉小衛 主持:夏月梅 日期:2023年6月2日(星期五) 時間:早上10時30分至中午12時 地點:報業中心禮堂 報名:go.cityreading.sg/liuxiaowei2023或掃碼
“雙語雙贏”——語言和文化在公關中的作用
劉小衛日前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她用大概四個月時間完成初稿,撰寫過程的其中一個挑戰是爲原本寫給自己的“殼時光”潤色,轉化成能滿足讀者需求的內容。
三年前入籍新加坡的劉小衛,1989年從北京外國語學院(現爲北京外國語大學)畢業,1995年成爲殼牌在中國的首名公共事務專員,先後在中國、英國、荷蘭和新加坡負責區域和全球公關事務。
講座詳情
若想出席講座,可掃碼報名。
“我想記錄下來,作爲這段旅程的小結,也給自己一個交代,出書就源自這簡單想法。”
在殼牌26年負責中英荷及新加坡區域與全球公關事務
她說,《百歲人生:長壽時代的生活和工作》一書讓她想到,倘若活到100歲,26年就占了超過四分之一的人生。
比如,殼牌一次推展全球技術的宣傳活動,要用技術來講故事。首席工程師談到某技術特點時,說用它生産一噸的産品,要比普通技術節省約22噸的水;年産200多萬噸,就能省下4000多萬噸的水。
《公關生涯》內容充實,深入淺出地描繪劉小衛精彩的公關生涯,包括如何應對被媒體稱爲“挂羊頭賣狗肉”的燃油汙染事件、如何有效管理危機和強化內部危機管理培訓、如何堅決拒絕要求付費的電視記者等。
《公關生涯》將在6月2日的講座現場出售。
“後來的創意廣告,就用首席工程師現身說法,說‘我的工廠有一座看不見的水庫’,後面才講生産技術一年如何省出一個水庫,單單講節約資源,變成一個大衆能消化的東西,而不講生産的有效性。”
“我也須調整很多術語和行話,讓非能源或公關背景的讀者可以理解。”
擁有近30年國際公關實踐經驗,也精通聲譽和品牌管理的劉小衛,是今年“城市閱讀節”其中一場講座的主講人,講題是“雙語雙贏——語言和文化在公關中的作用”。
不寫指南而是分享職業成長和領導力發展
離開殼牌前的100天內,劉小衛完成26篇“殼時光”(Shell Moments)文章,引起許多回響,而這些文章也成了她的處女作《公關生涯》的雛形。